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敏
(1.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2.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漢語“準”的語法化考察
章 敏1,2
(1.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2.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文章從共時變異和歷時演變的角度對“準”的語法化路徑進行梳理,并嘗試對具有情態意義的“準”是情態動詞還是情態副詞做出解釋。研究發現,當“準”表示道義上的“許可”“必要”時,呈現出較多情態動詞的特點;當表示“必然”性推斷的認識情態釋義時,呈現出較多認識情態副詞的特點。筆者認為,“準”正處于從情態動詞向情態副詞虛化的語法化歷程當中。
“準”語法化;情態動詞;情態副詞
現代漢語中“準”是多義詞,用法豐富?!冬F代漢語詞典》對“準”有豐富的釋義,為便于說明,按照詞義用符號“準1”和“準2”進行歸類。
“準1”釋義:準許,批準,如不準遲到或早退。
“準2”釋義:(1)標準,準繩,水準,準則,如以此為準;(2)依據,依照,如準此辦理;(3)準確,瞄準,如鐘走得不準,他投球很準;(4)一定,如我明天準去,他不準能來,任務準能完成;(5)表示程度上雖不完全夠,但可以作為某類事物看待,如準將,準平原[1]。
可以看出,“準”在現代漢語里有“動詞”“介詞”“形容詞”“副詞”等不同詞類和多種義項。本文分別從共時變異和歷時演變的角度對其語法化路徑進行梳理,并試圖對具有情態意義的“準”的身份問題進行確定,對它是情態動詞還是情態副詞做出解釋。
在漢語中,由于情態動詞正處于詞類系統中由實向虛的過渡區域,并且副詞正是實詞虛化的第一站,因此在情態動詞內部某些成員身份的確定上,與表情態的副詞常常難以區分開來。許多學者對情態動詞和副詞提出過若干判斷標準,下面以“準”為例對該問題進行闡述。
黃盛璋指出,助動詞和副詞有三條顯著的區別:一是助動詞能單獨作謂語,單獨回答問題,而副詞大部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二是助動詞都可以用于反復問,副詞都不能夠;三是有些副詞可以放在句子頭上,主語之前,助動詞都不能。根據這些標準,他認為,“準”等“不能單獨作謂語、回答問題,應該是副詞”[2]。
趙元任對于動詞前面的副詞與助動詞的區分給出了兩條標準。他指出,一是“作成‘動—不—動’式的問句時方法不同”;二是加上“是”表示讓步性的對比時,“單獨一個助動詞可以放在 ‘是’的前頭或后頭,但是副詞就不行”[3]。根據這兩條標準,我們用典型助動詞“能”“要”和大家普遍認定的典型副詞“還”“就”與“準”進行比較說明。
首先,運用第一條標準,做成“動—不—動”式的問句時,“準”與被大家普遍認同的典型的副詞情況不一樣。例如:
能不能來? 還吃不吃?
能來 還吃
能*還
準不準去? *準去不去?
準去
準
可以看出,“準”在變成“動—不—動”式的問句時,情況與助動詞表現一致,而與典型副詞“還”并不一致。但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準”從形式上看與助動詞保持一致,但這里的“準”是《現代漢語詞典》里的“準1”,即實意動詞“批準”的用法。
其次,再運用第二條標準加上“是”①字來看:
他能來。他要來。他準來。他就來。
他能是能來。他要是要來②。他準是準來。*他就是就來。
他來是能的。他來是要的。他來是準的。*他來是就的。
可以看到,典型副詞“就”放在焦點算子“是”的前后是不合語法的。但趙元任先生所認為的“助動詞位于‘是’前頭或后頭均可”似乎也并不符合所有助動詞特征。比方說這里的典型助動詞“能”放在 “是”字后、“要”放在“是”字前接受度似乎都不高。另外從形式上看,“準”的表現介于助動詞和典型副詞之間,因此我們認為并不能依靠該條標準確定“準”的身份。
朱德熙運用以下五種形式特征來劃分助動詞:(1)只能帶謂詞賓語,不能帶體詞賓語;(2)不能重疊;(3)不能帶后綴“了”“著”“過”;(4)可以放在“不”的格式里;(5)可以單說[4]。
根據這些形式特征,朱先生認定“準”是助動詞,即情態動詞。
張斌、張誼生提出兩條標準來區別副詞與助動詞:(1)凡是不能單獨充當基式謂語,一般不受程度副詞修飾,又不能用“x不x”方式提問題的是副詞,如:不、別、必定、必須;(2)凡是可以單獨充當基式謂語,可以受程度副詞修飾的,并且可以用“x不x”方式(“得”是例外)提問的是動詞,如:會、能、可以、應當[5]。
該標準與趙元任所提標準的第一條類似,這里不再贅述。
朱冠明認為雖然“準”同“可以”一樣表達情態意義,但在形式功能上與“可以”等公認的典型情態動詞并不完全相同,如:
A 他可以去。 *他準去。
B *他可以我去。 他準我去[6]。
他認為助動詞跟動詞之間不能插進任何體詞,不能將“準”視為情態動詞。我們認為這里值得進一步商榷。首先在A組句中,“他準去”中的“準”同“可以”一樣,可以被視為情態動詞,例如:
你放心吧,他準去。(情態動詞)
上句中的“準”同“他可以去”中的“可以”形式與功能均相同。當這里的“準”為“準1”,即表達“批準、準許”的意思時,確實不容易單獨出現“他準去”的用例。但是在對舉結構中似乎也可以見到用例,例如:
他準去,你不準去。(實意動詞)
其次在B組句中,“他準我去”中的“準”為“準1”,為實意動詞用法,而“可以”為情態動詞用法,因此我們認為二者并不能夠做比照。
《現代漢語虛詞例釋》認為“準”是北方話中較常用的副詞,它在意義上與“一定”相當,并給出了兩種意義解釋:第一,“表示對情況的估計和推測,語氣十分肯定”;第二,“表示承許諾言時的肯定語氣”[7]。我們認為這兩種意義所涉及的“肯定語氣”是否應該歸功于“準”的副詞用法也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
彭利貞運用現代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范疇對情態動詞的身份進行認定并將情態動詞分為典型的情態動詞(如“能”“要”“會”等)、較典型的情態動詞(如“該”“可能”“想”等)和非典型的情態動詞(如“必須”“肯定”等)三類[8]103。 其中,他將“準”劃入情態動詞中較典型的情態動詞范圍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者們對“準”的身份問題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屬于情態動詞,有人則認為屬于副詞。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準”在現代漢語中釋義豐富,僅動詞就具有情態動詞和實意動詞兩種不同用法,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下面我們從歷時演變的角度梳理“準”的語法化過程來判定它的身份。
“準”本指水面平③。《說文·水部》:“準,平也”。段玉裁注:“謂水之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平謂之準”。最開始是由形容水面“平”引申出凡是水平之器物皆可稱為“準”。如:
(1)輈注則利準,利準則久,和則安。(《周禮·考工記》鄭玄注:“‘準則久’謂輈之在輿下者平如準則能久也。 ”)
這是從指稱某種屬性到指稱具有這種屬性的事物,由于屬性和具有某種屬性的事物具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可以判定這是轉喻的機制在起作用。“準”也從形容詞發展出名詞的用法。而后,“準”又從水平的器物引申出測量水平的儀器。如:
(2)故繩直而枉木斲,準夷而高科削。(《韓非子》)
(3)準者,所以揆平取正也。(《漢書》)
由于這兩種事物通常出現在同一個意象圖式中,因此極易從具有某種屬性的事物引申到可以測量該屬性的事物,即通過轉喻,從測量結果轉指測量工具。隨后“準”又從測量水平的儀器發展出標準的含義,即從具體的“工具”引申出抽象的“標準”或“準則”,如:
(4)程者,物之準也;禮者,節之準也。 (《荀子》)
(5)草創鴻筆,先標三準: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于中,則酌事以取類;歸余于終,則撮辭以舉要……故三準既定,次討字句。(《文心雕龍》)
從具體的工具義到抽象的標準義,這是隱喻在不同域之間的投射。在此基礎上,由于標準或準則常常與所涉及的動作有關,“準”有被活用為動詞的可能,從而形成了“允許”“批準”的意象。例如:
(6)乃于戰所,準當時兵士,人種樹一株,以旌武功。 (《周書》)
(7)至垂拱二年正月,諸州都督刺史并準京官帶魚帒。(《近事會元》)
隨后,表示“允許”“批準”的動詞義固定下來,“準”就產生了實意動詞的用法?!皽省痹诎l展出實意動詞“準許”的意義之后,開始了從實詞向虛詞發展的過程。根據“準”在現代漢語中的用例可以看出,該過程又分化為兩個不同的方向:
一是由動詞義“準許”“批準”向介詞義“依據”“按照”發展,如:
(8)尺寸古今不同,余嘗仿制一尺,準以工部營造尺為則,將周制銅劍莖較于今尺則五寸一分半。 (《履園叢話》)
這是由于當“準”做“準許”“批準”講時常用于連動結構,并且“準許”“批準”的對象也逐漸由具體事務向抽象概念發展,動詞詞義進一步弱化,并通過句式上的重新分析,獲得了現代漢語中介詞“依據”“依照”詞義的用法。如:準前例處理。但是“準”的介詞用法在現代漢語中用例極少,且帶有書面和文言色彩。也就是說,“準”從動詞向介詞的虛化過程并不明顯。我們猜想這可能是由于與其他依據類介詞如“依、據、按”等相互競爭的結果。
二是由動詞義“準許”“批準”向表情態意義的助動詞發展。如:
(9)不準亂跑,聽到沒有?(于晴《紅蘋果之戀》)
(10)哪能呢!只要你懷里一有動靜,我準和瓷人兒蹬了! (馮苓植《貓膩》)
(11)你告訴他家里人放心吧,慶山在外邊很好,不久準能回家去看看。(孫犁《風云初記》)
(12)我怕打架!他們人多,不好惹!打起來,準得有死有活。(老舍《龍須溝》)
Lyons曾指出認識和理解情態的兩個重要因素:(1)主觀性(subjectivity),指說話人對句子所表達的命題或對句子所描寫情景的觀點或態度;(2)必然性(necessity)和可能性(possibility),說話人保證命題在部分可能世界為真,即為“可能性”;說話人保證命題在所有可能世界為真,即為“必然性”[9]。根據以上Lyons對情態的分析,凡是表示說話人主觀態度并與“可能性”和“必然性”相關的命題外成分,所表達的就是某種情態意義。“準”作為實意動詞所表達的“允許”“批準”詞義很容易帶上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因此,“準”很自然地由實意動詞向情態動詞發展。根據跨語言研究得出的結論,同一個情態動詞表達的幾個不同類型的情態之間有著歷時演變的先后關系,即語言總是先發展出根情態(道義情態和動力情態)的用法,然后再引申出認識情態。“準”的情態動詞用法也是如此。它首先發展出與實意動詞“允許”“批準”詞義非常接近的表示“許可”的道義情態,即說話人對聽話人發出的某種命令或者要求,如例(9)。當說話人的這種命令或者要求是對自己發出時,即是要求自己做出某種保證或者某種承諾,表達“必要”的道義情態,如例(10)。例(11)和例(12)則表示必然性的推斷,即主觀色彩更強的認識情態,表達說話人語氣十分肯定的估計和推測。
我們認為,之所以對“準”是情態動詞還是副詞的問題存在爭議,各家持有不同的看法,問題就在于“準”的認識情態的用法。當其表示“許可”“必要”的道義情態時,呈現出比較多的情態動詞的特點。而后隨著實詞虛化的進一步發展,當表示某種強判斷的“必然”時,“準”呈現出較多的認識情態副詞的特點。換句話說,“準”在表示道義情態時,是情態動詞;當其進一步引申產生認識情態時,是情態副詞。
根據以上分析,可歸納出 “準”的語法化路徑,發展線索大致如下:

傅雨賢、周小兵曾提出,“助動詞既有謂賓動詞的某些特點,又有副詞的某些特點??梢哉f,它處于謂賓動詞和副詞的中間環節”[10]。彭利貞也曾提出 “動詞—情態動詞—副詞”連續統一體的假說。并指出“情態動詞一般從實意動詞發展而來,它首先發展出與實意動詞句法特征較為相似的根情態用法,再發展出與副詞在句法特征上較為接近的認識情態用法”[8]100。
從漢語情態動詞“準”的發展線索中,我們可以看出,“準”首先在實詞范圍內通過隱喻、轉喻、詞類活用等機制進行歷時的演變。隨后由于實意動詞的“準”在使用過程中帶上了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從非情態意義發展出情態意義,詞義也開始由實到虛,漸漸衍生出情態動詞的用法。當情態動詞“準”表示道義上的“許可”“必要”時,虛化程度相對較低,依然呈現出較多的情態動詞的特點;當其表示“必然”性推斷的認識情態詞義時,虛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開始呈現出較多的認識情態副詞的特點。也就是說,“準”正處于從情態動詞向情態副詞虛化的語法化歷程當中。其中,“準”的道義情態用法接近情態動詞一端,認識情態用法接近情態副詞一端。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還是將“準”認定為情態動詞。但是我們同時應該看到情態動詞的邊界模糊性,即情態動詞“準”正處于實詞虛化的歷時演變過程中。在此過程中必定會有一個新功能已經產生而舊功能還沒有完全消失的階段。因此無論將“準”歸入情態動詞還是副詞,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不存在原則上的對與錯。
注釋:
① 根據趙元任(1980:360)的說法,這里的“是”字為輕聲,“用來加強語氣”,后頭可加名詞化的“的”。本文認為這里的“是”字為焦點算子,具有標注其后動詞謂語為焦點的作用。
② 趙元任(1980:367)認為“他要是要來”合乎語法,但本文認為這句話接受度并不高。
③本文將“準”和“凖”視為異體字。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第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717.
[2] 黃盛璋.助動詞和動詞等的界限問題[J].語文學習,1956(12):33-34.
[3] 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M].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0:367.
[4] 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61.
[5] 張斌,張誼生.現代漢語虛詞[M].增訂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9.
[6] 朱冠明.情態與漢語情態動詞[J].山東外語教學,2005 (2):17-21.
[7]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現代漢語虛詞例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561.
[8] 彭利貞.現代漢語情態研究[M].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9] LYONS 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787-849.
[10] 傅雨賢,周小兵.口語中的助動詞 [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185.
責任編輯:吳 強
Research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Zhun”
ZHANGMin1,2
(1.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28,China;2.Center for Studies of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28,China)
By analyzing the synchronic variation and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character “zhun”in Chinese,this thesis has traced its process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In addition,we try to explain its usage of epistemic?modal verb and epistemic?modal adverb.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zhun”is kinds ofmodal verb when itsmeaning is about deontic modality,such as “permission”or“necessity”and is kinds ofmodal adverb when its meaning is about epistemic modality,such as “necessary”.We think that“zhun”is now grammaticalizing from modal verb tomodal adverb.
“zhun”grammaticalization;modal verb;modal adverb
H131
A
1673-8004(2016)03-0059-05
2015-10-08
者簡介:章敏(1987— ),女,河南開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