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梁二平
?
田野·工作室
茶禪一路,最超拔的絲路交流
文圖/梁二平

大唐的某一天,從諗禪師問新來僧人:“曾到此間否?”答曰:“曾到?!睅熢唬骸俺圆枞ァ!庇謫栆恍聛砩耍唬骸安辉健!睅熢唬骸俺圆枞??!焙笤褐鲉柖U師:“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边@個“吃茶去”既平常又深奧,恰如趙樸初所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能否覺悟,看你吃茶的功夫了。
朝鮮和日本僧侶在中國學佛之際也學會了品茶,他們不僅從中國引進茶種,還在朝鮮和日本開創了茶禪一路的茶禮與茶道。迄今所能見到最早的中國航海圖,就保存在東京都栗棘庵,圖中所繪航線即大宋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航線,這是一條學佛的航路,也是一條海上茶路。
茶的起源,肯定是早于“茶”字的起源。通常,中國人愿意把一切與農耕文明相關的起源都歸功于神農氏的創造,茶也如此。但說起中國人飲茶之俗,還是要從文獻中尋找,茶最初并不記作“茶”。大約成書于漢初的《爾雅》中記有:“槚,苦荼。”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認為:“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睎|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也說:“荼,苦荼也?!?/p>
大唐統一了中國南、北方,漢文化影響力也隨之擴大。后世所說的“茶圣”陸羽,恰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推出他的《茶經》的,這是第一次從文化意義上全面提升了茶的精神氣質。據說,“荼”字也是被陸羽簡化為“茶”(一說,漢已有“茶”字)。唐代朝野興飲茶之風,陸羽還曾被招進宮為皇帝煎茶,并且茶道成為一種先進文化的代表被周邊國家追捧,在絲綢之路上廣為傳播。
中國茶葉的傳播分為東、西兩路,西傳是作為一種新興飲品,很快被西域國家所喜愛,成為絲綢之路上最受歡迎的商品之一。東傳的情形就不一樣了,它不是通過商人傳播,而是由來中國學佛的外國僧人傳播,茶由此超越了一般商品,被提升到了宗教與哲思的精神層面,變為一種純凈的精神追求——“茶禪一味”。此中奧秘便以從諗禪師的故事最為經典,能否覺悟就看你吃茶的功夫了。
唐代高僧,皆飲茶高人。詩僧皎然,首次將茶文化定名為“茶道”;禪師懷海制定《百丈清規》,更是集佛門茶事之大成;所以,人們說:“天下名山僧多占,自古高僧愛品茶。”這種佛門茶風已然是學佛的一門功課。從朝鮮和日本來中國學佛的僧侶,為將佛學完整地帶回本國,也把茶當作佛學的一部分帶回了各自的故鄉。
由于地緣之故,茶進入朝鮮半島要早于日本。大約在新羅時代(668~935),就有大批僧侶到中國學佛求法,回國時將茶和茶籽帶回新羅。高麗古籍《三國史記》 (成書于1145年)載,前于新羅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632~647)在位時,已有茶。茶后來在朝鮮半島發展出以“和、敬、儉、真”為宗旨的朝鮮茶禮。其茶禮種類繁多,按名茶類型區分,可分為“末茶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四種。
有關日本飲茶的最早記載見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 (成書于712年):圣武天皇曾于天平元年(729)四月,召集僧侶進禁廷講經,事畢,各賜以粉茶,人人皆感到榮幸。品茶習俗進入日本后,最初是在僧侶間流行,僧人用品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大約在13世紀,茶道成為大眾分享茶食的儀式。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主要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超越了它本來的物質享受,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交流活動。
茶與佛教聯系最為緊密的是它與禪宗的融合。
禪宗是佛教東來后之教外別傳,是由唐代高僧獨創的一派。唐代,禪宗開始在日本流傳,但真正獨立成宗,造成廣大影響者,首推宋朝時兩度跨海來中國學佛的日僧榮西 (1141~1215) 所開創的臨濟宗。榮西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大宋和日本鐮倉時代,這一時期兩國的佛教交流比唐代更加深入。
榮西學佛深受其父親影響,他8歲就隨身為吉備津神社祠官的父親讀《俱舍》、《婆沙》等深奧的經論;14歲登比叡山出家受具足戒;19歲跟隨比叡山有辯法師修學中國天臺教義。1168年,28歲的榮西為求真經,乘商船由博多灣(今福岡)出發,抵達明州(今寧波)。在天臺山,榮西巡禮靈山圣跡,并求得《天臺新章疏》30余部,被宋孝宗贈予“千光法師”稱號。同年秋天,乘船返日。
榮西歸國后,研習佛教。1187年,47歲的榮西再度入宋,在臨安(杭州) 登陸,原本想經由中國轉赴印度取經。但中國官員以“關塞不通”回絕了他,于是榮西轉往赤城天臺山,再度學禪。在虛庵禪師處參究數年后,他終于悟入心要,得虛庵禪師的印可,繼承臨濟正宗的禪法。
榮西歸國后,于筑前建造報恩寺,行菩薩大戒布薩,為日本最早的禪戒布薩。后又在博多灣建立圣福寺,參禪者四方云集,此為日本禪寺的始創。榮西所撰《興禪護國論》三卷是日本最早的禪書,從此便形成日本的臨濟宗。故此,榮西禪師被尊為日本臨濟禪門祖師。
除了禪法,榮西還從中國引進了兩種與悟道參禪有關的植物。
榮西引進的第一種植物,即菩提樹。1190年,榮西在天臺山取了道邃法師所栽之菩提樹枝,交付商船,運回日本,種在筑前國(福岡)香椎神祠里。1195年,榮西再將菩提樹分種于東大寺;1204年再取分枝,種于建仁寺。兩處皆繁茂垂蔭,迄今依然。所以,日本人認為菩提樹東傳是榮西之功。
榮西為日本引進的第二種植物,即茶樹。雖然,在奈良時代茶已進入日本,但并不盛行。宋朝時期,禪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禪林有吃茶風氣;吃茶的禮儀、行法更成為禪門中重要的一環,于是,日本也有了“茶禪一味”的風尚。
飲茶習俗在了宋代達到了窮極精巧的地步,甚至流行了一種斗茶風氣。北宋蔡襄的《茶錄》一書,專門介紹了斗茶所“斗”,即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北宋中期,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斗茶為樂事。斗茶把飲茶的美學價值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千利休在山崎建造的茶室“待庵”
榮西從大宋學禪回來,為繼承中國“茶禪一味”的傳統和特有的茶文化,特從中國帶回茶種,種植于筑前脊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贈送高辨三粒種子栽植于母尾,不久分植于宇治,為宇治茶園之始,漸漸地使茶樹種植更為廣泛。不僅如此,晚年時,榮西還撰寫了一部《吃茶養生記》,大力提倡吃茶養生之道,此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據傳,1215年,榮西獻上二月茶,還治愈了源實朝將軍的熱病,日本吃茶風氣由此興盛起來。榮西亦被尊為“日本茶祖”。
16世紀初,千利休(1522~1591) 將日本茶道引向成熟之路,被尊為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54歲時成為信長的茶頭。天正十年(1582) 在山崎建造著名茶室“待庵”。千利休家族傳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師,其家族也成為日本茶道的象征。

江廈公園北端古碼頭的石刻紀念碑
榮西禪師傳播禪學,引發日本入宋學禪的風潮,其中就有寫入佛學史的日僧白云慧曉(即佛照禪師)。史載,白云慧曉于1266年渡海入宋,在明州(今浙江寧波)的端巖寺學法。1279年,南宋滅亡,不滿于元朝統治的中國禪僧紛紛避難于日本,使得日本禪宗得以提升、發展和壯大。白云慧曉也離開了蒙元統治下的中國。他在返回京都時,除帶了一些中國佛學經典外,還從大宋帶回一張拓印地圖。

最早的海上交通圖《輿地圖》
這幅地圖十分珍貴,它記錄了宋代中日之間的海上航路,是中國海圖史上現存的第一幅繪有航線的地圖。此圖原是一塊石刻地圖,長207厘米,寬196厘米,由左、右兩幅拼合為一。此圖正上方刻有“輿地圖”三字,大約繪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至二年(1265~1266)的明州,繪圖人不詳。值得注意的是,此圖誕生之際為白云慧曉剛好來明州端巖寺學習之時,所以,他有機會見到此圖原刻,并將《輿地圖》拓片帶回日本,此后,這塊石刻地圖消失在歷史煙云之中,不知所終,而這幅被帶到日本的拓片圖成了孤本。
白云慧曉的師傅圓爾當年從中國返回日本,恰是在九州的福岡登陸。可以說,這是一條日本僧人渡海來中國的重要海路,也是中日海上的茶葉之路。2009年,寧波經過考古論證,確認了古明州三江口碼頭遺址即中日“海上茶路啟航地”,并在江廈公園北端古碼頭建了紀念公園。紀念碑上刻中、英文碑記和海上茶路示意圖,副碑記載寧波茶史、茶事;船栓群寓意寧波城市從誕生到繁榮的歷史進程,象征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和往昔檣桅林立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