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究究
在這一次次逐步嘗試后,孩子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和能力,他會在能力范圍邊界主動停下來——“冒險”讓他更懂得避開“危險”。
假期一到,脫離了按部就班的幼兒園生活,孩子們就像掙脫鳥籠的小鳥一樣,各種玩鬧,各種折騰。但對有些家長來說,卻是各種擔憂。確實,源于孩子們的好奇心,不論室內與戶外,都隱藏著一些未知的“危險”,因此,我們就會經常聽到這句話——“別動,太危險了!”那危險,到底有多危險呢?

危險還是冒險
用剪刀/刀--剪/切到手怎么辦?拿著剪刀/刀到處跑怎么辦?
爬樹/墻/高處--摔倒怎么辦?
用木工工具--砸到手怎么辦?
生火--燙到怎么辦?玩火而失了火怎么辦?
……
所有這些活動的共同點都伴隨著有可能導致危險的后果,比如流血、燙傷、摔傷等等。為人父母,常不由自主地陷入矛盾:既不想要過度保護孩子,也不愿意他有危險。
但我常想,危險和冒險,應該是有區別的。
比如孩子單獨在游泳池或單獨在車里這樣的事情是危險;但使用生活中的工具,即使是剪刀、刀、木工工具和打火機,也是一種必要的“冒險”。
在生活中,孩子如果對這些看似危險的工具產生好奇,我從不會嚴厲阻止,反而會愿意跟他們一起嘗試,一起冒險。因為在我看來,孩子不該被孤立在正常的生活環境之外,而應融入當下活的一點一滴。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定義
當大家聽說我和錕尼一起用電鉆打開南瓜時,有的覺得不可思議,有的卻很贊賞。所以,因人而異,危險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而這不同取決于兩個因素:
1.孩子的性格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這句話可以在生活的每一個地方顯示出來。有些孩子就是天生愛探險,對于新奇的、看似危險的游戲或事物不會后退,只會前進嘗試;有些孩子就天生比較謹慎、慢熱,要鼓很多次勇氣才會邁出一步。
2. 父母的態度
如果父母是冒險型,那對于一些冒險的行為,你自然而然傳遞給孩子的訊息是不焦慮的,甚至會有所鼓勵。比如,孩子在家里樓梯底部放上很多軟墊和被子,然后決定從第八級跳下來,你內心稍作分析覺得可行,便會在一旁觀戰并錄視頻。
如果父母比較不熱衷冒險,那對于以上行為,更多地會從預計結果的角度來告訴孩子:這樣做,你也許會摔斷腿哦。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之所以獨特,除了自身的基因,天生的性格,也會受這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經歷體驗以及所作出的決定影響,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和接納他們。
危險,也可以是一場有準備的冒險
在我看來,使用電鉆來開南瓜的這件事情,不是危險,而是一次有準備的小冒險。讓孩子使用真實工具是我信奉的理念之一,而所有用于真實生活中的工具都有潛在的危險。
逃避這種潛在危險,認為“等他們大一點就懂了”反而錯失了正確示范和積極面對潛在危險的機會。
于是,我們在開始之前,又重新認識了一遍電鉆:
1. 沒有安裝好鉆頭前,電源需要關掉;
2.學習自己安裝鉆頭,裝好后扳手要放回原位以免丟失;
3.只要電源沒有關掉,手就不能觸摸鉆頭;
4.完成之后,先關掉電源再做其他事情。
不僅如此,在事后收拾時,他們也學會了如果撒點面粉在地上,以吸干南瓜皮多余的水分,可以讓吸塵器更好地完成工作。
作為父母,每時每刻都在做平衡的游戲。在“有利”還是“有弊”、孰多孰少之間使用自己的閱歷和理念去平衡。我的做法是在決定一次“冒險”前,做一次平衡選擇。
這次活動最壞的結果是什么?
這次活動可以體驗到什么?
有多少是在我可以控制的范圍內?
我對于最壞結果的應對措施是什么?

比如,感觸火,了解火,認識火大于被火燒傷的可能性;用刀切菜,觸摸真刀,感覺其重量、鋒利度及了解切菜的正確姿勢大于手指被切傷的可能性;攀爬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空間覺與自己的身體極限大于摔傷的可能性,等等。
在這一次次逐步嘗試后,孩子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和能力,他會在能力范圍邊界主動停下來——“冒險”讓他更懂得如何避開“危險”。
但所有的“冒險”活動的前提就是:必須在成人監督下完成。
海倫·凱勒曾經說過:“安全,大致上來說,是一種迷信/ 它并不存在于自然當中/就長遠來看,逃避危險并不比全然暴露更加安全/生命要不然是一場無畏大膽的冒險,要不就是一無所有。”對于不同孩子,冒險也有不同的定義,也許踏入大海的第一步對某些孩子來說就是冒險的第一步。但切記,冒險和做令孩子恐懼的事情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