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征
?
史記·思享
舊時北京是如何管理運營的
文/張征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作為大一統中國的國都,也有近八百年的歷史,這里是中央權力所在地,是全國的“神經中樞”。在某種程度上,作為首都,北京城存在于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歷經著改朝換代,見證著潮起潮落的政治風云,但在市井層面,舊時的北京城作為一個城市,又是怎么管理和運營的,相信如今的老北京人也未必清楚。
在封建王朝時期,老北京貴為國都,居然沒有龐大的行政機構,只設“九門提督”,有時候是一名,有時候同時任命兩名?!熬砰T提督”工作,更專一,專門負責維護京城地面的治安,為中央提供可靠的安全環境。至于居住在京城的百姓,他們的雜事糾紛乃至官司,北京城南以永定門為起點,北到地安門、鐘鼓樓,現在說是“中軸路”,以此為界,東邊歸大興縣,西邊歸宛平縣署理。就連“九門提督”緝拿到的各類嫌犯,也要移交這兩個縣處理,“九門提督”沒有審判權。二位縣太爺,雖名義上貴為“京官”,他們絕無過問中央事務的可能,中央不給他們這個權限,也不需要他們為中央提供各種服務,只對居民有司法權,相當于法院。
先廣義的介紹一下元、明、清老北京城分布,俗語是“三步一廟、五步一寺”,這些廟宇,占據了京都許多地方。為什么寺廟多,不光是宗教信仰,還有許多讀書人也借住廟里,廟里不但有空閑的房屋,還有藏經樓。藏經樓,收藏佛教經典,也收藏四書五經等經典,它就是座圖書館,讀書人朝思暮想的好地方,因為古代沒有圖書館,每一座寺廟就相當于圖書館,眾多的寺廟,使京城成為真正的文化中心,同時也慈悲著四海的讀書人。
有記載,進京趕考的舉子最多的一年達到一萬人。趕考舉子和各省官員要頻頻來暫住,不能都進廟里,于是,名目甚多的會館林立,會館大多都是三進四合院,據考,老北京城里,會館有將近五百家,散布在京城各處,占地亦廣。
還有一點要提及,老北京的皇城里和四九城門以里,有相當的地盤,不建筑王公府邸和各色民居,它們屬于上駟院的“御馬廄”,“御馬廄”遍布京城,飼養著幾千匹御馬,這些精良的寶馬,是為紫禁城的皇帝以及王府的王爺服務的,御馬廄還飼養大批戰騾和負重的駱駝,以備不虞。“御馬廄”連著草料場,占地驚人。
開篇說的大興縣和宛平縣,它們頭上還擺著個上級順天府,這個順天府,乍聽底下有州有縣,但它主要管的事情是科舉,衙門邊上就是順天府學。偶爾有涉及“中央”的司法案件,府尹也得聽上頭的意見再拍板。老北京城以里,順天府名義上和九門提督共管,其實九門提督根本不會和他商量;老北京城以外,順天府對自己轄區也不能獨斷,和直隸總督府共管,直隸總督是一品大員,順天府尹才三品,“共管”只是客氣話。至于其他中央的各類具體事情,則更不需要他操心,中央有自設的衙門署理。
清朝時,老北京城,皇城劃界,皇城內,有紫禁城和西苑,占地幾乎不讓紫禁城的景山,御河順東皇城腳下流淌,輝煌的“內八剎”,還有大量庫房,諸如緞庫、瓷器庫、火藥庫、米糧庫、炭庫、硫磺庫,細算算,皇城里幾乎沒閑地方了。剩下的地盤,只有太監和紫禁城離不開的人,才可以歇腳。惟一例外,是清末在景山東面的公主府舊址,開辦了“京師大學堂”,即后來的北京大學,知識分子成了能夠進入皇城的惟一一部分和紫禁城沒有關系的人。
皇城以外的“內城”,是東、西兩城,八旗兵丁中的六個旗占據大部分地區,另外,還有數目可觀的王府,他們之下,公、侯、伯、子、男,這些貴族,亦各自擁有大小不一的府邸,六部口一帶,建造了六部衙門,集中辦公。東、西城,本來面積就不大,所以,真留給普通居民的地方少得可憐,基本都在東、西城的順城街一帶居住,過了順城街,真到城墻根底下,另有守軍駐扎,普通人不得靠近。
“外城”指的是宣武、崇文二區,除去八旗的兩個旗在此駐扎,亦有大批高官居住,除此之外,留給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盤比內城大一些,在此居住,必須要有奉獻,大多是“前店后廠”的,要給中央干活,他們的很多產品,直接由皇商定時定期購買,比如同仁堂、月盛齋、內聯陞。
九門之內的老百姓,他們祖上的大部分人的生計,都離不開中央機構,也就是說,老北京城里的人,“大部分”都是直接為中央服務的。甭管您操何業,都與中央掛著的。您是繡花的高手,肯定是造辦處“繡花局”的干活,您是棚匠,一年四季也會給皇宮和王爺府搭棚,您會掐燈籠,那更是中央的大“關系戶”,誰都離不開燈籠。在“京城”居住的老百姓,他們都是“中央直屬”。
看一個人到底是不是“老北京”,就聽他聊天,老北京都有個習慣,聊天的內容離不開“朝廷”,今天的語言是“國家大事”。外地同胞不習慣,覺得這些人吃飽了瞎操心。其實您錯了,聊天的內容就是老北京的飯碗,您聊蔥姜蒜,那是為了生計,老北京盯著朝廷,因為朝廷的一舉一動,朝廷的安危,直接左右著他們的前程,這就叫做“存在決定意識”,老話說北京人“眼寬”,是形容眼界,就是現在強調的“綜合素質”。
老北京,管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京師”,“京”為都城,天子腳下;“師”即“表率”也,全國的“榜樣”。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當全國風氣的好帶頭人,這也是“京師”歷代人的自覺擔當。當年,京官外放是極其榮耀的事情。
真正能熬成老北京居民的人數并不多,就連宰相“罷官”(古代把終生不再為官和短期的離職,都稱做罷官,和現在的含義不同)也騰府,回家鄉頤養,他們騰出府,大多都捐給自己省份當會館。京城,只有皇帝和皇族居住,老居民其實基本是他們,另伴有一批身懷各種絕技能為中央服務的高人。
如果有外地人想來北京,而且有地方接納,可以,您必須有兩位保人,從道德品質一直到個人經歷都自愿“作保”,要知道,保人的責任重大,如果被您保的人出了問題,您會連帶著吃官司。
老北京城里,“堆兵”(清代的警察)無處不在,他們的最高上級,就是“九門提督”,“堆兵”們辛辛苦苦地管理著每一位居住在城里的居民,北京城的安全,由他們織成一張密密的防護網。除此之外,這些“堆兵”,還有另一種任務,他負責的地盤,要由他維護街面的交通,不能發生堵塞,還要到處探查,預防火災,工作不輕松,一天到晚的很累。
“北京”,成為國都之后,它這一級機構實際上是“虛設”,說準確些,就從來沒有“北京”這一級行政管理機構,還不如唐朝時候,那時候北京不是國都,叫做漁陽郡,有衙門,漁陽節度使是安祿山,不但有管理實權,還握有兵權。
設立“北京市”一級的實際機構,是1912年民國以后,先稱為“京兆”,設“京兆尹”,后叫做“直隸北京”“河北北京”,二十世紀前半葉,“河北北京中學”在北京城里還是座老牌名校,在東城,僅次于貝滿女中和育英男中,位置在交道口和北新橋中間,現在應該是二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