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成鋼
(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人民醫院,037500)
?
局部封閉結合枯痔散治療痔瘡的臨床觀察
賈成鋼
(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人民醫院,037500)
【關鍵詞】痔瘡;局部封閉;枯痔散
中醫學應用枯痔散治療痔瘡,最早見于南宋魏峴《魏氏家藏方》,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其配方由民間醫生掌握,一般均為家傳,配方保密且各不相同。筆者岳父有家傳枯痔散(又名脫痔散),盛傳“不吃藥,不打針,一抹即愈”,故求醫者眾,其將秘方傳授于筆者,筆者又將其與西醫學肛腸外科技術相結合,應用于臨床,取得滿意療效,并與單用枯痔散比較,現總結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診斷標準:參考《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1]。
200例均為我院肛腸科門診住院治療的Ⅱ~Ⅳ期痔瘡患者,對照組100例采用枯痔散治療,觀察組100例采用西藥結合枯痔散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痔病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痔瘡患者臨床資料表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常規術前處理,患者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局部麻醉或腰麻。
對照組采用枯痔散治療。組方:白砒5 g,枯礬60 g,雄黃5 g等。制法:先將明礬融化,然后加入白砒、雄黃等中藥,熬成泥狀,冷卻晾干后研粉。用法:以蒸餾水將枯痔散調成糊狀,治療時先將內痔脫出肛門之外,在內痔周圍用雙層麻紙緊緊填塞,使痔核與周圍健康組織完全隔離,然后將糊狀枯痔散涂敷在內痔上,再以麻紙反皺褶包裹,外加紗布棉墊固定。每日換藥2次,至脫出內痔變硬呈焦黑色,干枯壞死,大約3周左右干痂脫落而痊愈。該療法的優點是枯痔時呈緩慢性、漸進性壞死,無術后大出血、大便失禁等并發癥,且疤痕平整,極少復發,具有不手術、不打針、不麻醉、簡便效廉的特點。缺點是術后肛門疼痛劇烈,水腫較重,有時伴排便、排尿困難、肛門狹窄、痔核脫落不全等。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砒霜中毒,如發現發熱、食欲不振、白細胞過低、胸悶、少尿等,應考慮砒霜中毒,采取相應急救措施,可用10%硫代硫酸鈉靜脈注射,嚴重時透析治療。
禁忌證:一期內外痔、肛周急性感染、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病、嚴重高血壓、糖尿病、孕婦禁用本法。
觀察組:采用局部封閉加枯痔散治療。采取適度擴肛后,外痔部分用0.1%亞甲藍加丁卡因局部封閉。然后涂敷枯痔散(用法同對照組)。可根據病情選用痔懸吊術、痔上動脈結扎術、消痔靈注射術、內括約肌部分切開術或掛線術等,防治術后并發癥。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脫垂、出血癥狀的療效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情況。
治療結果
療效判定標準:采用計分法確定臨床療效。觀察指標的分值見表2。

表2 臨床療效指標評分表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療效評分=(總積分-術后15 d積分)/總積分×100%。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創面完全愈合,療效評分≥90%;顯效:癥狀消失,體征改善,創面未愈,療效評分≥70%但<90%;有效:癥狀、體征改善,創面未愈,療效評分>30%但<70%;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創面不完全愈合,療效評分<30%。
觀察時間:均觀察2周,隨訪1個月。記錄術后第1周、第2周、隨訪1個月的痔脫垂、出血指標分值,取多次平均值作為計算療效的統計數值;術后肛門疼痛取術后2 d的分值進行統計;排尿、排便情況取術后第2天的分值;術后水腫取術后前2 d的分值;術后出血取術后15 d的分值進行統計。
痔脫垂、出血療效:對照組治愈87例,顯效13例,總有效率100%。觀察組治愈92例,顯效8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痔脫垂治愈90例,有效10例;觀察組痔脫垂治愈96例,有效4例。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和脫垂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并發癥指標分值見表3。

表3 術后并發癥分值表
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分,±s)
從表4可以看出,兩組患者治療后在肛門疼痛、肛門水腫、排尿困難、排便困難等并發癥方面,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并發癥情況好于對照組。但兩組在術后大出血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術后肛門功能情況:術后1個月隨訪,對照組無肛門狹窄和肛門失禁發生,5例大便變細但排出通暢,肛門指檢食指能通過;6例有肛門墜脹感,2例出現肛乳頭瘤,2例出現肛裂。觀察組無肛門狹窄和肛門失禁發生,無大便變細、排便困難及肛門墜脹癥狀。觀察組術后肛門功能總體療效優于對照組。
討論
《外科正宗》指出:“諸痔欲斷其根,必須枯藥。”枯痔散的君藥是白砒和枯礬,枯礬主要成分為硫酸鉀鋁,取其“性味酸寒,澀而無毒”的藥性。中醫認為,酸可收斂,澀可固脫。白砒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取其“大毒去腐,化腐干枯”的藥性。枯痔散方中含砒、鋁、汞、枸櫞酸、鞣酸等多種化合物,這些藥物腐蝕性大,有較強的收斂殺菌作用,以糊狀劑外用,使內痔發生緩慢性、漸進性干性壞死,藥物腐蝕組織的范圍僅在接觸的局部,不易向周圍健康組織擴散,被腐蝕的痔組織出現硬殼狀痂皮,當痂皮脫落后,組織已經逐漸修復,故極少出現感染和出血等并發癥。肛腸術后大出血是西醫手術最嚴重的并發癥,可危及生命,目前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這一點枯痔散較西醫手術有明顯優勢。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枯痔散腐蝕到痔核基底部即止,與正常組織分界清楚,祛邪而不傷正。這可能與藥物對不同組織有一定選擇性有關。但由于枯痔散配方保密,組方不同,制作復雜,目前無成藥,并且有肛門劇痛水腫及砷中毒等并發癥,加之西醫注射手術療法的傳入,使其臨床應用受到限制。但瑕不掩瑜,將其與現代醫藥學技術相結合,即可揚長避短,防止并發癥發生。如為防止術后劇痛,可在外痔部分注射亞甲藍丁卡因混合液,可有效緩解疼痛,并防止砷中毒。其中亞甲藍系氧化劑,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并具有較強的親神經性,可直接阻滯神經纖維疼痛的傳遞,同時亞甲藍可逆性地損害神經髓質,被損害的神經髓質完全修復(需30 d左右)后感覺才能恢復,故其能長效止痛。但起效較慢,配合使用丁卡因可加快起效時間,并延長麻醉時間[3]。經注射亞甲藍丁卡因混合液后,肛門括約肌痙攣可緩解,使肛門水腫減輕,自主排尿、排便恢復。如為環狀混合痔,為防止砒中毒,可以采取分期手術,先治療大的,后治療小的,并且使其不在同一平面,防止肛門狹窄。如術前已有肛門狹窄,可以同時行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開術或掛線術。如內痔嚴重脫出,可考慮同時行痔上黏膜懸吊術;3、7、11點位痔上動脈結扎術,防止術后大出血。由此可見,枯痔散的并發癥是可防可治的。
枯痔散是中醫學治療痔瘡的偉大創舉,符合現代肛門直腸生理特點,已經傳承千年,由于諸多原因,瀕于失傳,極為可惜。建議有關部門深入研究,明確配伍、劑量、用法、用量,使其規范化,方能使國粹璀璨如昔,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61-46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2.
[3]呂振周,李飛.復方亞甲藍局部注射用于肛管直腸疾病術后鎮痛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08,6(7):681-682.
(收稿日期201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