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5 到10 年里,農村將會邁過城市經歷的20 年的演化,從IT 化到互聯網化到移動互聯網化。10 年之內,會產生一大批百億美金市值的農村互聯網公司。
中國發展農村金融可以參考的國際經驗非常有限,不夸張地說,三農問題跟小微企業一樣,都是金融領域的國際性難題。幾乎是唯一一個成功案例的格萊珉銀行,其經驗也很難復制到廣袤而復雜的中國農村。
孟加拉人尤努斯創辦的格萊珉銀行,近40 年風雨兼程,累計放貸165億美元,服務865 萬農村婦女,尤努斯于2006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格萊珉模式卻無法大規模復制,除了在孟加拉,在其他地區罕有成功。“格萊珉銀行還是基于傳統風控手段,規模受限,運營資金和成本很高。”螞蟻金服研究院副院長李振華說。
但如果農村金融僅僅是扶貧金融、政策金融,無法實現商業上的可持續性,那么,其自身也很難健康持續發展。尤努斯也認為,農村小額信貸要做到社會目標和盈利目標的結合。
螞蟻金服總裁井賢棟此前曾表示:扶貧不是慈善,不能靠捐助來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扶貧需要創新,農村金融絕不是靠刷墻,扶貧也絕不能靠蠻力,要善于利用互聯網等創新手段;扶貧不能靠單打獨斗,需要依靠生態合力,少數幾家機構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應該形成合力,共同營造良好的商業和金融環境,讓更多的老百姓盡快富起來,農村金融才能可持續發展。
不少專家認為,不做電商、金融和大數據的產業鏈閉環,農村金融將很難做實、做活。只有基于產業鏈而形成的閉環,既掌握著買與賣環節,又成功地在其中嵌入了金融服務,才有可持續性。
談到農村金融的盈利問題,螞蟻金服農村金融事業部總經理袁雷鳴曾表示:“至少現在不以營利為目的。”實際上,在過去5 年多,螞蟻金服主導的網商銀行以及它的前身——阿里小貸, 為近400 萬小微企業提供了7000 多億貸款。金融業務激活了小微企業的活力,不能不說,這些小微企業也成為了今天阿里生態的重要基石。
如今擴展到農村金融市場,邏輯也是類似的。城市電商市場終歸會出現發展瓶頸,而農村市場則是待開發的“新大陸”。
其實,不只在金融領域,互聯網公司在各個領域的下鄉熱情都空前高漲。在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看來:“未來的5 到10 年里,農村將會邁過城市經歷的20 年的演化,從IT 化到互聯網化到移動互聯網化。”也就是說,在城市里發生的互聯網故事,包括電商的故事、金融的故事、社交的故事、娛樂的故事……都會在更加廣袤的農村再重復一次,但故事的主角卻有可能變化,就看誰能抓住機會。“10 年之內,會產生一大批百億美金市值的農村互聯網公司。”雷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