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文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州 510300)
高校開放式教學管理系統的應用探討
黃勁文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州 510300)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使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管理,并將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逐漸向開放式的教學轉變。因此,應用開放式教學信息管理系統不僅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也是高校教育科學化、正規化管理的重要條件。該系統Java等語言作為開發語言,通過分析學校教學過程的具體需求,設計出符合現代開放式教育要求的各種教學功能,應用于教學。
開放式教學管理系統;信息系統;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改革都是比較深層次的改革,開放式教學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可以為高校實現教育管理現代化奠定基礎。它的應用,有利于實現教育管理規范化、標準化,保證學生的課程信息、音視頻信息、作業信息與系統管理信息等數據的完整安全,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減少教師的勞動強度,為高校的現代化管理提供一種有效的手段。開放式教學信息管理系統可以為高校減少因為教育方式過于傳統所造成的不必要的精力花費和時間耗費,相當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只為自己服務的教師。同時,開放式教學信息管理系統也可以為高校帶來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創造性。
1.1需求分析概述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開放教育系統逐漸實現了教育的全球化。開放式教育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采用各種教與學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種種對學習的限制和障礙。了解用戶對系統的操作方式,盡可能減少用戶的學習成本,讓用戶快速上手,同時,也必須建立合適、安全的適合學校實際的管理系統。在明確開放式教學信息管理系統的各種需求,對學校各種用戶如管理人員、教師、學生的要求和所需要實現的功能模塊、性能以及用戶界面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根據需求分析,探討與形成開發本系統軟件的總體思路和設計方案,達到建立統一的學校核心數據庫、提供友好的操作說明書、為師生提供交互平臺的目標。
1.2系統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分析
開放式教學信息管理系統是以數據的交互為主,以學校中心數據同步對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校、教師與學生3方面的需求為設計目標。系統充分利用學校校園網資源,使系統的設計突出自動化的需求。系統主要的操作有課程信息管理、課件管理、作業信息管理、成績管理、系統管理、交流中心以及評價管理等。
系統從各個層次上分析了用戶需求,保證系統的可靠性與可行性。此外,本系統設計從可拓展性、可用性、可維護性和可靠性4點來分析系統的非功能需求。
2.1系統架構設計
本開放式教學信息管理系統采用開源的輕量級框架SpringMVC+Mybatis進行開發,前端也使用JavaScript的框架JQuery以及其各種插件進行界面布局與顯示。整個系統分為4層架構:界面顯示層使用JSP格式文件編寫的界面顯示層,其表現層的增、刪、改、查頁面實現中,都利用了JQuery的異步封裝技術,它是封裝了JS的AJAX技術。采用SpringMVC框架來對系統進行開發,通過Spring的配置文件或者注解,將來自前端的表單數據和對視圖的過濾與返回交給SpringMVC統一處理,簡單配置文件,以解決頁面攔截和跳轉問題跳轉控制層。將業務的處理放在了業務邏輯層中,在業務邏輯層中,系統使用了Spring的IOC和AOP功能的業務邏輯層,支持普通的SQL查詢,也可以支持存儲過程還有其他高級映射的技術的Mybatis,也就是第四層,數據持久化層。
2.2系統整體功能設計
系統主要功能包括課程信息管理、課件管理、作業信息管理、成績管理、交流中心管理、評價管理和系統管理功能七大模塊功能,如圖1所示。系統人員包括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權限與操作范圍,為實現上述目的,系統結合管理、教學和學習等需求,提供了完整的功能。根據系統的需求分析,對系統架構進行設計,通過MVC設計的三層架構。在對系統架構進行設計后,對系統整體功能進行了詳細的設計,畫出系統功能流程圖,并且設計了系統的數據結構。

圖1 功能設計圖
系統軟件從環境需求分析、模塊需求分析、目標需求分析到系統各種的方案設計、各種的數據結構設計和各種的接口設計,再到各種代碼的實現,都非常嚴格地遵循了軟件各個階段開發的標準,同時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具有人性化、透明性和實用性等特征。目前,我國研究的開放式教學信息管理系統已經被眾多高校所接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的管理環境已經逐漸與互聯網相互融合,校園網建設基本普及互聯網,不僅可以提高學校工作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同時也可以增加學校數據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主要參考文獻
[1]潘登.高校實驗室開放式教學與管理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20).
[2]閆貴榮.開放式計算機實驗實訓教學探討[J].人才資源開發,2016(2).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73
TP319
A
1673-0194(2016)14-0239-01
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