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宏
測繪技術在地籍測量中應用研究
彭德宏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02隊 湖南長沙 410000)
地籍測量是當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保障其測量的準確性,在具體的測量過程中需要合理采用現代化測繪技術。本文重點針對地籍測量中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進行了探討,為地籍測量準確性的提高提供參考。
測繪技術;地籍測量;應用
科技創新和設備升級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對于地籍測量工作來說,只有緊跟行業發展潮流,借鑒先進測量經驗,不斷引入新技術、新儀器,才能提高地籍測量的精確度。近年來,現代測繪工程在地籍測量工作中顯示出了強大的優越性,推動地籍測繪工作發生了質的變化。
2.1 測繪
測繪就是利用計算技術、空間、信息科學以及網絡等技術為基礎,以GIS、GPS和RS作為測量的核心,來收集地面的資料和信息,為地面規劃做出技術支持和技術指導,這是在地理測量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
2.2 地籍測量
地籍測量是土地管理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將地籍的不同調查作為測量參考的主要依據。以測量的技術作為主要的測量手段,根據對不同土地材質進行分析,能夠精確地定位不同土質土地的坐標及其大概的面積,從而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資料支持,并且滿足土地管理相關部門對土地檢測的需要。它是一種地籍管理服務,能夠針對不同土地進行登記工作,并且核發相關證書的工作。
3.1 基本內容
3.1.1 測量數據的獲取
獲取數據是地籍測量時非常重要的一步,數據獲取主要有兩個途徑:①直接采集數據。②現成資源。直接數據采集是工作人員首先根據從野外統計收集的數據建立一個地籍數據庫,然后在數據庫中納入全部采集的數據,進行管理。現成資源則主要是要利用資源實現詳細的數據統計,這些資源是當前擁有的。
3.1.2 測量數據的分析
針對地籍測量中獲取到的技術數據展開后續的分析,主要是驗證這些數據與地籍測量工作目標之間的吻合程度。要對實地測量過程中獲取的數據進行合理性分析,基于定性視角判斷數據的準確性特征。要根據測量對象區域的實際地形特征實施測量設備的選取工作,以保障最佳測量效果。數據分析有效性的關鍵制約條件是測量數據的準確性以及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3.1.3 測量數據的入庫
開展地籍測量工作,應當將測量中獲取到的數據及時輸入到數據庫系統中進行后續的存儲以及處理工作。在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背景下,要對實際獲取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學意義的分析和匯總,按照嚴格的數理統計操作步驟對第一手測量數據進行入庫前的基本處理,在數據達到技術標準規范之后,將其及時地輸入到地籍測量信息數據庫之中。
3.2 主要特點
現代測繪技術對外業作業中的數據進行采集,將野外的現代化地籍調查成果建庫,并建立起數據庫管理系統,與傳統測繪技術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
3.2.1 數據精度高
因為動態GPS和全站儀(見圖1)的精度都比較高,將其應用于外業作業時,數據的精度也可以得到保證,得到的數據不僅可以自動傳輸、存儲,同時還能進行數據處理,在整個過程中原始數據的精度并不會發生變化,也不會表現出方向、視距等方面的誤差,將外業測量精度有效的反映出來,測繪成果的準確性得到了保證。

圖1 全站儀
3.2.2 為地籍測量提供靈活的服務
數字化測圖過程中需要對測繪成果進行分層存放,不會受到圖面負載的限制,對成果更新非常有利。利用數字化測圖,可以有效克服傳統測圖中的各種缺點,在遇到房屋、地籍等需要變更的信息時,只要將相關信息輸入進去,對其數據進行處理后就能實現對圖形的修改,為地籍測量工作提供了靈活便捷的服務。
3.2.3 測繪成果更加全面
進行數字測圖時,需要測定地形界址點及地點等坐標,并明確測點的屬性,詳細記錄測點的編碼與連接信息,成圖過程中還要在庫中調出與測點編碼相一致的圖示符號,利用數字測圖技術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圖形信息對信息進行連接、定位,從而為查詢、檢索提供有效依據。
3.3 數字化地籍測繪技術的分類
目前,數字化測繪已成為繪制大比例尺地籍圖或地形圖及其他專業圖的主要途徑。其又可以分為野外數字化地籍圖測繪和對原有地籍圖進行室內數字化兩種類型:
(1)野外數字化地籍圖測繪,就是通過專業設備和數字化成圖軟件,在測區作業現場進行全解析法測繪,最終得到數字化地籍圖成果。其具有地籍圖現實性強、信息完整度和精度高等優點,但投入的軟硬件設備都比較高昂,成本較高。
(2)將已有地籍圖在室內進行數字化就是利用專業軟件,將其轉換成數字化測繪成果。這種方式優勢在于投入比較少,數字化成圖周期也較短,但缺點在于地籍圖的現實性較差,信息完整度和精度也比較差,最多只能維持原圖的表示精度。
4.1 GPS技術
利用GPS技術進行地籍測量時,不僅可以有效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同時還能對整個測量區域進行控制,在作業現場就可以得到測量結果,減少了工作人員返工的困擾。按照地籍測量的需求來看,對地理坐標數據進行采集,對GPS技術的利用成了測繪技術中最為重要的標志,其精度的基本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GPS應用于地籍測量的精度標準
4.2 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的應用,不管是靜態還是動態都能在瞬間成像,與傳統野外測量數據相比,可以進一步拓寬人眼能夠看到的范圍。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展開動態監測,可以及時提供數據和信息。例如:雷達遙感的適用范圍非常廣,全天候不會受到氣候等條件的限制,大大超出了可見范圍。
4.3 攝影測量技術
攝影測量技術的優勢非常明顯,不僅操作上非常簡便,同時還不會受到季節、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利用攝影測量技術還可以提供較高精度的數字化地籍數據,實現自動化成圖,即便在城市密集地區的大面積成圖中也比較適用。這項技術在地籍測量中應用以后,地籍數據與信息更加全面、豐富,時效性也更強,不會受到通視條件的影響,具備幾何特征,能夠更好地為城鎮建設與規劃提供有效測繪依據。
4.4 內業掃描數字化測繪技術
數字化內業掃描技術就是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將地籍測量中的圖片進行直接有效的利用,然后通過計算機界點的坐標選擇來確認坐標數據的準確性,將不同圖片數據信息進行合理對比或是疊加,利用相關軟件對其數據的調整與控制,這樣得到的最終數據將對地籍測量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并能準確反映出地籍測量的具體情況及土地劃分的具體位置。
目前,數字測量技術是地籍測量的主流技術,其測繪基礎主要是地籍圖、數字地形圖等,根據這些建立地理信息資源庫,當然是適合建筑,國土、電力、水利以及房產的資源庫。
5.1 測區概況
受某縣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該縣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地籍測量隊對該縣某規劃中的工業園區,進行了1:500數字化地籍測量,在完成地籍調查、地籍測繪任務之后,建立了相應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并且整個地籍測量成果均通過驗收。該測區的整體面積是14km2,地勢平坦,地面平均高程在6.5m左右。測區內的用地類型錯綜復雜,包括住宅、工業、商業、行政事業用地等,因而交通擁擠,小巷偏多,通視條件不良,因此地籍測量難度較大。
5.2 作業實施過程
5.2.1 控制測量
控制測量中使用了GPS系統,其中包括4臺GPS接收機和隨機數據處理軟件,采用的定位方式是快速靜態定位。以測區附近20個D級GPS控制點,作為本次控制測量的起算點,在測區內均勻設置了140個F級GPS控制點,平均密度為10/km2個F級以上的控制點。為了便于利用實時動態GPS(RTK)、全站儀測量界址點和碎步點,點位通常設置于高層建筑物上或主干道的路旁,所有點位均穩固可靠、便于到達、使用方便并且可長期保存。內業計算采用隨機軟件以嚴密平差,并將平差值直接建立控制點數據文件,以備測圖與繪圖之用。
5.2.2 碎部測量
本測區利用正射影像圖為工作底圖,并注記必要的數據信息,在實際出圖時,影像圖色調相對偏淡,因而大大提高了外業效率。
5.2.3 內業數據處理
晚上的作業利用了全站儀通訊軟件,將數據下載至計算機;然后通過編輯,將數據存為*.dat格式,在計算機上運用CASS8.0成圖軟件展繪碎部點,并結合白天所畫的草圖以及預設編碼,實現初步成圖,同時檢查所采集數據的完整性、正確性,避免對成圖準確性造成影響,甚至返工重測,同時為圖形編輯做好準備。
5.2.4 數字地籍圖編輯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建立
通過內業檢查全面審核是否有漏測及處理不當的地方,并加以修改,確定無誤后根據初步地籍圖利用鋼尺對測量精度進行審核。此時由流水編號以后的界址點坐標數據文件,生成界址點成果表、宗地面積匯總表、正式地籍圖,主要給土地管理部門審查,審查完畢后,作為編輯宗地圖及地籍圖的基礎資料。最后,利用南方公司的CASS8.0地形、地籍數字化成圖軟件進行成圖的工作。
綜上所述,地籍測量工作在整個地籍管理作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的提供優質的地籍管理工作,服務于社會,就必須加強對地籍測量工作的監督與管理,結合我國實際地籍測量的現狀,制定合理的測量技術,為相關調查提供可靠的信息數據,從而提高我國國土資源管理水平,促進地籍測量管理發展。
[1]黃曉偉.現代測繪地籍測量技術在施工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1):45~46.
[2]陳 艷,羅廣旭.關于地籍測量測繪的分析[J].商品與質量,2015(4):65~66.
[3]陳曉娟,賴德海,張翠華.地籍測繪的精度要求及測量模式探析[J].城市地理,2014(4X):38.
P228.4
A
1004-7344(2016)27-0202-02
2016-4-26
彭德宏(1963-),男,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測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