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已從無人愿意開墾的“處女地”,變為互聯網大佬眼中的大藍海和大風口。阿里旗下的螞蟻金服要在未來3至5年,在全國1000個縣撬動萬億的社會信貸資源。京東已建成1500 多家縣級服務中心,覆蓋27 萬個行政村。
互聯網金融正在農村跑馬圈地
不需要任何抵押品,也不用經過復雜的申請審批過程,更不需要找人托關系送禮,低三下四地求人,只要點一點手機,農民們就可以憑借“信用”獲得購買種子、農藥、化肥、魚苗、仔豬……的貸款,待豐收或成熟后再還款,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甚至十幾萬元,利息還不高。有了錢,農民們就可以建大棚、蓋豬舍,甚至買臺無人機灑農藥……同時,也可以為自己的獼猴桃、蘋果樹、雞鴨魚豬……買份保險,即使遇到天災,也不用再擔心一無所有。
這不是暢想和愿望,而是正在發生的事情。享受這些“金融服務”的是過去連張信用卡都辦不了的普通農民,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連ATM 機都沒有用過,取錢都要騎車十幾公里到鎮上。
農村金融,這個幾年前還無人愿意開墾的“處女地”,正在成為互聯網大佬眼中的大藍海和大風口。野心勃勃的大小玩家們,正在試圖進入這些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尋求一切可能的機會。
今年1 月,螞蟻金服成立了農村金融事業部,針對三農用戶的生產、經營、生活提供各類普惠金融服務,包括支付、保險、融資、征信等。3 月,螞蟻金服還宣布了一個名為“千縣萬億”的計劃,要在未來3 至5 年里,在全國1000 個縣撬動萬億的社會信貸資源。4 月底,螞蟻金服在B 輪融資后宣布,將普惠、綠色、農村和國際化確立為未來發展的四大戰略。
螞蟻金服農村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陳嘉軼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2015 年,螞蟻金服旗下的三大農村金融平臺:旺農付(支付)、旺農保(保險)和旺農貸(貸款)的三農用戶數分別達到了1.5 億、1.2 億和2200 萬。
目前,螞蟻金服已與多家農村金融機構聯通,一方面為農村用戶開通線上支付通道,方便他們線上、線下購買生活、農資用品;另一方面對接金融機構和農戶,滿足農戶消費、農資購買等信貸以及保險需求。展露大野心的還有另外一個電商巨頭。2015 年3 月,京東提出農村電商“3F 戰略”,即工業品進農村戰略(Factory to Country)、生鮮電商戰略(Farm to Table)和農村金融戰略(Finance to Country)。去年9 月,京東金融高調發布了農村金融戰略,要做全產業鏈和全產品鏈的農村金融。隨后,京東金融專為農村市場打造的消費信貸產品“鄉村白條”,農村信貸品牌“京農貸”和農村理財、農產品眾籌業務都已上線。
京東農村金融負責人洪潔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截至目前,京東已經建成1500 多家縣級服務中心,1500 多家京東幫服務店,招募27 萬名鄉村推廣員,覆蓋27 萬個行政村。
此外,蘇寧、新希望、宜信、翼龍貸、領鮮金融、什馬金融、1號錢莊等都已經在農村金融領域“跑馬圈地”,他們多借助原有業務的渠道和資源優勢,引入金融服務。
比如蘇寧有遍布鄉村的線下門店,先天擁有金融O2O 的優勢;新希望本身就是扎根農村的農牧巨頭,從飼料銷售向養殖和消費擴展,劉永好還與雷軍一起成立了“四川希望銀行”,主打小微三農服務;什馬金融依托自身在農村電動車市場上的絕對優勢,將遍布農村的電動車購銷網點發展成為自己的線下門店,讓電動車的經銷商擔任金融產品經理;互聯網金融明星企業宜信也已在90 多個農村地區設立貸款網點,并陸續開發宜農貸、農商貸、宜信農資租賃等農村金融產品;翼龍貸在鄉鎮地區設立上萬個貸款點,并向農村地區發放貸款百億元;領鮮金融則專注于養殖領域的供應鏈金融,去年貸款業務達到5000 萬。
不是“顛覆”,是“拓荒”
與在城市被視為“顛覆者”不同,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則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在一片荒蕪甚至空白的農村市場,雖然困難重重,但也沒有各種壁壘和天花板,金融“新玩家”們可以盡情嘗試開發那些傳統金融無法觸及的“新大陸”,最終做大農村金融這塊蛋糕,或者更應該叫“香餑餑”。
過去,一提到農村金融,自然首先會想到農村信用社,它是向農民提供金融服務的“國家隊”和主力軍。近年來,雖然大量農村信用社改革成為農村商業銀行,但是諸多原因導致農信系統改革舉步維艱,存款來源越來越少,還背著歷史的包袱,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對于傳統商業銀行來說,一方面是渠道下沉不到廣袤的農村,在一年也沒有幾筆業務的村莊設立網點并不現實;另一方面是農村業務成本與收益難以匹配。農村貸款金額不大,僅幾千元或數萬元,只是一般銀行貸款業務的百分之一,但其操作成本卻所差無幾,甚至更高。額小量大,必然帶來壞賬率比較高,地域分散又利潤率低,傳統商業銀行自然不會喜歡。
更為重要的是,按照傳統銀行運作方式,缺乏擔保、信用空白、信息不對稱等諸多問題導致農村金融想做也沒法做。農民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固定收入,集體土地無法抵押,不要說從銀行貸款,連辦個信用卡都很難。因此,在農村,要想從信用社、銀行貸到款,托關系、送禮、給回扣并不少見。更多的人則只能選擇利率高、不規范的民間借貸。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農村,有56.8% 的農戶表示資金很緊張,而認為農村貸款不便利的農戶占到69.6%。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截至2014年底,中國金融機構本外幣農村貸款余額為19.4 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不到23%,農村村鎮銀行縣域覆蓋率僅為54%。
這意味著大量的農村缺乏最基礎的金融服務,無論財富增值或是融資需求,需求與供給長期得不到匹配。畢竟,金融是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工具,而農村金融這個巨大的市場,基本還處于半荒蠻狀態,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民的消費習慣、支付習慣、金融認知都產生了變化,互聯網公司能夠從多種維度獲取農戶數據,用貼合農民需求的金融化產品取得農民信任,與傳統金融一道服務農村市場。”京東農村金融負責人洪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