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桃 蔡永壽
(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淺談云杉的病蟲害及防治
曹玉桃 蔡永壽
(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中國是世界上森林樹木病蟲害危害嚴重多發的國家之一。建國以來,森林病蟲害的發展態勢一直不容樂觀,給國家生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本文中,主要以云杉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病蟲害的危害及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為防治決策提供一定的依據。
云杉;蟲害;防治對策
云杉作為重要的生態用林木及工業用樹種廣泛分布于四川西北部,陜西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和青海東部亞等高山地區,是森林演替階段的頂級群落,同時也是國內種植范圍最廣的云杉屬樹種[1]。中國是世界上云杉種類持有量最多的國家,其自然分布區和種植發展區均位于長江和黃河的發源地區,在生態保護和林木業生態建設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同時云杉林的建設有利于維持我國中西部,西北部的生態平衡,甚至黃河與長江上游的生態平衡,對種植地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國家提出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云杉生態林的建設也在廣泛進行,面積逐步擴大,但由于云杉林的樹種單一,生態體系不穩定導致云杉林生態體系的抗逆性不強,不能有效的防御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侵襲,而且大部分人工林缺乏必要的維護與管理,導致部分林木病蟲害加重,生長不良,這些情況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生態林體系的脆弱程度,這些不利的情況對現有云杉天然林,人工林的健康生長及群落的穩定性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以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為例[3],保護區云杉林面積74.52km2,主要分布于海拔2200~3400m,其類型主要有青杄林、鱗皮云杉(Picearetroflexa)林和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林。鱗皮云杉林和粗枝云杉林主要分布于2700~3000m較平坦的緩坡上,粗枝云杉多為人工栽培,鱗皮云杉在丹祖溝為原生,日則溝公路旁的為人工林。云杉適宜生長在空氣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其大規模種植有利于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的水土保持,對景區的生態環境有特殊的作用與意義。但是一直以來各種病蟲害等災害嚴重影響著云杉林的生長,導致云杉林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培育森林后備資源和生態效益的作用。因此,以四川九寨溝云杉林為標本,經過長期監測,對其害蟲的種類,分布,種群等進行系統的研究,揭示其繁殖,發展,危害的規律,為防止云杉病蟲害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尋找云杉林管理中的缺點及薄弱環節并采取相應的改正補救措施,進行及時的治理防御,以取得明顯的效果。
2.1 云杉中主要存在的病蟲害
不同地區的云杉林存在的病蟲不同,我們以九寨溝的云杉林為研究對象,研究危害云杉的主要病蟲害的名稱、危害部位及危害程度。常見云杉病蟲如表1所示。[4]

表1 常見云杉病蟲名錄
2.2 云杉病蟲害的危害
云杉害蟲在云杉生長季節趨向于侵蝕同一片林區,其幼蟲以新芽嫩葉等為食,導致被林木侵蝕,使一些新梢不能抽出,或只能抽出后莖、樹葉干枯,主側梢均受其害,導致樹冠禿頂;有些種類也危害球花和球果,對林木生長和森林儲備,生態資源的培育影響極大。特別以小卷蛾,松大蚜等種群數量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大,是全林區云杉害蟲的優勢種群,通常2~3種或與其種類混合發生危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1)冬季后蟲群幼蟲,危害樹木集中于6月份。小卷蛾,松大蚜等從5月上旬平均氣溫升高至8℃左右時開始取食,葉蜂5月中旬開始出現,在六月中旬左右上述兩種優勢害蟲開始進入活躍期。
(2)不同種群混合造成危害。主要的云杉害蟲是以小卷蛾等蛾類害蟲為主的混合害蟲蟲群,特征是體積小種類多而且活動十分不明顯,其混合種群多生活于同一林區,在茂密的云杉葉叢中取食。
(3)害蟲具有轉移傳播危害的特征。蛾類害蟲侵蝕步驟大致可分為蛀葉和轉食新梢嫩葉等部分。
(4)云杉蟲害分布范圍及嚴重程度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加。在原發生區勿角自然保護區、王朗自然保護區等林場害蟲種群數量明顯增長;在勿角自然保護區等林場的云杉中還出現了大栗鰓金龜、落葉松球蚜等害蟲的增殖。
(5)害蟲侵害程度與云杉林的生長情況及其生長地的海拔高度、坡向、坡位的關系一般是:高海拔處較低海拔處不易被害蟲侵害;陰面避光地區重于陽光直射地區;山林底部較山林中上部嚴重,純種衫木林比混合種植林蟲害嚴重;樹林邊緣比樹林內部嚴重;種植不緊密林區重于種植緊密林區。
(6)九寨溝的云杉林主要存在的病害為云杉葉銹病和云杉落針病[5]。其中,云杉落針病是云杉林區普遍發生的一種針葉病害。云杉落針病是由云杉散斑殼菌引起的。病菌侵染新生的幼嫩針葉,主要是從針葉表面的葉尖或者是葉下侵入,使云杉患病。患病處會出現黃褐色斑點,并且慢慢向周圍擴散,使樹上產生死亡針葉。另外,病葉葉肉組織細胞會失水干枯,受害嚴重的針葉會全部變黃,然后逐漸干枯、脫落,直至全株死亡。
3.1 森林生態自控能力差
由于60~80年代一定程度采伐,采伐跡地的植被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局部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自控能力逐漸降低,同時由于部分地段營造了大量的人工純林,云杉林群落生物物種逐漸單一化,森林儲備水調節生態環境的功能也被大幅削弱,造成了云杉林中干燥濕度低的不正常氣候條件,阻礙了害蟲天敵的生存繁衍。未進行撫育間伐的各種營林措施,造成林分生長不良,加之對溝內森林害蟲的種類、分布、發生危害狀況家底不清,未及時對害蟲種群進行控制,造成了溝內蟲害個別地方的爆發成災。[4]
3.2 環境逐漸惡略及氣候變暖
九寨溝云杉所處地區自然環境較差,南部海拔高,濕度大,氣候寒冷,北部氣候干旱,降水過少,導致云杉沒有適宜的生長氣候,脆弱多病,易于感染病蟲害。并且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年來冬季越發溫暖,導致害蟲有了適宜的生長環境,繁殖能力增強,使病蟲害發生期提前到來,危害期延長,危害范圍加大,受災程度加重。有時還發生極端寒冷天氣導致降霜等危害,每年春季云杉頂芽放葉時,冷空氣突然侵襲導致降溫降雪,導致新葉凍死凍傷,后轉變為淺褐色,使云杉生長勢減弱,容易導致云杉病蟲害發生。
3.3 旅游業的發展,帶入的有害生物不斷增加
隨著旅游的不斷發展,游客越來越多,有害生物隨著人群帶進保護區,從而導致的病蟲害傳播。
3.4 監測預報水平滯后
保護區預測點人員專業人員配備不充足,資金較少,檢測設備落后,無法及時升級新的設備,導致檢測水平下降,檢測數據不準確或出現偏差。
3.5 木材檢疫把關不嚴
隨著保護區的發展,基礎建設領域木材需求量大幅增加,進入保護區的大量木材沒有進行檢疫,或檢疫標準不嚴格,從而導致病蟲害傳播。
對于云杉病蟲害的防治,我們應當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為輔的方針,改善森林生態條件[6]。九寨溝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頂級自然遺產。由于九寨溝的特殊性,因此溝內的森林病害的防治所采取的各種措施應以生態為先的原則,避免防治病蟲害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在所采用的措施中應以各種預防性措施為主,大力加強對森林病害的監測預警,加強森林病害控制技術研究,特別是監測預警技術研究,加強森林病蟲害控制技術的隊伍和設備建設,將森林病蟲害的危害控制在生態、景觀容忍度以下。最后,我們為云杉病蟲的防治提出一些建議。
4.1 提高防治知識宣傳力度
利用舉辦學習班,報紙,網絡等多種方式展開宣傳培訓,使保護區干部職工熟悉并掌握病蟲害特征,習性,防治技術等,提高識別及防治水平,在病蟲害多發期時,專業防治人員要積極走動,積極指導,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4.2 提高檢測水平,盡量降低災害損失
及時更新檢測裝置,對基層檢測人員展開專業培訓。加強檢測頻率,特別注意病蟲害繁殖傳播動態,做到及時提醒,準時預警,及時開展防止措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4.3 科學合理種植云杉林抵御病蟲害
在林木種植前期設計中,傾向于使用多樹種搭配的種植模式,豐富種群數量,提高生態系統的抗逆能力,防患于未然,多樹種混種的生態系統是防止病蟲害生存繁殖的有效途徑之一。種植林木時,應在適當密度范圍內進行種植,防止林木密度過大導致氣候條件異常,導致病蟲害的繁殖增加;及時清理病枝死枝,定時對林區內進行清理排查;合理適當施肥,完善生態系統各成分含量,嚴抓樹木檢驗檢疫,防止外來樹種樹木帶入的病蟲害傳染到本地樹木,造成更大的損失。
預防及治理云杉病蟲害,要對森林的發展及管理作出合理的規范,嚴格禁止人為破壞,合理化林區生態環境的結構,防止生長不良,豐富林區生物種類,使林區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害蟲天敵的繁殖生長而不利于害蟲的傳播繁衍。其次,種植林木時要注意林區生物多樣性,營造混合物種林區,從而提高森林自身對害蟲的抗逆能力。
云杉病蟲害防治應注重林區種植設計,林區種植,樹木培育等各個環節,為云杉林的生長繁殖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提高林區生態系統的抗逆能力,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運用多種防治與治理措施,以保證云杉林健康穩定的生長。
[1]胡芳,何長年.祁連林區東部青海云杉嫩梢害蟲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甘肅林業科技,2005,25(4):37~40.
[2]張永強,馬艷芳,常承秀,等.云杉樹葉象成蟲空間分布和抽樣技術[J].中國森林病蟲,2015,34(5):45~46.
[3]藍振江,蔡紅霞,曾濤等.九寨溝主要植物群落生物量的空間分布[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4,10(3):299~306.
[4]劉少英,章小平,曾宗永,等.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M].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科技技術出版社,2007.
[5]謝小剛,李艷梅.九寨溝縣云杉落針病發生與化學防治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2015,36(4):57~58.
[6]張海英.云杉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中國園藝文摘,2013,4:99~100.
S763.7
A
1004-7344(2016)12-0193-02
2016-4-15
曹玉桃,女,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森林病蟲害測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