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汪洋
轉型升級 加速云農“奔跑”闖世界
——訪云南農業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冬云
□《中國農資》記者 汪洋
《中國農資》記者:關于公司進出口業務的背景歷史,請作一下介紹,中間是否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有沒有值得回味和總結的片段?
孫冬云:云南農資的進出口業務始于1996年,當時公司一方面通過國家分配的化肥進口配額,由中化代理,進口氮、磷、鉀及復合肥等各類肥料,每年大約20-30萬噸,是國內市場第一家進口硝酸鉀用于煙草肥生產的企業;另一方面進口農藥,與德國拜耳、瑞士先正達、日本住友等企業建立了較早的業務往來,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農藥進口企業。2001年底,成為第一家在云南省取得化肥自營進出口權的農資流通企業。2003年之后,隨著我國化肥產能的擴大,公司經營業務逐漸轉為出口。
從1996年到2016年,短短20年,公司進出口業務經歷了從進口逐漸轉為出口的巨大變化,見證了我國化肥資源從產能匱乏短缺到資源豐足,再到產能過剩;供需矛盾由供不應求到供遠大于求的快速轉變。身處其中,最大的感受一是中國化肥產業巨變之迅猛,令人瞠目;二是任何行業、企業都必須順應中國改革發展的大方向,適時調整自身經營,才能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
《中國農資》記者:當前化肥產業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激烈,化肥出口業務在操作過程中是否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目前遇到最大的機遇與挑戰是什么?
孫冬云: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中國經濟通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特別是面對持續下行的經濟壓力,我國化肥產業正式迎來供給側改革和轉型升級的“大考”,伴隨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推進,如何在機遇和挑戰中實現化肥產業突圍與發展,將成為我國化肥產業未來發展的第一命題。
目前云南農資企業面臨的困難主要包括:一方面,優勢資源開始匱乏。第一,由于過度開采和不合理開發,一批具有高品質的磷礦資源正在逐漸流失;第二,開發成本和人力成本逐年提高;第三,供需錯配。一些國家有需求,但我國產品的品質達不到要求,無法準入,一般品質的產品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隨著運輸成本、時間成本的提高,云南肥料企業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因此,對于云農股份來說,一是要進一步深化成熟業務和服務質量,通過優化產品結構來挖掘新市場;二是通過市場倒逼機制,立足云南,勇敢“走出去”進行跨國合作和投資;三是緊跟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及時分享經濟發展紅利,謀求更大發展機遇。

《中國農資》記者:立足現有市場資源優勢,公司如何實現產品“走出去”重任,在當前國家提倡“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公司的國際貿易業務如何抓住機遇,進一步調整經營思路和布局經營規劃?
孫冬云:公司進出口業務的轉型要立足實際、看清形勢,特別是圍繞即將建成的泛亞鐵路,在變與不變中尋求發展機遇。一方面,服務“三農”這條主線不會變;另一方面,從“摸著石頭過河”向“架橋過河”轉變,不僅要堅持產品依托服務,還要進行外貿業務的多元化發展。
外貿業務的多元化發展不是盲目的,是立足現有優勢業務資源,不斷嘗試新的業務、新的模式,構建互利雙贏的全方位新格局。例如,農藥的出口業務會依托現有成熟的資源和技術,通過提供技術服務、優質產品、技術方案的整體服務模式,根據種植結構布局周邊國家,尋求新的發展機遇;種子的出口業務會充分利用云農股份控股的云南種業集團現有的資源優勢,不斷研發、推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玉米、水稻品種及境外制種等等。
總之,在轉型上,要順應國家改革發展方向,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對內不斷調整企業內部機制,改造自我,對外立足本業,優化產品、技術和服務,逐步多元化,大膽嘗試“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