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鶴幸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今朝“夢在路上”的上海企業,正處于“新常態下供側給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風口。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稱,加強產業鏈、創新鏈對接;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工業發展新動能。旨在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引領經濟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
國企:創新提高供給質量
如果說,工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那么,國企改革更是當務之急,成為最重要、社會關注度最高的一項改革。
緣此,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企業的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創新謀劃他的“夢想”,居安思危地在硅谷設立風投,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互聯網汽車,探索自動駕駛和燃料電池技術……鼎力“打造創新型全球車企”而令人期待。
上海儀電董事長王強說,處于智慧城市這樣高科技、高競爭的行業,創新和研發是永遠的關鍵詞,關鍵是政策要鼓勵企業敢闖。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于結構調整。對國資國企而言,不是什么領域都需要做,也不是什么領域都能做好。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在供給側實現精準發力。
上海自儀院,對接“中國制造2025” 護航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牽頭組建上海市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服務聯盟,通過攻防演練實驗室建立、工程項目應用示范等,護航工業互聯網系統的平穩運行。緊緊抓住“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機遇,建設國家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加速推進“互聯網+制造業”在中國的落地和推廣。
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杰,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是縱橫捭闔。他說,面臨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服務經濟、互聯網經濟、個性定制、品牌消費、全球資源配置時代……而處于“同質化”的中國零售業,尤其乳業、飲料、酒類……如果還停留在原來的供給方式,或者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應對未來的快速變化的市場,一定會遭到市場所拋棄。其實,我們不缺規模缺結構、不缺速度缺質量、不缺需求缺供給、不缺便利缺個性、不缺產品缺創新,由此導致大量“中高端購買力”外流——葛俊杰如是說。
今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個理論命題,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實踐課題,是企業一個身體力行的必修課——做到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光明用全球視野和眼光,改變傳統思維方式,實施“中國品牌全球造”戰略,正在漸入佳境。頻頻“舉牌”,收購了8家海外企業。其目的是構建一個全球食品集成分銷平臺,這也是光明今后三到五年的一項戰略性工作,最終目的,是集成全球食品對接中國市場,滿足中國的消費升級。“在我們的全球網絡里,現在要深耕歐洲、澳新,加快布局北美、東南亞”。對外直接投資已經達到180億元左右,海外營業收入占集團總營收的20%左右。2015年營業收入超過1475億元——光明集團躊躕滿志。
走出去”戰略,構建全球食品集成分銷平臺,包括糧食、奶牛、肉牛、生豬、糖,實現全球布局。同時,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一是聚焦戰略、集中精力,打造好全球食品供應鏈管理體系,采購更多更優質的特色風味食品進入中國市場,讓中國消費者的潛在消費能力和需求得到有效滿足,購買到更多全球的豐富食品。二是引進更多的創新業態和模式,滿足好國內多層次、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需求,推動國內零售業態和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體現光明的價值。
光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平臺——西郊國際交易市場,把它作為全球食品和農產品登陸平臺的建設,將其打造成為全球食品和農產品的登陸中心、集聚中心、輻射中心、服務中心和結算中心,打造成為全球食品先進模式和業態的體驗園,全球食品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首選地之一,全球食品企業交流溝通的信息平臺。真正形成“品牌一體化、布局合理化、定位差異化、機制市場化、團隊職業化”的要求,更好地體現集團全產業鏈的整體優勢。變“中國為世界制造”為“世界為中國制造”,提升中國品牌的世界影響力。
光明,還未雨綢繆地做好需求變化的前瞻性研究,迎接一個“第四代”創新電子商務模式C2B的橫空出世——真正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把消費者放到了第一的位置,它可以直接地把用戶的需求搜集起來,再提供給相應的生產廠家,以達到消費者與企業的共贏。用創新成就市場,用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
民企:在供側給改革中做好“加減法”
有識人士強調提出,上海民企在國家供側給改革中,要做好“加減法”——加法,就是聚焦工業4.0新興產業領域,如清潔能源、綠色建筑、大健康等;減法是要踐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向沿線國家輸出優勢產能,實現共贏。“從民營企業的角度出發,做加法就是要創造新供給,進行產業深耕和結構調整,保證長期可持續發展;做減法就是要踐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進行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產業上的優勢互補,將我國的優勢產能進行合理輸出,實現多贏。”
民企布局第四次工業革命相關的新興產業領域,包括產業研究、技術創新、生產制造和終端應用等多個方面,形成“專精特新”的企業特色,成就細分行業的翹楚,打造類似德國的“隱形冠軍”。
上海思樂得,就是中國保溫杯品牌的領軍企業,曾獲產品設計界的“奧斯卡獎”的德國iF設計獎,其設計和智造能力已經得到了國際行業機構的認可。演繹“一群人、一杯子、一夢想”的思樂得,專業專注保溫杯制造20載,只為做強中國保溫杯行業的優秀民族品牌。
總經理張斌對此深有體會,他就供給側改革,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時表示,從曾經的“馬桶蓋事件”到今年海外購物達到900億,能夠看出,我國低端、落后、沒有品牌的產能是過剩的;但是能夠致力于堅持技術和品牌創新,生產出高質量產品的企業,還是稀缺的。
所以,思樂得致力堅持技術和品牌的創新,同時思樂得也不斷地提升品牌形象,在品牌終端投了50家的產品體驗門店——思樂得的“專精特新”之路,張斌走得樂此不疲。
全球頂級IT咨詢公司Gartner的“2016十大技術趨勢預測”揭曉,“智能機器”、“數字融合”等成為關鍵詞,同樣,作為上海“智造”名片之一的“小i機器人”,作為智能機器人的全球領導性企業,被推薦給來自全世界的CEO和CIO們。
小i機器人總裁兼CTO朱頻頻,成為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IJCAI-16)唯一來自中國嘉賓,——演講“中國將在未來的人工智能市場上發揮重大作用”。他認為,Bot,也稱虛擬機器人、智能代理、或是虛擬助理,是目前全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還將引領后 app 時代。
Bot,對用戶來說,它簡單易用,用戶能使用自然語言與之對話;對開發者來說,有了一些核心平臺,開發者能夠集中于領域知識和業務邏輯;對于企業來說,它們容易擴散;對生態系統來說,由于界面代碼的一致性,它們容易集成。小 i 最早是 2001 年在 MSN 平臺上的聊天機器人起家。括天氣,股票,音樂,電影等。擁有超過 5000 萬用戶,但是由于找不到盈利模式,是 2009 年轉型去做 VCA,才大獲成功——朱頻頻如是說。
小 i 的客戶包括中國前 50 家銀行中的 40 家,三大運營商、政府,其他行業……小 i 是全球 VCA 的領導者,是全球最大的VCA提供商,占據了中國 90%以上的VCA市場份額,有著非常大的領域知識庫和語義庫。
小 i 不僅僅是一個產品提供商,還是智能機器平臺和架構提供者,為招行所做的案例作為 Gartner 經典案例,在 Gartner 峰會上曾介紹分享。
小 i 的核心技術是語義理解和智能交互,它是由知識庫和語義庫所驅動的,這些知識庫和語義庫借由我們的學習體系不斷增長,這些學習體系從大數據中獲取知識。同時,提供全渠道的智能服務,以及各種模式識別。并提供軟件產品,云服務,操作系統給我們的客戶和開發者。
其中有三大要素:第一個是機器,包括機器使用和機器學習,概念挖掘,語義理解從數據中挖掘知識;第二個是知識工程師,他們維護和審核機器挖掘的知識;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個角色專家,他們定義知識模型。使用 VCA 系統后,這家銀行的客服人員從3000 多減少到了 14 人。小i 不僅僅提供 VCA 產品,還有很多其他智能應用,例如智能 IVR 上的虛擬客服,智能硬件設備,以及企業內部智能應用等。這些都是基于小 i 的核心知識引擎。
企業還在不斷擴展行業市場,例如健康醫療。小 i 在健康醫療行業的很多方面能大有作為……已經大量應用,從中收集了海量數據,小 i 具有學習系統,會不斷積累知識,小 i 的業務正在一個正向循環,并將不斷加速——作為上海重點扶持的創新企業,15年來,小i機器人就專注做好“智能機器人”這一件事。
“小i機器人”的產品和服務體系已覆蓋通信、金融、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智能家電和汽車交通等多個行業,為千余家大中型企業、幾十萬家小企業及開發者提供服務,全球用戶已超5億。
上海普利生機電科技公司董事長侯鋒介紹說,一個市場的培育和對產品的認可是需要經歷一些陣痛。普利生是一個曾經被改革的對象,屬于要“去產能”的對象。因為普利生機電是做沖印設備的,連柯達都倒閉了,恐怕普利生也沒有生存的空間了。但是普利生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通過轉型把這些技術用在了3D打印機上,得到的結果很驚人,普利生的速度在全世界的工業3G打印機當中是速度最高的。
供給側的問題還是要靠市場來解決。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也是希望更多的產品變成真正被市場所接受的商品,這樣才能完成從一個技術創新,到一個真正商品的蛻變。
馬戈隆特骨瓷(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春陽認為,瑪戈隆特骨瓷策劃國宴,代表著國家對上海創新和上海“專精特新”企業的認可,但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因此,企業想呼吁政府能夠給上海這些優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民營企業更多的鼓勵和支持,需要被關心。
上創超導公司副總經理兼技術總監蔡傳兵對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與企業有效共享方面有著自己的想法,高校現在管理人才、科技成果轉換方面是積極的,但是轉換過后的支持、開放資源平臺是有所顧忌的。上創超導建議,上海可以在推動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換方面做出一些先行先試,一些社會屬性資源給企業共享使用,也可以提出一些負面清單來約束共享資源的不當使用。
作為上海優秀的工業品供應鏈服務、集成商,上海愛姆意機電設備公司董事長戴佩華表示,通過企業的轉型以后,愛姆意原來是做機電設備的買賣,而現在除了原有主業,愛姆意也在建設第三方的工業平臺。對上海來講,制造服務業的體量非常大,但是傳統類型的還是比較多,會出現過剩的情況。因此,傳統服務業需要轉型,方向就是互聯網+,快速消費品的互聯網化已經很普遍,但是工業品的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引領企業,但這已經是一種趨勢。
上海華信國際在去年上海民營企業實力排行榜上高居榜首。上海華信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經辦主任王振宇介紹說,作為民營企業,能源獲取上游資源,上海華信還是要走出去,緊隨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鞏固國家能源的安全。在金融領域方面,華信積極構造產業的金融體系全牌照,已經收購了銀行、保險、證券、期貨基金等機構,通過投資的手段整合集團的能源,提高國際競爭力。
換個角度,民營企業看到的不確定性,也是一種潮流和趨勢,是讓社會能夠進步的一種動力。因為,上海的法制環境、人才環境、金融環境各個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有人希望,上海能夠像深圳那樣,再多一點點“赤腳”的創業精神就更好了——那是上海民企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