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良
白對蝦主要病害與防治策略
張秀良
(平湖市臨滬產業園(新埭鎮農技科) 浙江平湖 314211)
白對蝦具有抗病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對水環境變化的抗逆能力強,對餌料要求低等優點,但隨著養殖時間的推移,它的優良品性也在慢慢退化,養殖過程中病害頻發。本文主要針對白對蝦的幾種常見病害和防治策略展開研究。
白對蝦;退化;病害;防治策略
南美白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學名凡納濱對蝦,原分布于秘魯南部至墨西哥桑諾拉沿海一帶。它具有生活力強、適應性廣,抗病力強、生長快、對水環境適應力強、耐高密度養殖、對飼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離水存活時間長等優點,是集約化高產養殖的優良品種,在世界各地養殖發展迅速。南美白對蝦自1988年從美國引進,至今已有10多年歷史。由于種蝦來源困難,育苗工藝復雜,一直制約著我國南美白對蝦養殖生產的發展。近兩年,育苗規模逐漸擴大,蝦苗短缺得到了緩解,養殖技術也趨成熟,養殖發展迅猛。
隨著南美白對蝦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和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養殖環境也日漸惡化,蝦病逐漸增多,已成為制約其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目前嘉興市南美白對蝦疾病病原,除了白斑綜合癥病毒,還存在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病毒等多種病毒以及弧菌、氣單胞菌、假氣單胞菌、普通變形桿菌等。這些病原常存在混合感染,且疾病的發生與養殖環節、管理、苗種質量、水質、氣候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發病原因錯綜復雜,各類病原傳播及致病機制又各異。全面調查養殖過程、結合實驗室進行病原分析、理清思路、搞清嘉興市目前南美白對蝦病害流行現狀,闡明南美白對蝦病害流行規律,為科學防治南美白對蝦養殖病害提供詳實的依據,是有效解決嘉興市南美白對蝦健康養殖、提高疾病防控效率的一個緊迫課題。
2.1 嘉興市南美白對蝦養殖產業的發展歷程
南美白對蝦是世界養殖產量最高的三大優良蝦種之一。我市于2000年引進并試養成功,由于該蝦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強、品質好、對飼料蛋白需求低、離水成活時間長、海淡水均可養殖等優點,逐步成為我市優勢養殖品種,養殖面積連年遞增,至2005年已發展到1.8萬畝,2012年發展到3.5萬畝。近幾年面積波動不大,其中平湖市約1.3萬畝,約占全市的40%面積,平湖市的一個小農場,例如新埭鎮星綠家庭農場來說,內塘凈面積48畝,6只壙。嘉興雖然南美白對蝦養殖歷史也有十多年,但受設施、人員影響,養殖水平普遍不高,前幾年由于病害較少,平均放養量較高,一般可達7~10萬/畝,每畝產量達到300~500kg,畝效益可達3000~5000元;但近年來病害頻發,加之苗種價格也大幅上升,養殖戶放養量大幅下降,一般畝放養3~5萬,每畝產量普遍100~200kg,畝效益1000~2000元,通過混養可適當提高產出和效益。
2.2 嘉興市南美白對蝦養殖產業的總體情況
由于近年來南美白對蝦養殖不理想,很多養殖戶把問題聚集在種苗上,由于南美白對蝦整個繁育過程需在海水中完成,本地無法開展南美白對蝦繁育,因此需從外地引進,每年需引進20億尾蝦苗。2012年以前一般用的都是普通苗,由于生長性狀逐年退化,2013年后一代苗的使用比例逐步提高,2014年約70%用的都是一代苗。由于一代苗對淡化要求比較高,淡化往往通過嘉興本地的標粗場進行,主要是祿泰、海壹、海尚等品牌苗,但由于雙方在合作過程中采用的模式各有不同,因此很難比較哪個品牌苗更具優勢。為此,嘉興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決定省水產種子種苗項目《嘉興市南美白對蝦優質種苗引進與推廣》實施過程中,積極引導企業引進、推廣南美白對蝦優質種苗,包括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自主知識產權的“浙桂1號”南美白對蝦蝦苗,并開展優質種苗示范推廣試驗,以此來判斷南美白對蝦種苗是否是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生產性試驗表明,南美白對蝦良種苗與普通苗相比,具有明顯的生長迅速(圖1)、養殖周期短、發病率低、成蝦規格大、個體均勻、產量高和投資效益好等優點。但嘉興市南美白對蝦苗種場不具備苗種繁育能力,蝦苗多從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引進,經淡化后流向各養殖場,因而很難對親蝦來源和苗種質量進行有效掌控,造成種質混亂、退化嚴重、病毒檢出率高等突出問題。由于親蝦質量得不到根本的保證,所培育的普通蝦苗自然生長緩慢,存活率低,并且病害嚴重。

圖1 白對蝦良種苗與普通苗生長對照
為了解和監測嘉興市蝦苗病原的攜帶情況,嘉興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對本市部分南美白對蝦淡化苗種場每年進行跟蹤采樣及病毒檢測,每批次檢測白斑綜合癥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IHHNV)。2007~2013年的病原檢測結果如(圖2)。從檢測的結果來看,桃拉病毒的檢出率一直維持在低位,白斑綜合癥病毒的檢出率在2012年出現一個峰值,而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病病毒的檢出率則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

圖2 2007~2013年嘉興市主要苗種淡化場蝦苗病毒檢測結果
通過監測,發現近7年測報點南美白對蝦的主要病害為白斑綜合癥和偷死綜合癥。監測點南美白對蝦發病主要集中于6~9月份。2008年、2009年和2012年是病害的高發年,2011年情況最好,未發生病害;6月、8月和9月是南美白對蝦病害的高發月,7月次之,如圖3。

圖3 2007~2013年嘉興市南美白對蝦病害測報點累計發病率
4.1 白對蝦的主要病害
4.1.1 偷死病(急性肝胰腺壞死病)
該病從2012年起就在我市流行,2015年其發病面積約占全市1/3的發病面積,一般發生在養成階段,此病傳播廣、致病性強、死亡率高,是目前危害對蝦養殖最嚴重的疾病之一。病原分析有弧菌、腸胞蟲、白斑病毒、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等,近二年以全國蝦產業體系首席專家何建國老師為主的團隊提出是環境脅迫造成的,從我市各級水產技術人員現場觀察及水質分析來看,發病蝦塘水質中氨氮、亞硝酸鹽指標普遍很高,而且這些養蝦塘普遍已養殖三年以上,清塘消毒工作均不是十分重視,底增氧設施大多沒有配備,因此養殖環境的惡化可能是造成偷死病暴發的主要原因。針對這種情況,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篩選出綠色消毒劑、專用中草藥、高效抗菌素、藻膠粘合劑等系列產品,建立了一整套疾病防控技術和使用規范。2015年在浙江、山東和天津完成了高位養殖池、室內工廠化養殖、傳統室外池塘等多種養殖模式的3次現場驗收。與發病的對照組池塘相比,實驗組池塘患病對蝦治愈率達80%以上,對蝦養殖成活率顯著增高。
4.1.2 對蝦白斑病
主要是蝦體疾病長期得不到改善,對蝦體質虛弱,因此表現出紅體病特征。白斑病的癥狀與應激性紅體病相似,但是兩者存在不同。剛開始的時候出現白斑病,幾天之后會出現伴發紅體病癥狀,在發病后期蝦體甲殼、皮下等出現白色斑點或甲殼軟化、肝胰腺發白腫大等現象。
對蝦自斑綜合癥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應當堅持“以防為主、科學飼養管理”的原則,從改善養殖環境、增強蝦體抵抗能力入手,提倡健康養殖。徹底清除蝦池,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堅決投放無病、健康的蝦苗,切斷病毒的感染途徑;不直接投遞鮮活餌料,避免攝食感染;要定期使用光合細菌、凈水劑等水質、底質改良劑;放養前期注重添加免疫多糖、對蝦抗病毒營養素、蝦病消等營養物質,促進對蝦生長和強化免疫系統。
4.1.3 空腸空胃偷死
此病是2012年南美白對蝦養殖中最為棘手的病害,由于較為明顯的直觀表現是空腸空胃,所以一般養殖戶都稱之為“腸炎”或“頑固性腸炎”。發病分為前、中、后三期,發病迅速,發病前多有暴食的現象,2~3d時間往往每口塘就從偷死幾斤發展到上百斤甚至幾百斤,感染率就能高達八九成,并且很難治愈。
我們了解發現,喂料足的塘發病率更高。從2011年浙江省發病情況來看,前期喂料足往往容易出問題,像偷死腸炎為多,發病很急,往往短短幾天就無法控制,使得養殖戶損失慘重,所以整體來看,2011年浙江省出蝦規格比往年要小,往年少數養殖30條左右大規格蝦的區域,養殖到40~50條規格就只能無奈清塘,所以普遍產量少兩三成甚至更多,這也是2011年蝦價高企的直接原因。
4.1.4 白便
此病是近幾年南美白對蝦養殖中較為普遍的病害,尤多發于高溫月份,且范圍廣。據了解,目前全區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在6000畝左右,養殖效益在每畝3500~5000元左右。南美白對蝦經濟效益高,養殖要求也高。氣溫高,雖然有利于水產品生長,但也是病害多發、死亡率高、管理難度大的非常時期,尤其是高溫天氣,持續的高溫會導致水溫上升,當達到33℃以上,會影響水產品的新陳代謝,白便的發生率大幅度上升。
對蝦拉“白便”不簡單是“腸炎病”或“肝臟病”,拉“白便”有可能是由肝臟病變引起嚴重腸炎,也有可能是其外在因素如藻相不平衡、菌相不平衡引起的。“白便”病防治:苗期管理“從腸計義、護肝為主”,從放苗開始一個月內,EM原液、香菇多糖類或甘露寡糖堅持內服,保肝、護肝、整腸開胃。若水源良好,堅持以平衡的綠藻水進行養殖,即保持有益藻為主的濃綠水為佳,平衡的高密度有益藻水體對于“白便”有積極預防的作用。若水源不佳呈富營養化,其產生的藻相是不平衡的,水體中以有害藻類居多,為減輕有害藻類對蝦體的毒性,建議以清水放苗為佳,控制有害藻類密度,從而達到減少或預防由藻毒素引起的“白便”發生。中后期管理選擇性內服,亞健康以微生物和多維內服調理為主;輕微發病以三黃粉、大蒜素內服為主;嚴重發病以三黃粉、抗生素為主,以護肝+微生物調理為輔。堅持調水改底,增氧劑+過氧化鈣改底,在有太陽的第二天上午再用一次增氧劑,用完后中午下芽孢桿菌。
4.2 防治策略
影響對蝦發病的主要因素是病原體、養殖環境和對蝦自身的免疫力。以對蝦感染白斑病毒為例,如對蝦感染了白斑病毒,但蝦池環境控制得好,對蝦攝食、生長旺盛,體質健壯,其感染白斑病毒也不易暴發出來。當出現以上癥狀之后,首先是給水體補充足夠的溶解氧;然后給蝦投喂營養豐富的專用飼料,提高蝦的免疫力,但是要注意投喂量,避免對對蝦池環境造成污染。當底質和水質受到嚴重污染時,潑灑沸石粉、生物制劑改善底質和水質,同時在飼料中添加VA、Vc、VE、免疫多糖等,促進白對蝦攝食、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是要選擇優質“無特定病害”的淡化蝦苗入池,用生態的方法,做好日常疾病的預防、水質改良和池塘消毒工作,確保池內水質理化因子相對穩定。
總之,要減少對蝦疾病發生,必須注重養殖環境,提倡生態養殖。加強養殖管理,運用有益活菌調控養殖水環境,為對蝦創造良好、穩定生長環境;結合基層指導養殖生產體會,就南美白對蝦病害綜合防治措施談幾點觀點,與養殖同行共同交流。
[1]閆雪松.南美白對蝦養殖過程中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J].漁業致富指南,2011(20):54~57.
[2]楊先樂.南美白對蝦的病害及其控制[J].漁業現代化,2002(3):6~9.
[3]沈文英,陽會軍,尹軍霞.南美白對蝦的病害及防治研究現狀[J].水利漁業,2004,24(1):58~60.
S945.1
A
1004-7344(2016)27-0212-02
201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