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提出的一項重要經濟結構調整戰略,通過中央與地方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成效已經開始顯現。但也應看到,在實施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社會上仍然存在一些誤解,如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刺激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降稅、供給側與需求側是對立的、供給側改革是新計劃經濟、供給側改革會使經濟很快增長等等。
專家表示,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解決當前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并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改革發力的主要方向,而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采取簡單的刺激性措施。
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一部分人認為供給側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刺激經濟,為此應出臺更多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持這種看法的人顯然沒有從深層次看到,結構性調整才是這場改革的實質和內涵。
要弄清楚供給側改革,首先得明白為什么要強調供給側改革。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根源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長期供給。首先,從供給管理看,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科技和制度創新滯后等供給端問題阻礙了經濟發展;其次,從需求管理看,在內外需疲軟的背景下,各類需求刺激政策效果并不明顯,說明需求刺激政策基本失靈;再者,消費領域呈現較為明顯的供需錯配,產品供給跟不上消費升級。因此,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重點在于增加供給,關鍵就是推進結構性的改革。
供給側改革正是要解決當前經濟的主要問題。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發生在投入側而非產出側的改革。 供給側改革最終還是要落到結構改革上,結構改革最原始的意義就是通過比例的調整,實現提高效率的目的。
供給側改革絕不是搞“強刺激”,而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改革發力的主要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給平衡向高水平供給平衡躍升。因此,供給側改革不是“強刺激”,也不是緊縮需求。
李克強總理指出,近幾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傳統動能減弱,我們沒有搞“強刺激”,而是把推進“放”“管”“服”作為宏觀調控的關鍵性工具,著力推動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
我們既不搞所謂的‘強刺激,也會適度加大需求端管理,從而為整個經濟轉型升級營造必要環境。如果能明白體制機制改革與經濟轉型升級都是系統性工程,且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已不同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就不會對“強刺激”抱有幻想了。
供給管理是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供給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促進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既然不搞“強刺激”,那么供給側改革工作如何展開? 2016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改革的五項重要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當前產能過剩及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庫存大的矛盾十分突出,通過“去產能”,逐步化解工業領域的過剩產能,促進企業優勝劣汰,有利于工業品價格合理回歸,扭轉企業整體利潤下滑的局面;通過“去庫存”,減少資金無效占用,降低債務違約風險,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可以發揮房地產業體量大、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作用,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大的波動。
“去杠桿”是今后的一項戰略性任務,要推動中國金融結構從債務性融資為主向股權融資為主的格局轉變。同時,認真考慮可否借鑒其他國家經驗,讓銀行也擁有部分投資權。
“降成本”需要在兩方面努力,首先要著力推進財政稅收制度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其次要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國有企業低效率等是造成下游企業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補短板”當前的重點工作是補農村短板,城鄉二元化是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系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