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紅(深圳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
?
中職班級文化建設的新內容、新途徑、新策略
馬向紅
(深圳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
摘要:由于傳統教育的巨大慣性,人為地制造了一大批所謂的中職“差生”,加之有相當一部分職業教育工作者在中職學生觀上存在著嚴重的價值扭曲,于是,“順理成章”地將“差生”作為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通過愛所教的學生,追求學生潛能發現、發展的教育,為中職學生創造了揚長避短發展自己的廣闊空間。其中,中職學生的主題探究學習與社會實踐等一系列創新性的活動過程令人刮目相看。這說明中職學生是優秀的。教師要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職生的能力是多元的,他們可以成為多樣化的人才。今天的教育更需要教師樹立全新的中職學生觀。
關鍵詞:中職學生觀;邏輯命題;調查;多元;多樣
社會人士認為中職學生是“差生”,職業教師和校長也存在此種觀點,令人感到不安。前不久,上海某高校對62所中職學校的800名教師和53名校長調查發現:居然有80.7%的教師和52.8%的校長也認同“中職學生是‘差生’”。
教師和校長們帶著“有色眼鏡”打量著被世俗扭曲了的中職學生,可愛的學生能“陽光”起來嗎?無怪乎有近半數(44.2%)中職教師對學生就業前景和未來個人發展“信心不足”和“沒有信心”。
人們緣何為中職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簽,從傳統和現實中可以找到答案。這是囿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文化泥潭而難以自拔惹的禍。縱觀杰出的歷史人物,大多不是單學書本知識,考試高分者中外皆然。據查,科舉存在的1300多年間,有案可查、有名有姓的狀元有500多人,但真正留名青史的區區數人而已。絕大多數狀元已在歷史長河中湮沒無聞。況且,有關智力研究也已證明:就個體而言,人類智力水平呈正態分布,即智力超常者與低下者都占很小的比例,分別為3%。中職學生在高中階段占了近半人數,如此巨大的智力正常的人群淪為“差生”,是極為不正常的。因此,必須對中職教育突破純教育改革思維的局限。
這里所指的“基礎”,是多數中職學生的優勢智能在傳統教育中未被發現,在強調語文、數學、外語學習成績的選拔中受到壓抑。中職主要招收在“一考定終生”的選拔考試中被淘汰的學生。由于將知識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基礎作為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在職業教育中重蹈義務教育階段“差教”(很差的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從而將中職教育推向緣木求魚的窘境之中。
學生進入職校后,雖然按“知識水準”標準將中職學生界定為“差生”,但專業課程設置模式卻是引申于薈萃著“天之驕子”的高校,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技能課模式,讓原本學科知識欠優的中職學生像知識厚實的大專生那樣去“打拼”基礎。原本以就業技能為主要目的的中職教育,又有意無意之間移植著普通高中“打基礎”的教育理念,系統知識的完美傳統及文本本位的傳授方式,使得中職教育的教與學脫節,學與用背離。
中職教育的基礎在于突破傳統教育“智育第一”的局限。然而中職學生在告別初中來到職校時原本也帶著美好的憧憬,期待著新校為其人生帶來新的轉折。但本應以表揚、鼓勵為主要手段的教育,以給中職學生創造成功機會的中職教育卻不是這樣,帶有明顯“普高化”取向的中職教育及其評價制度再度讓中職生失望,于是他們故態復萌,于是乎又回歸“差生”行列。
由“知識改變命運”到“能力改變命運”的中職學生觀和教育觀,是將“差生”的中職學生培養成才的基本要素。
讓社會實踐成為中職班級文化建設的必修課。社會實踐引導中職學生完成從自卑、自棄到自信、自強的轉化,幫助中職學生擺脫目前社會上仍然普遍存在的鄙薄職業教育的陰影,處理好揚長避短與“揚長補短”的關系,促進中職學生目標明確地發展自己,以“成功者”的心態走向社會。
1.利用校外實踐活動,感受“天人合一”的精髓
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們建立團結和睦多民族國家的基石,這種思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國家才能富強,民族才能振興,社會才能進步,人民才能幸福。孔子的“天人合一”,是整個宇宙與人的和諧,科學地處理天、人之間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核心。從現代意義上理解,“天人合一”就是發展推進和諧,和諧保證發展,“天人合一”這個古老的命題,在當代社會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對于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為了讓中職學生了解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深圳的巨大變化,我們便利用節假日帶領中職學生走進大自然,注重教育活動過程的“開放”,讓中職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接受社會的磨礪和大自然的熏陶。“世界即教室”,在校外創建21處活動基地,如下表所示。

活動條件活動地點及名稱觀瀾老街 8 5 7鶴湖世居 9 3 8 “天井”“地井”“耳鍋” 天井、地井對應關系及耳鍋的意義活動教育內容 活動創意點距離人均費用(元)(公里)面積(平方公里)通過對古景觀的觀察、體驗、繪圖、攝影、紀錄等,達到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共同參加的“整體學習”鵬城村 18 5 20 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明清南部海防軍事要塞的意義壩光村 18 6 20 深圳東部“生態走廊” 體驗深圳最后一片“桃花源”新喬世居 9 2 8半圓形水池 建水池的意義龍田世居 9 2 8高臺建筑 高臺建筑象征山體大萬世居 9 3 8 3個城門、3個通道、3個園地 數字“3”在客家建筑中的意義長隆世居 9 3 8 屋頂3叉形建筑 3叉形建筑的作用龍田世居 9 2 8 碉堡及設防 安全設防的作用石巖清代明居 8 2 8 繁華地帶獨立出現特殊的民風居住區 清代民居在航空相片上發現,說明應用空間技術的意義會源樓 13 3 8 一個獨立存在的輝煌巨形古建筑 如此龐大的建筑如何被毀,客家人有能力、有財力建設嗎強化學校 19 10 20 100年前孫中山先生捐資所建學校學校為什么建在山區、林區,學校條件差為什么培養了那么多人才城市污水河 18 30 12 城市河流污染現狀 城市河流污染原因分析城市環境 18 30 12 城市不良環境分類 城市不良環境產生原因研究塘朗山森林 12 20 10 森林分布特征及被砍伐現狀 砍伐樹木原因追蹤海濱建筑 10 10 8 海濱建筑規劃特征 海景被阻擋視線原因及其對策城市原始森林 9 2 7 城市原始森林,城市原始森林意義 原始森林植物品種及其被毀的原因城市雕塑 18 30 12 城市雕塑分布及類型,雕塑教育意義 雕塑分類及雕塑毀壞情況,雕塑與人們生活分布紅樹林 11 15 10利用實地考察方法觀察紅樹林生態環境及其變遷福永古漁民村 10 8 8 古漁民村變遷、變遷原因、污染現狀 古漁民村消失原因分析,古漁民村消失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鳳凰山地質公園 9 11 8 城市中地質公園、地質公園中的城市 觀察地質體形態結構,礦山水體顏色150年前,古樹、古碼頭和古廟150年前西洋建筑、古碉堡群150年前古賣布街和商業中心,客家建筑,清代建筑,民國建筑群紅樹林分布、鳥類分布、紅樹林精神及紅樹林存在意義
通過參觀基地實踐活動,學生體會到幸福生活的內涵,能夠善待自己,對自己負責,學會熱愛生活,更加珍惜生命。通過對大自然植被被破壞的調查、河水污染的調查、大樹移栽勞民傷財的調查、馬路隔離帶浪費嚴重的調查、紅樹林的調查等增強了中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得出人類要想生存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結論。
2.職校“奉獻愛心,服務社會,學以致用,博學創新”班級文化建設主題活動
(1)活動主題:奉獻真誠愛心,關注身邊的社會環境。
(2)活動立項依據:為提升社會環境綜合質量,以及配合“服務社會,奉獻愛心”活動,我班利用班級主題活動的機會,對身邊多項環境展開了社會調查。
(3)活動方案設計:通過下述階段的具體實施,進一步提高了中職學生的能力。包括:活動主題提出;活動內容設計;活動計劃設計;小組人員安排分工設計;成果展示設計;活動評價設計和競賽評比創意設計。
(4)活動實施:以不同任務分小組,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將所調查的內容、活動過程詳情及結果進行最后確認。
(5)活動結論:深圳是個移民城市,學生身邊的社會環境多樣性、綜合性明顯,單一地、局限地通過一項調查已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所以產生了28項項目(活動)設計與實踐活動,各項實踐活動密切相關。
該項目(活動)的設計與實踐,闡明了中職學校學生首先必須具備核心價值觀,才能處理好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的關系,否則再好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會因缺乏核心競爭力而失去教育意義。實踐證明,“先有奉獻,才有規劃”。只有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多數中職學生的優勢智能在傳統教育中難以展現,但是當學校具備了成功教育的精髓——“三相信”的中職學生觀,即相信中職學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潛能和在教師幫助下獲得成功,必然會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具體案例,從而讓社會“換一種眼光看中職學生”。中職學生研究、實踐活動的過程和成果,僅舉幾例如下:
1.網絡、電影、電腦對中職學生學習的影響。
2.影響中職學生學習的因素。
3.中職學生的課余時間。
4.中職學生的棋類活動。
5.父母是否給予中職學生個人空間。
6.中職學生迷信心理。
7.中職學生環保意識。
8.中職學生吃口香糖。
9.中職學生餐前洗手。
10.中職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及樂器普及率。
參考文獻:
[1]周茹.研究性學習方法討論[N]武漢:湖北大學學報,2006.
[2]劉道玉.創新思維方法大綱[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周茹.挫折教育[N].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6.
[4]陳宇.創新能力培訓教程[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4.
[5]葉迅影.奏響美的樂章[M].北京:朝花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編輯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