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會++++秦學武
孤竹文化是秦皇島地區一種重要的地域性文化資源。綜合史書《史記》、《漢書·地理志》、《遼史·地理志》、《括地志》以及地方志《永平府志》、《盧龍縣志》、《灤州志》多種史料的記載和考古發現可確定,古孤竹國是秦皇島境內最早出現的方國,距今約有3600年的歷史。今秦皇島及所轄的盧龍等各縣均屬孤竹國,今以盧龍為中心的灤河—青龍河三角洲一帶是孤竹國的核心文化圈之一??梢哉f,秦皇島地區文化源于孤竹文化。“商朝在北方沿海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方國——孤竹國,堪稱今秦皇島地區文明史的開端性標志。”①時至今日,孤竹國雖已消失殆盡,但其文化資源成為促進秦皇島經濟、文化發展的寶貴財富。
孤竹文化資源源遠流長
依據“文化”和“資源”的概念,可將孤竹文化資源界定為:孤竹國存續期間以及之后源遠流長、獨具特色、至今能夠被開發利用、并產生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孤竹文化元素,即精神文化資源和物質文化資源的總和。
孤竹文化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資源是“夷齊精神”。據《史記·伯夷叔齊列傳》所載:伯夷叔齊,孤竹國二子,孤竹國君初欲傳位次子叔齊。父親去世后,兄弟相讓王位,先后逃走。二人到了西周,正逢武王伐紂之時,于是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幾乎被殺。待武王滅商建周之后,以為恥辱,“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終餓死。夷齊的經典傳奇,集中體現了“崇禮、守廉、尚德、求仁、重義”的精神,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被認為是道德文化的源泉??酌献钤鐚⒁凝R奉為道德標桿,孔子尊其為“古之賢人”,孟子稱之為“百世之師”,儒家的“仁義”、“孝悌”等均可從伯夷身上找到根源。且此精神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對文學、文化、思想史均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有無數以夷齊為題材的作品。所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耀宗評價“二子”為:“歷代朝野共同禮贊古德豐碑之高之上未見出其右者;影響三千年社會各界道德修為之廣之深未見出其右者!”夷齊的道德精神成為孤竹文化開發最重要的資源。
現存的古孤竹遺跡多為可開發的物質文化資源,如秦境內的書院山和首陽山。書院山傳為夷齊讀書和隱居之地。崖壁上,“夷齊讀書處”五個摩崖石刻大字至今依稀可辨,傳為韓愈所書。首陽山則是夷齊采薇之所,相傳《采薇歌》便于此所作。灤河南岸還有祭祀二子的夷齊廟遺址,乾隆皇帝曾兩次光臨。這些古遺跡的留存為旅游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
孤竹文化資源助益文化強城
一是打造城市品牌,彰顯城市特色的需要。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已經進入品牌競爭的時代。城市品牌競爭的實質是追求城市的差異化,以特取勝。地域文化作為地區的特有資產,是城市品牌塑造的基礎。諸多實踐如曲阜的“孔子文化節”, 長春的“電影節”,均是通過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在2013年“中國首屆城市品牌國際論壇”上,清華大學范紅教授明確指出“城市品牌研究與戰略規劃的工作是城市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基石。”秦皇島要在城市間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充分發揮孤竹文化資源的優勢,加快城市品牌塑造的步伐。
二是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一個國家的前途,往往與其公民的文明素養息息相關。而市民文化素養的形成,源于城市文化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近年來,秦皇島高度重視城市文化建設,提煉了“開放包容崇德尚美”的海港精神,組織了“秦皇島城市精神”的征集和討論,2016年1月將“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化品位”寫入“十三五”規劃。孤竹文化作為秦皇島地區的文化之根,包含著豐富的道德文化內涵,同時有歷史故事和人物作為依托,對于促進秦皇島新時代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園的建設意義重大。
三是挖掘城市經濟增長潛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孤竹文化作為寶貴的旅游資源,有利于促進秦皇島“旅游立市”戰略的實現。從2009年確立“旅游立市”的發展戰略迄今,旅游業已成為秦皇島的支柱產業,有數據顯示,2015年秦皇島前11個月的旅游總產值達到339.37億元,占全年生產總值的27.14%。根據《河北省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發展規劃》,未來旅游經濟將在秦皇島的經濟總量中占更大的比重。但目前秦皇島的旅游業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缺乏淡季特色旅游產品造成的淡旺季反差過大,成為制約秦皇島旅游發展的瓶頸。傳統的旅游精品項目———濱海游和長城游,因缺乏資源的壟斷性,正受到臨近城市如北京長城游、青島大連濱海游的威脅。培育孤竹文化游成為新的旅游品牌,既可以突出其文化特質,克服季節的限制,又讓人耳目一新,為秦皇島旅游增加新亮點,勢將成為旅游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
孤竹文化資源開發多維受限
目前,孤竹文化開發初見成效。在理論研究上,成立中國孤竹文化研究中心等各種專門機構,組成了一個由政府主導、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產生了大批理論成果。特別是《東方德源》一書,作為程碑式的著作,被國家圖書館、季羨林紀念館收藏。在挖掘保護上,促成國家級重大考古項目———蔡家墳村遺址發掘,申請伯夷叔齊傳說等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2009年盧龍縣被命名為“中國孤竹文化之鄉”,為秦皇島獲得一塊國字號招牌;文化產業方面,在首陽山和書院山實施了人文景觀復建,策劃了以“求圣、教學”為主體功能的文化旅游。開發了以孤竹命名的系列特色農產品,其中,孤竹小金米還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的稱號。
總之,孤竹文化的整體開發具備了一定基礎,但仍存在諸多不足:
開發平臺較低,嚴重限制影響力發揮。近年來,孤竹文化開發的重鎮一直在盧龍,取得的成效也多限于縣域境內,秦皇島市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孤竹文化資源的重要地位,沒有將孤竹文化資源的開發上升到推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戰略高度,雖然在《秦皇島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中將“挖掘和展示孤竹文化豐富的文化底蘊”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實際上并未采取有效舉措,導致了孤竹文化開發囿于縣域視野,缺乏平臺,文化力與經濟轉化力不匹配,對于秦皇島市整體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