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尋 渝
開局
◇文/ 尋 渝
走進2016,走進“十三五”開局之年,連續遭遇了兩次“意想不到”,這是兩次關聯性很強的“意外”。
我生長在一個大家庭,年輕的后輩拉了一個家庭成員組成的微信群。自然,群里沒有耄耋之年的老父親,他一直固執地用著一款非智能化的“老年機”。當然,他也沒有微信號。
元旦節當天,群里多了一個陌生的成員。居然是父親——姐姐送了智能手機給他當新年禮物,外孫女幫他注冊了微信,花了一整天教他咋玩。
第二次“意想不到”接踵而至:學會玩微信后,父親第一次@我——習總書記去你們重慶了?
或許因了兒子與一座叫重慶的城市的關聯,父親的關注始終在有意無意間與重慶相遇?
其實,在父親之前,無數人的朋友圈已經被習大大刷屏。那個時段,朋友圈同樣被重慶刷屏。這座一度有著相當高關注度和曝光度的城市,2016年伊始,又演繹了一場“網紅”。
在這個冬天,一如新華社的報道,“冬日的山城,寒氣中和著絲絲暖意。”
那些與重慶無直接關聯的人,被重慶刷屏的原因,自是不能跟父親@我等同。顯然,重慶原本就有著足以吸引各種介質濃厚興趣的“料”,刺激并未與這座城市產生直接關聯的人刷屏的欲望,比如人文地理意義上的“美食”“美景”,比如經濟社會層面的“兩江新區”“長江經濟帶”“渝新歐”“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
恰在新年第一個工作日,習大大到重慶調研,“刷屏”更是順理成章。網友們似乎想立馬寫一封“給重慶的情書”,抑或“辭職去重慶”。
那些重慶的好,在刷屏中被網友們再次翻出來。知名自媒體甚至評價“供給側改革強調的‘去產能、降庫存、防風險’,哪兒做得最典型?重慶。”——雖然其中夾雜著感性元素,但能強烈感受到這種評價的善意與友好。
一如習大大的造訪,在開局之年帶給重慶的,更多是一份希冀,一份信心。
Op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