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仕羽 圖/受訪者提供
覓一家老相館回溯光陰
◇ 文/本刊記者 李仕羽 圖/受訪者提供

琥珀,古稱“遺玉”。
玲瓏輕巧,觸感溫潤,以透明而富有變化的顏色凝固住成千上萬年前的時光,投影出歷史更迭的光影,是為琥珀。
把光陰封存,“琥珀照相館”也由此得名。
大喇叭晃悠出老上海獨特腔調的淺唱低吟,門口一盞老油燈透射出細碎的昏黃光暈,走進隱匿在繁華小區的琥珀照相館,光陰瞬間回溯百年之前。無論略帶嘶啞的唱片機,黃銅斑駁的掛鐘,還是木紋細密的老家具,都以角落里那臺鐫滿滄桑的立式老相機為主角,仿佛隨時都會響起“咔嚓”一聲,升騰起一團煙霧,時間瞬間被定格。
“琥珀照相館不是一家普通的照相館,而是一家跨界于當代藝術與商業的復古照相館。”照相館創始人之一的鄒家俊,今年28歲,鐘情于各式復古與民國情懷。在他眼中,民國是一個有著獨特魅力的時代,那個時代有歌舞升平、也有救亡圖存;有歷史巨變,也有浪漫傳奇;名媛、大師、貴公子、間諜都衣著翩翩,優雅登場,同臺演出,充斥著理想與激情。
“家學淵源”同樣是鄒家俊開辦琥珀照相館的理由之一。早在解放前,鄒家俊外公就曾在渝中區七星崗開過一家“天天照相館”。時至今日,仍能從當地老一輩街坊口中追溯到當時的情景。
“只是希望以此懷念那些已經逝去的、帶有溫情的老式照相館,并在今天這個傳統照相沒落的時代,向那些曾經的輝煌致敬。”言笑間,看得出鄒家俊近乎執拗的熱情。重拾過去人們在老照相館中拍攝時的儀式感和對自己肖像的正視態度,以藝術創作的熱情、嚴謹的態度對待所拍攝的每一張照片,也正是琥珀照相館堅守的理念。
多年的興趣愛好,鄒家俊曾在舊貨和古玩市場淘到許多老物件,如今都已成為琥珀照相館的最佳道具。“除去電腦和攝影設備,幾乎所有的道具裝修都來自于民國時代的老古董,或者具備民國風情的舊物。”為了營造更加真實的場景,甚至窗戶上的鐵栓、地板、臺燈,以及裁切照片的機器,都經過了鄒家俊和合作伙伴的甄選。“費了不少精力,但是為了能拍出更好的效果,值了。”
學美術出身,鄒家俊不可避免地帶有對藝術的偏執,即使在商業性的經營中,鄒家俊對于手中留下的影像依舊十分嚴謹。
“最初經歷了不少糾結和困難,面向什么樣的人群?要不要去迎合市場與大眾?都是棘手的問題。”相館成立伊始,曾設想用最傳統的拍攝方式,即用大型膠片機和復古的拍攝技藝創作,但是后來發現一是拍攝成本太高,再者如果顧客不滿意,也不能修改,“最終我們還是選擇現代的攝影方法,同時通過加工達到復古的效果。”
經歷一段時間摸索,琥珀照相館已進入正軌,逐漸協調好商業與藝術的關系。“一方面理性地考慮市場需求,一方面將對藝術的態度與觀念盡可能地融入到拍攝過程中。”對于鄒家俊來說,經營好琥珀照相館,或許本身便是一次藝術創作的實驗。




為獲得更好的復古效果,鄒家俊翻閱了無數文獻資料和數千張老照片:無論色彩上的特點,還是那個年代的造型技巧,大到人物神態的把握,服裝的選擇,小到波浪形的劉海,較為突出的腮紅,都是需要關注的細節。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家最想要的民國范兒?在他看來,很難為民國風情下準確的定義,“因為民國不同于其他時期,洋為中用的審美,中西合璧的裝飾,不失古典的風韻,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印在人們心中。”
與許多普通照相館的布景不同,琥珀照相館的幕布都來自于手繪,而作為一個“老山城”,無論通遠門、嘉陵江索道抑或十八梯,家鄉的老風物總是鄒家俊最鐘情的場景。“當今社會講求一個風潮,那就是文化回歸。我們做這樣的事情就是希望傳承一些東西,特別是在重慶這種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城市。”
Finding an Old Photography Studio Back to the P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