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董茜 圖/受訪者提供
田坎上的“互聯網+”
◇ 文/本刊記者 董茜圖/受訪者提供
提案題目:關于暢通農產品流通實現利農惠民的建議
提 案 者:市政協農業界別
一塊城口老臘肉,成本價也許只要10多元,經經銷商、農貿市場批發商等渠道,老臘肉到達消費者手上價格能達到30多元。
在重慶市政協四屆一次會議上,《關于暢通農產品流通實現利農惠民的建議》被作為1號提案進行重點督辦。
如何培育農產品產銷對接主體,建設農產品產銷對接體系,讓農產品銷對路,銷得快?
近年來,市政府相關部門加大農村電商培育,一個個叫得響的農村電商平臺,成為重慶農產品走出農村走向全國的主要渠道。
忠縣雙桂鎮的早晨,空氣里還帶著晨露濕潤芳香的味道,對于馬劉洋來說,一早打開電腦查看網友好評,是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網友的一個好評,關系的不僅僅是我們豬肉干的品質,還關系著豬太郎養殖合作社每一位社員的收益。”在馬劉洋看來,就算是短短幾個字的網友點評也顯得至關重要。
“我的名字本叫馬劉洋,而很多人叫我‘馬牛羊’,看來我生來就是一個跟牲畜打交道的人,只可惜馬牛羊都沒沾上邊,卻養起了野豬。”作為忠縣豬太郎農業股份合作社理事長的馬劉洋,說起農村電商總會提到自己過去的職業經歷。
大學畢業后,馬劉洋開過網絡公司。最成功的營銷案例中,包括把幾個國外產品通過自己的網絡營銷公司,打通了國內的銷售市場。“從1999年畢業,我70%的時間都在與網絡打交道。”馬劉洋認為,回到鎮上搞起養殖合作社,并將野豬養殖與電商結合,闖出屬于忠縣自己的特色品牌,能做這事非他莫屬。如今合作社與電商結合,從產到銷形成的良性循環讓馬劉洋篤定這條路走對了。
2010年,馬劉洋回到家鄉成立豬太郎農村股份合作社,并召集村民加入成為社員搞起了野豬養殖。目前,社員達到139戶,提供的商品豬達到3500多頭。“過去我們只是銷售商品豬,但在多次嘗試擴寬銷路后,我們發現傳統的銷售模式局限性很大。”馬劉洋在做市場調查中發現,豬太郎的購買對象多數是養殖行業的人,要不就是從事餐飲的買家,偶爾到年底殺年豬的也有。但商品豬價格上不去,銷路窄,并且在養殖環節受市場供求影響非常大。
產品必須升級深加工,野豬也要觸網,把產品往更廣闊的市場放出去。2012年馬劉洋在合作社的門臉上又掛上了“電子商務部”的牌子。在電子商務部的辦公室,運營經理、美工、推廣、客服等等電商環節上的專職人才一應俱全。過去銷售以商品豬為主力,如今掛上網的產品變成了“豬肉干”。
馬劉洋在電腦上點開銷售記錄,可清楚看到產品銷售主要區域在江浙、沿海一帶。如今,每天通過郵樂網做成的生意就有好幾百單。“將傳統養殖商品豬與電商結合,當初社員心里都沒有底,但運營到現在,年收入達到500多萬元,這樣的收益,讓社員搞養殖更有信心。”

馬劉洋的商品豬觸網,并非惟一的成功案例。在淘寶網上,原味忠州的店鋪中,各類富有當地特色的商品也受到了網友的關注,網友好評“在外地也能吃到家鄉的味道,好感動”。
點開“原味忠州”的店鋪頁面,忠縣電商辦的工作人員,逐項查看各類商品銷售情況,其中網友的評價也是他們要著重查看和記錄的一項。僅僅一瓶價格為25元的烏楊白酒,就有網友進行比價比質的點評,從原材料上的比較,不少網友都肯定地給出了正品高粱酒的好評。
“把我們當地特色產品統一用原味忠州品牌進行打造,在電商渠道可以形成有力的信譽保證。通過鎮政府的統一布局,我們在一步步把特色產品通過電商模式打響忠州招牌。”忠縣政府特別聘請西安交大教授李琪擔當電商形象代言人,希望依托高校專業人才為忠縣電商發展指點迷津。
和忠縣一樣,政府搭臺構造良好的電商平臺,逐漸成為我市農村電商的一大有利推動模式。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鐘靈鎮云隘村,是在脫貧名單中掛得上號的貧困村。村支部書記田如華也籌謀著將村民的土雞蛋推到網上去。“一戶村民30只土雞,如果一年產6000枚雞蛋,全年收入就有9600元,脫貧就有了希望。”在秀山政府搭建的“武陵生活館”電商渠道中,對土特產推出了標準認定,并采取政府背書、村長推薦、農民代言方式,將土特產貼上二維碼,對質量終身負責。比如土雞蛋,必須是農戶散養30只以下的母雞產的蛋,每枚收購1元,賣到北京、上海3元,一月后如無質量投訴,農戶還能分享每枚6角的利潤,館長也有兩角的報酬。
自家的產品要能賣得出去有收益,村民通過電商的便利也要享受到實惠。田如華開始手把手教村民,如何在“武陵生活館”繳水電費、電話費、寄包裹、取快遞、代買火車票。“如果要去鎮上買車票,來回車費都要將近20塊,對于村民來說電商帶來的便利,確實走進了大家的心坎里。”


農村觸網行動如火如荼,但在馬劉洋看來,電商之路依舊是非常困難的。2014年初,馬劉洋的朋友也嘗試嫁接農村資源開了家電商公司,沒想到在2015年下半年公司面臨關門的局面。“村民對網絡的認識還非常模糊,電商人才在農村非常缺乏。如今除了豬太郎的電商運營外,我還要為村民提供電商咨詢服務。”
農村電商難題,在市商委何渡處長看來任重而道遠。農村人才外流,電商人才稀缺;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服務網點不成體系;快遞企業的營業網點最多只建設到縣城,上門收貨、準時送貨、貨款代收等這些電子商務最基本的服務缺乏。這三大瓶頸從根本上制約了農產品網上銷售和電商服務村民的能力。
“農村市場中有高達六成的農村居民認為快遞收件不方便。”這是國家統計局2014年9月公布的一份數據。目前重慶將“電商進鄉村”作為重慶商務的新名片,并且出臺了相關的工作方案。何渡拿出《重慶市電商進鄉村工作方案》,僅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建設方面,力爭到2016年,每個區縣建成1個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并且在中心鎮建設100個電子商務服務站(點),支持1000戶涉農企業網上銷售,培養1000名農村電商帶頭人。在物流方面,支持區縣重點培育壯大兩到三家物流骨干企業,建設農產品集散中心、增配標準冷藏配送車。
“物流、包裝、運營,電商環節上的專業外包確實是個有效的辦法。”馬劉洋與物流公司的合作,快遞運輸速度上也獲得了買家的好評。在忠縣物流建設上,縣級物流分撥中心正在建設之中。秀山在政府統籌下,專門組建了負責農村電子商務的云智科貿有限公司。
上述專業的配送團隊,目的只有一個,直通鄉村,送工業品下鄉,帶農產品進城。
Internet Plus in the Field

老年養護中心的婆婆展示她的手工剪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