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到了,爸爸媽媽是否在朋友圈看到過這樣一張圖或者文字:一個溺水的孩子被救上岸后,被人背在肩上跑步轉圈控水,最后急救成功。這種名為“控水法”的做法可取嗎?現如今,關于溺水后急救的認識尚存在很多誤區,爸爸媽媽一定要學會正確的方法。
什么是溺水?
溺水是常見的意外事件,特別是對于幼兒來說,夏季更是溺水意外高發的季節。或許對于3歲以下寶寶來說,他們可能還不會自己下水游泳,但這不代表他們就遠離溺水危機。因為不管是路邊的水池、早教中心的泳池,甚至是在家中的浴室里,如放滿水的浴缸,沒加蓋的馬桶……這些都可能成為寶寶溺水的地方。
那什么是溺水呢?簡單地說,就是被水淹沒導致原發性呼吸系統損傷的過程。溺水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屏氣期、喉痙攣期、水入呼吸道期、心臟驟停。其中,心臟驟停也可發生在喉痙攣期或水入呼吸道期。
發現寶寶溺水,首先該做什么?
Step one:尋求救援
發現寶寶溺水后,我們要第一時間托起寶寶的部或頭部,以最快的速度將其迅速脫離水面。如果寶寶是跌入了路邊的水池,那么首先要確保施救者自身安全,盡量利用繩索、救生設施進行岸上救援;團體救援優于單兵作戰。其實,會游泳并不代表會水中救援,因為水中救援需經過專業訓練。
Step Two:先判斷,再進行急救
當寶寶溺水被救起后,先觀察一下寶寶有沒有意識,即是否是清醒狀態,并進行相應的急救措施。
1.清醒,有呼吸有脈搏:
若寶寶能大聲哭泣,意識清楚,有呼吸有脈搏,那么此時要做好保暖工作,并撥打120急救,等待救援人員或送醫院觀察。同時,要一直陪伴在他身邊觀察他的狀態,因為寶寶此時可能受到了驚嚇。
2.昏迷(呼叫無反應),有呼吸有脈搏:
當呼叫寶寶沒有回應,但有呼吸和脈搏時,立刻呼叫120,同時清理口鼻異物,確認呼吸道是暢通的,穩定側臥位,等待救援人員。要密切觀察寶寶呼吸及脈搏情況,必要時需心肺復蘇。
3.昏迷,無呼吸有脈搏:
即類似“假死”狀態,寶寶喉痙攣,無呼吸,脈搏微弱瀕臨停止,此時僅僅給予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脈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強。當寶寶恢復呼吸后,可給予側臥位,并打120急救電話,等待救援人員。如果現場只有一位施救者的話,先急救,再尋求支持,若有兩位以上施救者,則急救與呼救同時進行。
4.昏迷,無呼吸無脈搏:
即刻清理口鼻異物,開放氣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壓(Compression),即采用傳統的A-B-C心肺復蘇急救順序。切記要同時呼叫120,并持續復蘇至寶寶的呼吸脈搏恢復或急救人員到達。
心臟驟停,C-A-B還是A-B-C?
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最重要的更新是將復蘇的急救順序從A-B-C改為C-A-B,甚至提倡單純胸外按壓,那么,為何我們面對溺水心臟驟停的狀況,卻推薦A-B-C呢?
這之間的根本區別在于:一般的在院外心臟驟停人群中大部分屬于心源性心臟驟停,患者的心臟驟停前體內尚有充足氧合,部分甚至存在瀕死喘息也能提供部分通氣氧合,此時維持基本循環供給大腦血供是首要目標,因此采用C-A-B急救順序;而溺水是窒息缺氧性心臟驟停,因此供氧是首要目標,因而采用A-B-C順序急救。
人工呼吸的做法:
既然開放氣道和人工呼吸那么重要,我們就先來說說如何進行正確的人工呼吸?溺水的根本機制是缺氧,因此最新的關于溺水的循證醫學推薦的是先進行5次人工呼吸,再進行胸外按壓30次,隨后2次人工呼吸,繼之30次胸外按壓,隨后重復下次人工呼吸與30次胸外按壓的循環操作。
因此,當溺水的寶寶脫離水源后,首先要讓他躺在地上,頭稍后仰,下巴抬起,讓呼吸道暢通。然后以口將寶寶的口鼻包覆吹氣進去,若是年齡較大的孩子,可捏住鼻子往口吹氣,同時觀察寶寶的胸廓是否有明顯的擴張,有則表明吹氣量足夠多。人工呼吸5次以后,如果沒有心跳,再開始心臟按摩30下,人工呼吸兩次的循環……直到恢復心跳或醫護人員接手為止。在胸外按壓過程中,可能會有水從寶寶的口里噴出,此時不要隨便停止按壓。在寶寶恢復自主呼吸之前,不要停止心肺復蘇。即使寶寶溺水時間相對較長,也不要輕易放棄,應持續給予心肺復蘇。
胸外按壓的做法:
和成人的胸外按壓不同,兒童胸外按壓時使用單手或雙手按壓法,施救者的掌根按壓胸骨下1/2(中指位于雙乳頭連線中點);對嬰兒胸外按壓時,單人使用雙指按壓法,位于乳頭連線下,雙人使用雙手環抱法,拇指置于胸骨下1/2處。胸外按壓時,按壓速率至少為每分鐘100次,按壓幅度至少為胸部前后徑的1/3(嬰兒大約為4厘米,兒童大約為5厘米),用力按壓和快速按壓,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每次按壓后胸部須回彈。
最后,所有曾一過性呼吸停止,或吸入水,或一過性意識喪失的溺水寶寶,在恢復呼吸和清醒后,應繼續在醫院觀察至少24小時,以免漏掉可能的肺或神經功能損傷的重要監測和變化。
控水法,真的可以救命嗎?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流傳甚廣的“救命法則”,控水法也是其中之一,如將失水的孩子倒掛在成人背上顛簸、倒掛在樹上,腹部沖擊……隨著現代心肺復蘇的人工呼吸、胸外按壓、電除顫三大技術的建立,這類控水法已經逐漸被淘汰了。而且現在循證醫學也已經明確,控水法可能會拖延復蘇,加重誤吸,明顯增加死亡率。指南明確指出,沒有證據表明水能成為阻塞氣道的異物,不要浪費時間用腹部或胸部沖擊法來控水。
從溺水的損害過程我們也能看到,對于清醒的溺水者或者昏迷但是呼吸脈搏尚存者,其溺水時間比較短,肺內根本未吸入水或者僅吸入很少水,完全沒必要控水。相反,控水過程中容易導致胃內容物排出,增加了誤吸風險,有害無益。而對于溺水心臟驟停的,控水會造成心肺復蘇延誤,同樣增加誤吸,增加死亡率。實際上,無論哪種控水方式,控水法基本控出的是胃內容物和胃內水,肺內的水很難控出來。反而是在心肺復蘇的過程中,肺內水會吸收入循環,從而改善肺氧合能力。總之,任何形式的控水法都是陳舊的、無用的、有害的。
總之,若溺水被救出后,首先判斷意識和自主呼吸,如果沒有呼吸,應即刻心肺復蘇,不要將時間浪費在試圖排出其肺內的水上,更不要單純等待急救車的到來。
在家,如何預防寶寶溺水?
寶寶在浴缸、馬桶、水桶邊玩耍時,一定要有成人陪護;
不要把寶寶留給年長的寶寶看護;
及時把浴缸、洗臉盆的水排空;
用完洗手間要隨手關門;
用完馬桶后及時蓋好馬桶蓋;
浴缸椅不代表安全,不能替代成人看護。
TIPS:夏季,也別忽視了中暑
除了溺水,夏季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意外,那就是中暑。常見的中暑原因包括:天熱,環境通風不良;消耗大,產熱多;長得胖、穿得厚,散熱障礙等等。其中,幼兒較容易中暑,尤其是嬰幼兒如果被遺忘在汽車內導致的中暑,死亡率極高。(車內熱射病,如車外27℃,太陽下直曬,30分鐘內車內溫度可達到50℃。)
中暑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它們常見的急救方法如下。
專家介紹:
王西富 急診醫生,夜鷹急救訓練營創始人,美國心臟協會急救培訓導師,國際野外醫學協會急救講師,微博急救科普簽約作者,微信公眾號(ID:jizhenyeying)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