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林
創新機制的新趨勢
正在加速孕育的新產業革命,核心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驅動力來自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創新突破,其創新機制模式呈現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趨勢、新特點。
一是顛覆式創新和產業重構層出不窮。隨著新產業革命的迅猛發展,依托新技術的新模式、新業態,能夠在短時間內改變產業的發展路徑。比如,智能手機出現后,通過“硬件+軟件”“終端+服務”的商業模式創新,導致人類的通訊方式和交流習慣發生新的變化。未來幾十年,全球范圍內諸多產業的顛覆性創新還將不斷發生,帶來產業組織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
二是創新模式從寶塔式向扁平化轉型。傳統的創新模式是寶塔式的,前沿領域創新首先從基礎研究開始,然后在技術開發環節得到應用,而后進入市場化。但在新產業革命的背景下,每個環節和個體都可能在創新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創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扁平化了,甚至可以根據需求來確定創新的內容。
三是基于網絡的開放協作創新、共生式創新迅速發展。過去創新主要在企業內部進行,而當前的創新日益開放化,創新范式由封閉式創新向共生式創新轉變,互補性協作的作用更加重要。企業可以將原本由內部研發的項目,通過互聯網平臺分包給非特定的個體來完成,使得創新活動日益大眾化、分散化。
四是數字智能技術應用使個性化生產成本降低,單個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趨于弱化,初創企業成為推動創新的重要力量。大企業和初創型中小企業的關系發生變化,從原來的競爭協作關系向網絡化共生關系轉變,共同成為平臺網絡的參與者。
五是產業跨界融合趨勢日益明顯。一方面,制造業與服務業不斷融合,服務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許多制造業企業甚至專注于研發、營銷等環節,成為一體化方案提供商。另一方面,不同領域產業相互滲透和融合,催生全新的服務形態,尤其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表現得最為明顯。
上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綜合來看,上海產業技術創新面臨以下機遇:
首先,蓬勃興起的新興產業給上海加快創新創造了巨大空間。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技術路線和主導架構尚未確定,技術發展的多元性和不確定性仍然很大,這就為上海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帶來機會窗口。
其次,開放協作創新為上海融入全球創新鏈網絡帶來重大契機。上海具有豐富的科技和人才資源,開放度較高,能夠廣泛參與全球創新網絡,進一步融入創新前沿。
再次,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多樣化需求為創新帶來持續動力。
最后,發達的制造業體系和金融市場功能將為創新提供強大支撐。
但也要看到,當前上海推進創新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稟賦基礎與全球創新城市尚存差距。隨著新產業革命的孕育發展,創新技術、知識產權、軟件、設計等因素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不斷提高。和紐約、倫敦等相比,上海在這方面還有許多薄弱環節。
二是創新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不夠。上海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和跨國企業,國有企業創新活力不強,而外資研發中心受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主導,創新外溢效應不足,和本地企業尚未建立緊密合作。
三是個性化生產方式使產業體系面臨沖擊。互聯網時代個性化生產日益盛行,為更敏銳地對市場需求作出反應,更多企業選擇在消費地生產,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有的分工格局。
重構產業技術創新機制
第一,加快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不僅要積極發展消費互聯網,也要大力發展產業互聯網,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的研發、設計、生產和流通環節進行改造,發展基于網絡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模式。
第二,構建富有內在活力的協同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特別要大力發展研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專業服務,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市場化新型研發組織,形成若干個科技服務產業集群。
第三,以供給側改革營造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要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準入管理,破除不合理的準入障礙,真正落實“法無禁止皆可為”的理念。對未納入負面清單管理的行業、領域、業務等,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改進互聯網、金融、環保、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監管,對藥品、醫療器械等創新產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監管模式。
第四,廣泛集聚和培育各類創新人才。上海要大力引進海內外創新人才,結合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產業升級人才需求,著力培養和引進科技研發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優秀專業技能的高層次人才隊伍。要圍繞人才關心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強化利益導向和激勵機制,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收益比例,妥善解決其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