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彩紅
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了現有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重要聯系,將這一理論運用于高中物理教學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使得物理教學能夠由此面向全體學生,貼近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實現他們物理學習能力的可持續性提升.要找準最近發展區,就要加強對學生已有認知基礎和待學習內容兩者的關聯,即處理好“舊”與“新”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實現有意義的物理學習.
1以舊帶新,朔源引流
在教學實踐中,任何學科都有著知識體系內的前后承接規律,新知往往是建立在對某些舊知的延伸與拓展之上,物理學科也不例外.新課程中所倡導的“以學定教”,就是要求我們能夠從學生的視角,去審視和揣度學生接納、理解新知的最佳途徑.學生的新舊建立并非憑空而來,而是離不開前期物理學習中所獲得的積累、以及來自生活、社會實踐等感性體驗,然后在新知學習中逐步展開與豐富,從而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層次.在落實“最近發展區”教學理念中貫徹好“以舊喚新”,才能打造出推動學生拾級而上的學習臺階.教師要悉心考察有哪些與當前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舊知部分,再挖掘出從舊到新之間的聯系,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思考采用怎樣的方式推動學生完成從舊到新之間的跨越.
如在教學《力的合成》這一部分內容時,學生在初中只接受過求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力問題,在升入高中之后開始接觸矢量的概念,對位移,速度,加速度,力這些矢量有一點感性的概念認識,但對矢量運算的理性認識幾乎沒有,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現場演示和實驗探究喚起他們的感性印象,加強切身體驗,從而有利于他們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則:①回憶舊知:提問初中學過的同一直線上求兩個力的合力的問題:(兩種情形,分力同向和反向時)并引導學生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這兩種情形;②喚醒經驗: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現象如提水、拉伸彈簧、運送貨品等,讓學生運用已有認知分析其中的力;③實驗探究:分組進行實驗,用重錘模擬上面[HJ1.5mm]小實驗中的杠鈴片,兩個彈簧秤可分別讀出F與F1、F2的大小記錄實驗數據,并以此思考和討論.這樣的探究學習過程,準確地激活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儲備,促進了學生的新知學習.
2逢新感舊,反芻深化
以舊引新是教學中已經被大部分教師所重視并努力實踐,將新知從舊知中推導出來;但逢新感舊則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視.“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孔子的這一句名言其實可以理解為,在學習新知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對于舊知的鞏固、反芻和深化,這其中的樂趣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溫習.在學習新知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喚起對于相關舊知的記憶,在新舊關聯中獲得新的領悟,使學生在知識視野的不斷拓展中感到喜悅.這樣一種以新帶舊的學習方式,是“最近發展區”理念的合理拓展,幫助學生在螺旋上升式的物理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物理學科的內在緊密聯系,認識到物理的每一項知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整個物理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有機點,就像一棵樹在不斷地生長,并在生長過程中主動地汲取營養、鞏固根蔓.
如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雖然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初步知道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慣性的概念,但是他們對于“質量是慣性唯一的量度”缺乏認識,不但對內容一知半解,更常常會不自覺地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認為速度也是慣性的量度.所以為了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正確的力和運動關系,教師從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牛頓第一定律建立的歷史出發,使他們對這一物理定律的認知更加明晰.①講述雙斜面實驗,讓學生感受理想實驗的魅力.愛因斯坦是這樣評價的: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②結合實驗重新思考:靜止的車、足球為什么運動起來?運動的車、足球為什么會停下來?力和運動之間有什么關系?……通過物理科學發展史的了解,讓學生在“實驗+推理”中重新審視現實經歷、澄清概念認知.
3除舊布新,糾偏矯正
在處理新舊交替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到“負遷移”的影像.作為一種常見的學習心理現象,舊知有時候會對新知起著阻礙和干擾作用,使得學生在接受新知的過程中發生混淆,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新舊知識之間結構相似、本質不同的時候,當它們的要求是學生對此做出不同反應時,就會凸顯新舊的矛盾.此時,教師要實施除舊布新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克服認知的負遷移,加強兩者之間的對比,尋找舊知與新知間相似性和差異性,體現物理知識的連貫性;要精心準備各種變式練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問題進行變通,使其本質的內容更全面、更明晰地顯露出來,從而全面發揮“最近發展區”對于促進學生物理學習的正面影響.
如在教學《自由落體運動》一課時,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有一定的了解與模糊的體會,但是現實中的現象卻會對他們造成干擾,他們往往會難以區分生活中的落體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之間的差別,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修正則會使學生在后繼學習中“心口不一”,難以真正理解.因此教師直面這一難點,突出分析落體運動快慢的產生原因,讓學生體會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這一科學思維方法.①用鐵片和紙片進行實驗,得出“物體越重下落越快”的初步結論;②用鐵片和紙團進行二次實驗,觀察比較;③猜想:物體下落的快慢跟重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呢?如果完全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輕、重物體誰下落得快呢?④演示:牛頓管實驗,揭示規律.通過上述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很好的消弭了生活經驗的負面干擾,在區分理想運動與實際運動之間差別中完成了知識的重新建構.
4新舊相融,梳理整合
美國心理學家賈德認為:“只要一個人對他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這說了在落實“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理念時,要充分認識新舊融合的重要性,加強對于物理知識習題的梳理和歸類,使之進一步系統化、條理化,從而推動學生將知識內容融會貫通,使得物理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新舊相融的過程,是學生知識經驗體系自內而外的生長,是舊知與新知的交互中的自我建構,隨著學生物理學習過程的不斷延伸,新舊相融中形成了一片片知識板塊,繼而形成知識鏈條,使學生長久獲益.
如在教學《加速度》這一部分內容時,加速度是力學中的重要概念,是聯系動力學和運動學的橋梁,它不但承接了前面時刻和時間間隔、矢量和標量、物體運動路程、位移和速度等大量知識概念,也為后繼機械振動、電和磁、能量守恒、動量等做了蘊伏.因此教師在教學預設中擯棄了單一乏味的講述,而是通過“利用打點計時器探究小車加速度與力關系”的自主式實驗將新舊知識有效地融合在一起.①感性喚起,自擬方案:多媒體模擬貨車空載與滿載起動情況,視頻播放賽車起動情況.想一想,加速度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實驗中需要測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根據你課前預習準備情況,小組討論、交流,并匯總設計的方案;②分組實驗,匯報討論:小組代表匯報實驗過程和結果,師生共同討論,點出不同方案中具體操作步驟中的關鍵處;③實驗回顧,梳理總結:小盤與砝碼的重力何時可看作小車受的外力?小車勻速滑下時小車受的合力是多大?位移之比為何等于加速度之比?……通過組織學生自擬實驗方案以及對實驗過程進行說理表達,幫助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完成了新舊知識的有機融合.
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經驗,為他們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提供一定的感性體驗支撐,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在新舊交替中展開學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他們的潛能,完善他們的認知結構,在超越其最近發展區的學習活動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