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蕓, 李思秀
(四川省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 新生兒科, 四川 成都, 600017)
?
Thompson評分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應用
石蕓, 李思秀
(四川省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 新生兒科, 四川 成都, 600017)
關鍵詞:新生兒; 缺氧缺血性腦病; Thompson評分; 腦電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在圍產期窒息導致腦的缺氧缺血性損傷,是世界范圍內新生兒死亡和神經發育異常的重要原因。研究[1]發現在中或重度HIE新生兒6 h內開始治療性低溫能顯著降低死亡率或殘疾率。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降低死亡、減少后遺癥的關鍵。Thompson評分可以更精確地描述嬰兒輕、中、重度HIE,預測神經發育結果[2]。本研究探討生后3~5 h行Thompson評分對于早期診斷HIE、程度及預后判斷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出生時妊娠≥36周,體質量≥2 000 g,出生10 min~5 h內出現神經系統表現同時合并產時窒息史的新生兒。排除標準:合并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染色體異常、腦畸形、新生兒戒斷綜合征、代謝性腦病、顱內出血。前瞻性收集2013年2月—2015年8月本院新生兒科符合納入標準的新生兒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在初步穩定后行臨床評估,符合標準則行Thompson評分。見表1。觀察新生兒病情變化,符合HIE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度[3]的則按HIE治療方法治療,并隨訪觀察動態腦電圖(AEEG)(生后48~72 h)結果。所有圍產期特征、死亡情況及短期結果均被收集,包括母親年齡、妊娠并發癥(高血壓、出血、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產時并發癥(胎心率異常、臍帶脫垂、子宮破裂、產婦子癇、肩難產、母體出血、羊水糞染、第二產程延長、分娩方式)、新生兒資料(出生體質量、Apgar評分、持續正壓通氣、機械通氣、藥物支持、死亡時間)。正常腦電圖:持續正常電壓且癇性放電缺失。異常腦電圖:癇性放電存在或者背景活動為不連續的正常電壓、爆發抑制、持續低電壓或扁平。若出現爆發抑制、持續低電壓或扁平則被認為是嚴重異常腦電圖。

表1 Thompson評分標準
1.3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共有113例新生兒符合納入標準。其中27例新生兒達到排除標準,86例新生兒進入最后的統計。男46例,女40例。除去在72 h內因病情加重死亡或家長放棄治療的5例新生兒,共有81例患兒完成了AEEG檢查。母親的平均年齡是28歲;有妊娠并發癥的22例(25.6%);有產時并發癥的72例(83.7%);急癥剖腹手術的31例(36%);分娩時使用產鉗的8例(9.3%)。新生兒的平均出生體質量是(3 167±817) g,過期產7例(8.1%)。平均的Apgar評分1 min是(2.32±1.74)分,5 min是(5.42±1.85)分,10 min是(7.09±2.18)分。
所有86例新生兒均在3~5 h行Thompson評分。盡管全力治療,其中仍有13例(15.1%)死亡(包括家長放棄治療后死亡),全部為Thompson評分≥21分新生兒。見表2。64例(74.4%)新生兒Thompson評分≥7分。相對于Thompson評分<7分組,Thompson評分≥7分組新生兒更多需要CPAP (P=0.036),機械通氣(P=0.002)和藥物支持(P=0.048)。Thompson評分≥7分組中63例新生兒發展成中或重度HIE。只有2例Thompson評分<7分的新生兒達到中或重度HIE診斷標準(P<0.001)。用Thompson評分來預測72 h中重度HIE,其靈敏度可達96.9%,特異性可達90.9%。除去在72 h內死亡或家長放棄治療的5例,其余新生兒均完成了AEEG檢查。其中,Thompson評分≥7分組中55例(85.9%) AEEG檢查異常,34例為嚴重異常腦電圖。相反,Thompson評分<7分的新生兒中只有3例表現為異常,且均為輕度異常腦電圖。Thompson評分預測48~72 h AEEG的靈敏度是94.8%,特異性是76%。

表2 短期的神經系統結果[n(%)]
3討論
近年來,通過規律產前檢查、采取新法復蘇等方法,HIE發病率已明顯下降,但在中國的發病率仍高達3/1 000活產兒,其中15~20%在新生兒期死亡,存活者中25%可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后遺癥[4]。中到重度HIE通常在最初的1.5~18 h出現病情惡化,而4~5 d后則緩慢進展[5]。大量的實驗性研究[6-7]表明,越早開始治療性低溫,治療效果越好。因此,早期發現新生兒有發展成為中重度HIE風險,盡早治療十分重要。本文探討Thompson評分這一簡單的臨床工具用于生后6 h內快速預測窒息新生兒神經系統短期結果的效果。
Thompson評分是Thompson等在1997年創造的用于預測HIE病人神經發育結果的評分系統。它是建立在在Lipper等[8]的窒息后評分和Bao等[9]的新生兒行為神經評價之上,它包含了Sarnat[10]定義的三個階段的多數特征,排除了自律功能、深反射和一些原始反射。在正常體溫嬰兒中,7 d內Thompson評分>10分預測異常結果的準確性可達100%,特異性可達61%。本研究顯示有13例死亡,表明新生兒HIE的死亡率確實很高,且死亡病例全部為Thompson評分≥21分的新生兒,表明Thompson評分越高,新生兒HIE病情越重,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可能性越大,死亡率越高。這一結果與Thompson等最初的研究發現類似,評分越高,神經發育結果越差。
本研究發現在預測中重度HIE上,生后3~5 h行Thompson評分≥7分較Thompson評分<7分具有顯著差異,表明Thompson評分7分是一關鍵性分數。其在預測中重度HIE及異常腦電圖上均顯示出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提示它們可用于臨床作為快速經濟預測中重度HIE及異常腦電圖的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Tagin M A, Woolcott C G, Vincer M J, et al.Hypothermia for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12, 166(6): 558-566.
[2]Thompson C M, Puterman A S, Linley L L, et al.The value of a scoring system for hypoxic ischaemic encephalopathy in predicting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J].Acta Paediatr, 1997, 86(7): 757-761.
[3]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J].中華兒科雜志, 2005, 43(8): 584-585.
[4]張樹英, 戴繼紅.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防治現狀[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1, 32(8): 990-993.
[5]Sarnat H B, Sarnat M S.Neonatal encephalopathy following fetal distress.A clinical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tudy[J].Arch Neurol, 1976, 33 (10): 696-705.
[6]Gunn A J, Bennet L, Gunning MI, et al.Cerebral hypothermia is not neuroprotective when started after postischemic seizures in fetal sheep[J].Pediatr Res, 1999, 46(3): 274-280.
[7]Iwata O, Iwata S, Thornton JS, et al."Therapeutic time window" duratio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everity of cerebral hypoxiaischaemia under normothermia and delayed hypothermia in newborn piglets[J].Brain Res, 2007, 1154: 173-180.
[8]Lipper E G, Voorhies T M, Ross G, et al.Early predictors of one-year outcome for infants asphyxiated at birth[J].Dev Med Child Neurol, 1986, 28: 303-309.
[9]Bao X L, Yu R J, Li Z S.20 Item neonatal behavioural neurologica assessment used in predicting prognosis of asphyxiated newborn[J].Chin Med J, 1993, 106: 211-215.
[10]Sarnat H B, Samat M S.Neonatal encephalopathy following fetal distress.A clinical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tudy[J].Arch Neurol, 1976, 33: 696-705.
收稿日期:2016-03-10
中圖分類號:R 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13-132-02
DOI:10.7619/jcmp.20161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