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金航 圖/受訪者提供
用電影特效講述炫酷的故事
◇ 文/本刊記者 金航 圖/受訪者提供

在網絡上,國產電影特效一直被吐槽為“5毛特效”,甚至“5分特效”。國內特效技術真的弱爆嗎?當然不是,國內的特效技術不僅不弱,還很牛。如今,國內特效技術遍布于國產大片里,如果你耐心看完一些國外大片的片尾字幕,會發現那些炫酷的特效其實也有中國特效團隊的身影,比如漂在北京的重慶崽兒秦堯,就曾參與過好萊塢科幻大片《環太平洋》的特效制作,在國內史上最賣座電影——《捉妖記》里,也有他的手筆。

《環太平洋》CG圖
2009年,秦堯加入了曾三度獲得艾美獎的Base FX電影后期視覺特效和動畫公司,2012偕同十幾位小伙伴在公司創建了數字環境部門,負責所有的CG環境,包括3D場景和2D的數字繪景。
CG,就是我們所說的特效制作。但CG不單單是技術活,更是個藝術活兒。質量上也分為技術質量與藝術質量。那何為技術,何為藝術?
比如,觀眾們看到電影《2012》中清晰描繪出100級地震的場景;《阿凡達》中描繪的一個美輪美奐的潘多拉星球;《權利的游戲》里為保護龍母憤怒噴火的巨龍卓戈,那就是通過后期制作的特效元素,完美地匹配原始拍攝的素材,匹配真實的燈光,從整體到局部對畫面每一處細節進行處理,以畫面的可信度與真實感高低為評判基礎的技術特效。同時,技術特效質量的高低,也是普通觀眾能直觀判斷的。

《捉妖記》數字場景圖
就算制作一個爆炸的鏡頭,特效師也會花很多心思去考慮哪里多點煙和碎片,哪里多點火苗,目的就是讓畫面更好看;拍夜景的時候,會喜歡灑一層水在地上,倒映出一些星星點點的燈光效果,特效的背景也會故意做一層高光上去。所以,藝術質量就是在保證了真實度的前提下對畫面進行藝術的提升。
2015年,中國電影史上誕生了國內最賣座的電影《捉妖記》,秦堯對這部電影也是感慨良多。2010年,導演許誠毅就帶著十幾分鐘的測試短片找到秦堯所在公司的特效團隊,特效團隊陸陸續續花了快一年的時間才把這個測試短片的特效制作完成。完成的測試短片可以提前預測出制作電影的難度、時間、效果,就像打了一針強心劑,讓所有人對完成這部電影充滿了信心。
后來《捉妖記》正式制作又花了兩年多時間,可因為這部電影經歷了換人風波和重拍,特效團隊需要把很多做過的鏡頭重新制作一遍。這個過程是十分的煎熬,但特效團隊都抱著一定取得結果的心沒有放棄,終于在延期半年后完成了這部電影。秦堯說,國內的特效師團隊就是一群可愛、敬業、專業的人。

與《捉妖記》導演許誠毅的合影
2013年是秦堯重要的一年。在電影《環太平洋》中有這樣一場戲,男女主角在練習操作機器人的時候失控了,故事場景的指揮室就是秦堯參與設計和制作的。這次創作,說明國內特效制作人員不再只是單純接外包,完成比較死板的工作,而是一定程度參與到了前期的一些設計中去。同時,秦堯得到了周圍同事的認可,在公司創建了數字環境部門,專門制作一些比較困難的大型CG場景。
做CG要講究技術與藝術的修養。在秦堯身上會看到理科生腦洞大開、縝密邏輯思維能力與藝術審美能力的完美結合,秦堯自己也說,因為同時具備這兩種修養,工作起來也常有獨到的想法,非常幸福。
人生不是只有工作,還要有生活。工作以外的秦堯就是一個大男孩了,永遠都保持著一顆童心和對世界的好奇心。秦堯喜歡運動、音樂、畫畫、編程,偶爾會寫一些工具等,也非常喜歡大自然,喜歡潛水,那種靜靜地呆在水里近距離觀察那些美麗生物的感覺讓他很享受。不過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學會沖浪,去挑戰不平靜。
這些豐富的興趣愛好看似對工作沒用,卻在潛移默化豐富秦堯的生活閱歷,改變他的精神面貌和對生活的態度,也為特效師這份工作提供了無窮的靈感。
對于自己未來的職業期望,秦堯表示很看好。因為自己所處的中國電影市場,每年票房都在刷新紀錄,有著巨大的潛力。雖然現在電影特效領域還比較浮躁,投資人、導演、與特效團隊的溝通還存在工種間的鴻溝,不過,秦堯相信在未來,每個電影人都會沉下心來,給予每一個環節足夠的時間,認認真真講好故事,在不久的將來大熒幕上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的特效精品。
Telling Awesome Stories with Movie Eff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