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震生(1.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2.福建省綠色建筑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州350025)
?
碳化對植生混凝土堿環(huán)境及力學性能的影響
■錢震生1,2
(1.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2.福建省綠色建筑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州350025)
研究碳化對植生混凝土堿環(huán)境及力學性能的影響,分析了碳化對不同齡期植生混凝土pH值及抗壓強度的影響規(guī)律。試驗表明,碳化對早齡期植生混凝土的pH值及抗壓強度的影響明顯,3d試件的pH值上升約6%,抗壓強度下降20%以上,而隨著養(yǎng)護齡期的增長,碳化對于植生混凝土的堿環(huán)境和力學性能影響不再明顯,通過分析可知,通過碳化實現(xiàn)降低植生混凝土pH值的方式不可行,而延長養(yǎng)護齡期和加入大摻量的活性摻合料則能有效地改善堿環(huán)境及其力學性能。
植生混凝土堿環(huán)境抗壓強度齡期研究
植生混凝土是一種既能適合植物生長,又具有一定強度的混凝土,可用于城市建筑綠化,又可用于護坡護堤等工程[1],是一種有良好應用前景的特種混凝土。其具有連續(xù)大孔結構,能使植物根系通過混凝土孔隙深入土壤層,同時,植物生長的土壤pH值一般在3.5~9.5范圍[2],因此,在配制植生混凝土時要重點考慮幾個方面,包括有效孔隙率、強度,以及內(nèi)部堿環(huán)境[3],目前關于這些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多,本文主要針對碳化對植生混凝土的堿環(huán)境及力學性能方面展開研究。
1.1膠凝材料
選擇P.O42.5的煉石牌水泥,由漳州某廠生產(chǎn)的Ⅱ
級粉煤灰,由南京某公司提供的S95級礦粉,其物理力學
性能、化學組成分別如表1所示。
1.2粗骨料
骨料種類為:碎石,其粒徑及級配如表2所示:
1.3減水劑
本課題采用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生產(chǎn)的TW-PS高效減水劑,其為棕褐色液體,固含量為33%,氯離子含量<0.4%,硫酸鈉含量<8.0%,PH值為6,摻量為水泥用量的0.8%~1.2%,減水率可達25%~30%。
1.4增稠劑
選用了聚丙烯酰胺(HPAM)增稠劑,表3、表4為不同水泥漿水灰比下,摻入0.25%增稠度劑前后水泥漿的粘度及剪切應力。

表1膠凝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

表2骨料級配情況

表3不同水灰比下旋轉(zhuǎn)粘度計讀數(shù)
2.1抗壓強度試驗
制備邊長為150mm×150mm×150mm立方體試件,以6塊為一組,參照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進行,取平均值為其代表值。
2.2pH值試驗
參照胡春明[4]的測試方法,將試件放入尺寸為155mm× 155mm×155mm的容器中,加入蒸餾水,以穩(wěn)定在試件表面以上3mm為準,于24h后取出,測定容器中水的pH值。
3.1試驗方案設計
根據(jù)前期試驗結果,采用優(yōu)化后的配合比,水膠比為0.27,粉煤灰和礦粉復摻,各為膠凝總量的15%,具體如表5所示。

表5 植生混凝土配合比(kg/m3)
依據(jù)表5進行攪拌制樣,成型A、B、C、D、E、F、G、H八組試件,均放置于標準養(yǎng)護室(溫度20±2℃,濕度≥95%)進行養(yǎng)護,其中B、D、F、H四組試件到達一定齡期后先進行碳化試驗后再分別進行pH值和抗壓強度測試,碳化試驗方法及條件依據(jù)《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50082-2009執(zhí)行,但不對試件采取石蠟密封處理,而是直接放入碳化箱內(nèi)進行碳化,具體齡期及測試項目如表6所示。

表6 測試方案
3.2結果及分析
試驗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測試結果
由表7可知,A、C、E、G四組隨著齡期的增長,pH值呈下降趨勢,抗壓強度基本呈上升,但到112d后,強度基本穩(wěn)定。這主要是由于水化初期C3S和C2S與水反應生成的CH,使得混凝土具有高堿性,但粉煤灰與礦渣具有一定的活性,與CH發(fā)生火山灰反應,消耗掉部分CH,使得混凝土體系中堿性下降,降低了pH值,同時隨著火山灰反應的進行,產(chǎn)生了更多的水化硅酸鈣,由于水泥漿的膠凝性能主要取決于水化硅酸鈣的數(shù)量[5],因此,其強度隨之增長,但隨著CH持續(xù)消耗,后期水化硅酸鈣的數(shù)量不再繼續(xù)增加,此時強度基本趨于穩(wěn)定。對于BDFH四組經(jīng)過碳化的pH值和抗壓強度趨勢與未碳化的基本相同。趨勢如圖1所示。

圖1 不同齡期混凝土碳化前后的pH值及抗壓強度值

表4 不同水灰比下剪切應力

圖2 3d齡期試件的SEM圖
對于同齡期的未碳化和碳化的結果比較,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規(guī)律。首先,早齡期碳化后的pH值高于未碳化的混凝土,3d齡期碳化后的pH值從11.63升高到12.28,升高約6%,這似乎與一般經(jīng)驗不一致,因為按照一般經(jīng)驗認為,隨著CH被碳化消耗掉,其pH值應該是降低的,但試驗卻與之相反,究其原因可能如下,根據(jù)水泥水化過程劃分,3d左右為減速期或穩(wěn)定期,此時C3S周圍形成一個水化物的微結構層而阻礙了C3S的水化反應[6],碳化破壞了該層薄膜,從而有利于水份向顆粒內(nèi)部擴散滲透,加速水化,釋放出更多的CH,導致水溶性pH值升高;圖2為3d齡期試樣的SEM圖,(a)為未碳化試樣,(b)為碳化后的試樣,(a)中可見到水化產(chǎn)物CSH無定形凝膠體及塊狀的CH晶體,而(b)中可見到較多的針柱狀結構的文石,根據(jù)何娟等人的研究表明[7],在水化程度較低時,CSH相比CH更容易碳化,即在3d早期水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碳化主要消耗的是CSH,隨著CSH的消耗及CH的持續(xù)釋放,pH值相對于未碳化的混凝土升高了。隨著齡期的增長,水化進一步完全,在本試驗中摻入了膠凝總量30%的活性摻合料的條件下,一方面相對減少了水泥帶來的堿量,另一方面活性摻合料通過水化后期的火山灰反應,進一步消耗CH,從而在齡期達到112d時,降低了整體的pH值,此時,即使未碳化,混凝土中的pH值也已下降至8.69,碳化對于pH值得影響已經(jīng)不大了,其值為8.65,該試驗亦表明通過大摻量活性摻合料和長齡期養(yǎng)護的方式可以降低植生混凝土中的堿含量。
多數(shù)的研究表明,對于緊密堆積型的普通混凝土,碳化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但植生混凝土則與之不同,其為無砂大孔混凝土,以單粒級骨料為骨架,各骨料通過包裹著的漿料點對點粘結在一起,這些部位截面小,當發(fā)生碳化的時候,這些部位各點的膠漿料發(fā)生了收縮,當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不足以抵抗拉應力時便產(chǎn)生了裂紋,成為應力集中區(qū),導致強度下降,從圖1可知,早齡期植生混凝土碳化后的強度下降較明顯,其3d抗壓強度從7.6MPa下降至5.8MPa,強度降低20%以上,這可能是由于早期膠漿料的強度不夠,隨著碳化收縮變形增加,產(chǎn)生裂縫的幾率更大,當齡期足夠長時,膠漿料的水化完成強度增長,同時由于水膠比較低,漿料密實,碳化通常在表面發(fā)生,形成具有一定硬度和脆性的碳酸鈣,可能會抵消一部分收縮引起的不利因素,因此,此時碳化對植生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影響并不明顯,如表5所示,56d時碳化后抗壓強度從18.2MPa下降至17.9MPa,112d時碳化后抗壓強度從18.0MPa上升到18.2MPa,變化較小。
(1)通過碳化的方法無法降低植生混凝土的pH值,尤其早齡期時候,碳化會提高植生混凝土的pH值,隨著齡期增長,水化反應的進一步完成及活性摻合料對CH的消耗,降低了混凝土中的pH值,此時碳化對pH值的變化影響不大。試驗表明,對于植生混凝土堿環(huán)境的改善通過延長養(yǎng)護時間和摻入大摻量活性摻合料的方式實現(xiàn)是可行的。
(2)碳化對植生混凝土早期強度影響大,本試驗中3d齡期混凝土碳化后抗壓強度下降達到20%以上,而隨著齡期增長,碳化對于植生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影響逐漸不明顯。
(3)試驗表明,對于無砂大孔的植生混凝土,碳化對于其早期的pH值和抗壓強度存在明顯的不利影響,因此應重視其早期的養(yǎng)護。
[1]樊建超,羅仁安,馮輝榮.植物相容型生態(tài)混凝土的制備試驗與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5,9:11-14.
[2]李榮煒,汪守淳,舒國志,等.植被型生態(tài)混凝土孔隙內(nèi)堿環(huán)境改造方法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4,9:11-14.
[3]陶新明.無砂大孔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成型及養(yǎng)護[J].混凝土,2010,10:136-141.
[4]胡春明,胡勇有,虢清偉,等.植生型生態(tài)混凝土孔隙堿性水環(huán)境改善的研究[J].混凝土與水泥制品,2006(3):8-10.
[5]P.KumarMehta,PauloJ.M.Monteiro.混凝土微觀結構、性能和材料[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6]袁潤章.膠凝材料學[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7]何娟,楊長輝.硅酸鹽水泥混凝土的碳化分析[J].硅酸鹽通報,2009,12:122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