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秀穎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長春 130033
媒體融合時期廣播節目市場化探索
熊秀穎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長春 130033
新時代背景下,媒體融合趨勢日益明顯,媒體市場競爭越來激烈,大量新媒體形式不斷涌現,在這個大背景下,廣播節目應積極走市場化。本文將針對媒體融合時期廣播節目市場化展開研究和分析。
媒體融合;廣播節目;市場化
隨著廣播電視行業改革的深入,廣播開始走向市場化、產業化,廣播節目社會職能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不僅促進著社會信息傳播,引導著輿論導向,同時也促進著經濟發展,參與著市場經濟活動。廣播節目市場化為節目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廣播節目經濟效益,促進了節目持續發展,廣播節目應積極適應當前市場化環境,進行改革創新。
在媒體融合時期,新媒體形式不斷涌現,各類媒介形式與內容讓受眾應接不暇,媒體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新媒體逐漸占據主動地位。廣播是典型的舊媒體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是早年社會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傳播速度快,感染力強,受眾主體廣[1]。在我國進入新時期后,隨著廣播媒體壟斷的打破,廣播媒體開始走向市場化,經營方式更加多元,節目內容更加豐富,是三大傳統媒體之一。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信息顯示,近幾年我國廣播節目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節目播出時間累積超過1739萬個小時,平均增長速度4%。此外,廣告經營收入也在逐漸增長,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15年全國廣播收入超過96億元,同比增長12.67%,廣播節目市場化機制已逐漸成熟。目前廣播節目不再局限于收音機平臺,很多電視機也集成了廣播服務,針對手機、電腦等終端的App也在被開發,廣播節目覆蓋率大幅度提升,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全國各地實時廣播節目超過578套,市場化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但由于我國廣播節目市場化發展起步較晚,所以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通過前文分析可以知道,廣播節目走向市場化已成為必然趨勢。然而,我國廣播市場化機制并不完善,尚未形成收聽大市場,且經營收入模式單一,節目投放量小,受眾收聽時間呈現下降趨勢。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廣播節目在市場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市場局限性大
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信息來看,廣播節目不論是節目數量,還是市場規模都處于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廣播節目數量是美國的1/50,是泰國的1/10,是日本的1/5,是英國的1/10,顯然我國頻率數量匱乏[2]。此外,從市場發展來看,我國廣播節目尚未形成全國大市場,廣播節目覆蓋率較低,一些地方電臺節目沒有外地傳播方式,只有少數是全國頻率,一些經濟落后地區頻率數量非常有限。從市場份額來看,不論是省級電臺,還是中央電臺都呈現出了下降趨勢,下降率超過10%,并沒有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品牌電臺或節目,影響力小,傳播效果差,缺乏全國性。
2.2收入渠道單一
從廣播節目經營形式來看,廣告收入是主要收入,絕大部分電臺依靠廣告生存,缺乏多樣的經濟支持,缺少其他收入,很多時候除財政撥款與廣告收入外,難以提高經濟效益。這也說明廣播節目市場化局面仍沒有打開,顯然這并不利于廣告電視節目的發展,不僅制約了電臺經濟活動,更增大了廣播節目經營風險。廣告收入的下降,將給廣播節目帶來財務危機。而廣告的植入與受眾需求存在沖突,收聽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廣告植入,但放棄廣告植入,經濟收入難以得到保障,這一矛盾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2.3節目形式單一
廣播節目收聽率下降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節目形式單一、粗放,節目質量差,投入少,缺乏策劃和調研,成本低廉,粗制濫造,甚至一些節目僅是一個主持人對著麥克風說上幾十分鐘,缺乏實用性和生活性,缺少精品節目,呈現良莠不齊的狀況。此外,在節目定位方面存在問題,很多節目只走年輕化線路,忽視了中老年受眾群體。但實際上,中老年才是廣播節目的主要受眾群體,這必然造成大量受眾的流失;另外,在發展中不注重節目推廣,推廣意識薄弱,方式單一,所取得的傳播效果具有較大局限性。
從前文對廣播節目市場化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可以知道廣播節目想要實現市場化,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因此,廣播節目在發展中,應積極針對市場情況及市場環境要求,對發展策略進行調整,加快市場化發展進程。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媒體融合時期廣播節目市場化策略。
3.1完善市場機制
廣播節目市場化發展緩慢,處于滯后狀態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市場化機制。只有盡快完善市場機制,才能打破傳統經營模式,打開當前廣播節目市場經營形式。廣播媒體應立足市場,進行市場規劃與資源整合,優化市場結構。應積極利用移動App,走多樣傳播路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手機用戶已超過10億,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開發這個市場非常有必要。因此,廣播節目應以市場需求為定位,進行節目開發,正確把握節目定位,促進節目市場化發展。
3.2豐富經營方式
想要解決收入渠道單一問題,必須走多種經營路線,豐富收入結構,擴大市場份額。例如,音像出版、演藝業都能為多種經營提供渠道。因此,廣播節目應積極樹立品牌意識,做大市場。在媒體融合時期,媒體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單一經營模式,收入渠道必然增大經營風險,往往會因財政周轉陷入危機。多元化收入形式,可使電臺對廣告有更多控制余地,有利于電臺經濟目標的實現。
3.3提高節目質量
廣播節目想要吸入受眾,獲得利潤,必須提高節目質量。只有高質量的節目,才能吸引受眾,提高收聽率,實現持續發展。要杜絕粗制濫造,加強節目策劃與編導,提高節目的實用性,要走進基層,貼近群眾,為群眾服務,進行社會性播報。在廣告投入中,必須堅持“二次售賣”的經濟原理,節目好,廣告才好買。若一味增多廣告投入量,必然造成聽眾的流失。因此,廣告的植入要有技巧,避免因廣告的植入影響節目可聽性與藝術性,應在保障節目整體收聽質量的前提下合理植入,從而實現節目與廣告商之間的雙贏。節目推廣方面,不應局限于傳統模式,應融入網絡技術和新媒體,從而提高宣傳力度。
隨著大量新媒體形式的誕生,媒體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使媒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廣播節目想要持續發展,必須積極適應新的發展環境,走市場化發展路線。針對市場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改進措施。廣播節目應積極提高節目質量,豐富收入結構,加強節目宣傳,樹立品牌意識,從而增強節目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推進廣播節目市場化發展進程,逐步實現廣播節目市場化。
[1]倪瑩.媒介經營視角下我國廣播電視媒體產業鏈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3,15(12):125-132.
[2]陳慧娟.媒體融合時代下城市廣電媒體產業發展研究[D].杭州:浙江傳媒學院,2015,9(14):112-113.
G2
A
1674-6708(2016)167-0016-01
熊秀穎,編輯,吉林人民廣播電臺,研究方向為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