曾薇佳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通過客戶端看廣播的轉型
曾薇佳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當新的媒體形態出現時,舊的媒體并沒有消亡。通過受眾多年累積下來的使用習慣,傳統媒體出現了相對固定的作用分化。雖然它們所占有的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小,甚至有一天可能完全被新媒體取代,但與之相對應的內容會以新媒體的形式延續下來,成為傳統媒體生存的新方式。本文力圖通過手機客戶端的發展來分析廣播這種傳統媒體借助互聯網轉型的歷程。
廣播;互聯網;手機客戶端;蜻蜓FM;喜馬拉雅FM
在互聯網席卷媒介的浪潮下,傳統媒體收到極大的擠壓,紛紛選擇轉型,并通過推出各種各樣的手機APP來爭奪市場份額。筆者希望通過這次的調研與思考,更深入地理解媒介生態,并通過現象洞悉傳播在互聯網時期的本質。
筆者選擇了廣播作為研究的傳統媒體的對象。原因有二。一是,目前,中國媒體市場出現了有趣的逆轉現象,那就是廣播的占比在不斷攀升,而電視則節節敗退;作為電子媒體中唯一一個以聲音為主導的媒介,廣播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和研究價值[1]。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逐漸招架不住之時,廣播則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好。二是我國正處于高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交通擁堵的問題已成為各個城市都無法解決的頑疾。在堵車的過程中,最行之有效的媒體便是廣播。于是各個電臺路況信息的定時播報應運而生,并且在節目的精致程度和多元化上大下功夫,努力抓住來之不易的聽眾群。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實體經濟中的一小部分。數據表明(見圖1),2014年使中國廣播業第二次繁榮的交通廣播已經開始衰落,大家的注意力更多轉向音樂、新聞和文藝節目上。更激烈的競爭體現在手機客戶端上。
由于廣播資源的分散性和音頻文件相對較小的特性,獨立的電臺并沒有APP問世,取而代之的是整合全網資源的全能廣播客戶端。目前,國內最厲害的兩個廣播APP一個是“喜馬拉雅FM”,另一個是 “蜻蜓FM”。這兩個APP無論是在市場份額上還是在啟動頻率上均占據前兩名。例如,易觀智庫《2015中國移動電臺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中國移動電臺市場活躍用戶規模增長到4991萬人,移動電臺迎來高速發展時期。喜馬拉雅FM、蜻蜓等平臺目前用戶數均以過億。其中,喜馬拉雅FM以25.8%位居第一,蜻蜓、考拉市場份額則分別為20.7%、13.8%,而用戶啟動頻率和使用時長數據上(見圖2、3),喜馬拉雅FM位列第一,且領先第二名50%以上[2]。蜻蜓原本屬于誕生最早,使用群體最廣的廣播APP,但喜馬拉雅后來者居上,在2015年前兩個季度增長迅猛,現已成為國內當之無愧的網絡FM之王。當然還有比較小眾的“考拉FM”和“荔枝FM”,但市場份額較小,難以與前兩者競爭。

圖1 主要廣播類別收聽比重
筆者記得在2011年,蜻蜓FM已經占領了很多的智能手機的內存。那個時候的蜻蜓FM顯然是初涉互聯網,沒什么競爭對手,很純粹地做著幾乎與直播同速的網絡電臺。當時的APP設計還很簡潔,重要的是里面有各個國家的電臺。英國、美國、法國這些國家的電臺都能通過網絡收聽到。在這些歐美國家,廣播向專業化和專門化的集中程度更高,由于電視業的發達,廣播主要在音樂方面發展。通常是每個種類的音樂(爵士、古典、鄉村……)自己一個電臺,并24小時無廣告不間斷的播放音樂。這是蜻蜓FM最好的時代,也反映出了傳統媒體轉型第一步的特點:泛泛、涉獵范圍廣、博人眼球,同時希望在速度上勝出(這一點報紙、電視皆如此)。
但之后,蜻蜓FM開始不斷升級程序,并逐漸刪減國外的電臺收聽調頻。最終只有BBC和VOA被整合在“外語”版塊內,國外其他電臺全被砍掉。這體現了傳統媒體轉型第二步的特點:從單純的資源泛濫,到開始進行規制和資源整合。
之后,就進入了和喜馬拉雅FM競爭的階段。與蜻蜓FM不同,喜馬拉雅自成立之初,其目標和定位就是“致力于在線音頻分享平臺的建設與運營”[3]。這個平臺融入了電臺廣播、音樂及互聯網思維,只要是有聲的內容均可以呈現,單純的電臺廣播變為了其中的一個版塊。這樣的擴充使廣播APP具有了廣播和錄制的雙重媒介屬性。同時,人人都可以成為DJ或電臺主播,擁有自己的頻道,每個人都可以發聲。作為文化產品消費者的普通大眾開始具備了生產者的身份。還可以與喜歡的主播互動,和同好們交流,于是這個平臺也具備了社交功能。這一階段,傳統媒體的轉型開始走向成熟:更多地融入互聯網思維,從內容到形式與互聯網完全結合;開始并不斷地與其他媒介融合;具有社交屬性;具備了自媒體屬性。

圖2 2015年5月中國主流移動電臺用戶啟動頻率

圖3 2015年5月中國主流移動電臺用戶使用時長

圖4 媒體大咖圖
最后,競爭開始變得激烈,且越來越同質化,正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的界面。縱向,每個平臺都開始對自己的內容進行更加細致的分類,打造出不同的版塊;橫向,拓寬自己的功能種屬,如細分到推薦直播、榜單、專輯、直播等;同時,依據大數據為每位用戶推薦私人化、個性化的定制節目。在這些條件成熟后,就看哪個平臺能憑借自己的現有受眾基礎和資本能力吸引到更多的有影響力的明星。這將會帶來強大的粉絲效應。圖4是喜馬拉雅FM的明星儲備,這是它遠超其他APP的重要原因。蜻蜓FM在這各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喜馬拉雅FM在有聲小說方面已簽下了大量的版權,它與蜻蜓FM的唯一版塊差別在于沒有動漫版塊。但這并不能使蜻蜓FM反超。動漫的重點在于聲畫結合。蜻蜓FM雖然握有《土豆最動漫》的聲音版權,但對于大多數動漫迷來說,他們遠不會滿足只聽一期自制的動漫相關節目。而喜馬拉雅FM大量的資源整合與推薦節目彌補了這一點缺憾。最終完全造就了喜馬拉雅“文化廣場”的稱號。這個階段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完全成熟階段。具體特點為:具體競爭從資源競爭轉為資本競爭,同時也是特點競爭和粉絲群競爭,最終轉變為用戶忠誠度的競爭;長尾效應越發突出,個人的定制化特點明顯。
未來的競爭一定會變得更加激烈。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喜馬拉雅FM以外的廣播APP很難生存下去。因為互聯網世界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小的平臺會被不斷壯大的平臺一點一點吞噬掉。在不久的將來,也許蜻蜓FM會推出自制的電臺節目,就像愛奇藝、騰訊這樣的視頻網站都開始進入了精致的自制節目競爭階段。希望進一步的發展能給我們帶來傳統媒體轉型的更多啟示。
[1]專業廣播頻率競爭格局(2015年最新數據)——媒力中國[EB/OL].(2015-07-23)[201605-23]http://wenku.baidu.com/lin k?url=oUznaSHgOqIYCdWWXqslbqtKz3-4c-hCZbH6zPbjytm5PJZmu2-0IYDQJ0-2j04UifcqjudhX 0gwNAitkJX Y hI7NTCBPDpRnSmcUmy6hcO
[2]喜馬拉雅FM憑什么成移動音頻 第 一[EB/OL].(2015-09-09)[201605-23]http://liyinghuan.baijia.baidu.com/article/160580
[3]喜馬拉雅[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76102/10388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