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剛
(蕪湖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安徽蕪湖241000)
加強環境監測頂層設計的思考
胡志剛
(蕪湖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安徽蕪湖241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環境質量問題也漸漸顯現出來,這不僅是對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更是對環境監測工作的一個考驗。因此,本文從宏觀角度上,以環境監測頂層設計思考為立足點,針對加強環境監測頂層設計的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對加強環境監測頂層技術的有效措施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環境監測項目;頂層設計;措施建議
現如今,在生態文明建設新風的帶領下,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在逐漸提升,同時對國家環保工作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環境監測項目作為環保工作的重要領域,不但需要極強的專業性,還需要長年累月積攢的大量實戰技術經驗。筆者將結合個人實際工作經驗,對如何更好地利用頂層設計技術建設環境監測項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1 環境監測頂層設計
環境監測站作為基層項目,在環保監測系統中占據主要地位,發揮著基礎支撐的作用。在我國環保檢測系統中,目前已經擁有縣級環境監測站上千個和幾百個地市級環境監測站,這些監測站負責所管轄區內所有環境質量的監測任務,并且要對污染源進行有效監督[1]。環境監測作為環境保護事業的前哨崗位,不僅工作量大,且工作結構復雜,因此環境監測需要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植,通過資金和人力物力,以及規劃設計來完善各項職能的建設。
1.2 環境監測技術分類
1.2.1 環境自動監測技術
隨著網絡的發展,環境監測工作取得的成效越來越凸顯。環境信息資源監控能夠完成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并自動設置點位;同時在對污染源的監控工作中,表現也十分出色。環如圖1所示,環境監測工作的信心實時監測功能擁有的數據源龐大,不僅是相關業務部門數據來源的提供者,還為環境管理的各項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通常作為核心信息數據,被并入信息資源共享范圍之內[2]。
1.2.2 環境手動監測技術
環境的手動監測技術主要是通過人工采集樣品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環境具體情況分析。例如水體采集。水體是通過人工手動采集地面水樣品進行監測,主要取樣時期在于每年的豐水期,同時在枯水期和平水期也要各取樣1~2次,保證水體樣品的廣泛性。之后,在實驗室根據水樣的體積確定精度要求,進行分析化驗,綜合各種歷史數據,完成對采取區域水體的監測報告。

圖1 環境監測領域信息化建設架構
歷經近幾年的發展,環境監測網絡漸漸完善。隨著技術體系的逐漸健全,環境監控數據的應用范圍也日益擴大,以上種種皆為環境監測頂層設計今后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然而,近年來,隨著環境管理的要求不斷增提高,環境監測的技術作為主要支撐,卻經常出現一些問題。隨著問題的日益突出,環境監測管理內部的矛盾也逐漸積累,而問題則越來越多,其具體情況分為:
(1)融資問題。基層環境監測站獲得的政府財政支持不足,且習慣性將為數不多的財政撥款用于大型試驗分析儀器的購入,和添置監控設備,而對關鍵性的信息化建設則明顯投入不足。因此嚴重拖延了信息化環境檢測軟件的開發進度,沒有充足的資金使得信息化建設止步不前。
(2)重視度不夠導致建設步伐不一致。政府相關機構對于環境監測的建設重視程度偏低,從而導致許多基層環境監測站缺乏專業型科研人才,環境監測的信息化工作由辦公室主人負責,而辦公室人員通常缺乏網路監控方面的操作經驗,因而導致環境監控信息化工作無法有效開展。
改革開放以來,環境質量問題受到廣泛關注,針對環境質量評價的最終結果與實際感受之間的差異,人們提出強烈質疑。為了解決民眾越來越強烈的關于公開環境監測信息(見圖2)的呼聲,環境監測相關部門系統必須立即采取行動,切不可消極應對問題。

圖2 環境在線監測信息
因此,為給環境監測項目以后的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平臺,必須進一步強化環境監測信息系統的頂層設計;通過所掌握的政府機構的改革信息,以及事業單位的改革政策走向,對檢測項目進行進一步的更新[3]。
3.1 建立健全的質量監督機制
環境質量建設體系需要不斷地完善,其中首要任務,是建立全國統一協調的、長效健全的環境質量檢測監督考核機構和相對性的質量監督體系。該機構的建立,可以有效促進環境質量監督活動的有序發展。環境監測的基本工作內容可以概括為: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工作、環境質量監測工作、重大環境調查監測工作以及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解救工作等,其工作本質,是為了維護環境的質量。因此,環境監測的監督管理協調機制的建立應當面向監控系統進行,以全國的整體統一性為基礎思路,積極推行數據化管理,從而確保監控數據的實時性、準確性以及穩定性。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項目在檢查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無論是單領域、單項目,還是分散性監督,都不夠到位。因此,我國應當大力加強監督監管的力度,通過對發達國家優秀實例的學習借鑒,吸收其先進經驗,將經驗融入我國。在環境監測項目的管理方面,做到同步檢測、比對檢測,同時在監督活動上,完成好質量考察和質控考核工作,建立長效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另外,要落實好質量管理評價制度,嚴格落實好質量管理工作,完成好各項考核要求;確立正確的環境檢測戰略具體方向,為環境監測整體水平的提升做好基礎鋪墊。同時,做好環境監測方式的趕緊,依據環境監測質量監督的工作需要,首先完成質量管理考核指標的量化工作,促進質量評價管理體系的建設[4]。
3.2 落實網絡資源共享機制
網絡基本效能主要體現在信息的統一性和信息的共享性,這二者同時也是環境檢測網頂層設計的核心。應當秉承資源共享的原則來進行各級環境檢測網絡的建設,已達到減少資源重復的目的,從而避免資源的浪費。因此,環境監測信息監控的頂層設計首先應當強化各檢測網絡之間的數據共享,通過物聯網的合理利用,輔以現代信息技術,完成兼具安全性和統一性的檢測數據共享平臺的建立,并且要保證數據傳輸的有效性和高速性。在網絡監測中,進行數據信息方面的相互補充,互相完善;并且通過增強信息的區域性,可以達到信息監控環境整體質量信息的提升,從而在環境風險的預警能力以及信息的綜合分析能力方面,達到整體的全面提升。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環境監測在硬件設施方面,存在著一些資源分配模式方面的問題,其具體表現為:部分地區硬件設施裝備不足;而其他地區又存在設施裝備嚴重過剩的問題,二者皆是資源分配不平均所導致,容易拉低整體資源配置效率的基礎水平。因此,必須采取措施來提高硬件資源的使用效率,筆者結合工作經驗,認為可以開始慢慢設置一些區域之間的資源共享機制。并且對資源配置模式進行更新,規定資源配置模式必須與區域環境特質相吻合,還要相對地適應當地污染物的排放。依據環境監測網絡的需求,針對資源配置地區進行裝備儀器配置結構的調整;可以依據資源配置情況,通過在地市級站、省級站以及總站建立硬件設置資料庫,以此達到對下級檢測網絡的掌握,同時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
目前形勢下,環境管理戰略轉型以及政府企業單位改革走向都尚不明確,環境監測項目受到來自管理、隊伍、技術、產品、業務等多方面的威脅。在此特殊時期,加強環境監測項目良性改革顯得非常重要。同時,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作為環境保護的基礎建設,根基雜事,對其進行的改革是無法一蹴而就的。
[1]付朝陽,金勤獻.環境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框架與構成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07,23(5):82~86.
[2]連兵,崔永峰.環境應急監測管理體系研究[J].田中國環境監測,2014,26(4):12~54.
[3]任小龍.基層環境監測站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初探[J].環境研究與監測,2011,24(4):55~57.
[4]尚凡一,王兆文.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MS)的設計及實現[J].中國環境監測,2012,16(4):13~33.
X830
A
1004-7344(2016)30-0307-02
2016-10-2
胡志剛(1974-),安徽黟縣人,助理工程師,本科,從事環境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