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建/林溪
智能鞋有望成為鞋業下一個突破口
文福建/林溪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受經濟下行影響,整體呈不景氣狀態。制鞋業也不例外,從全國范圍來看,2015年中國制鞋業開始出現訂單集中化的趨勢,中小廠家由于缺乏競爭力時而發生停產或倒閉現象。目前,在傳統的制鞋業呈現飽和的狀態下,鞋企正在探索新的增長點,而智能鞋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隨著智能可穿戴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穿戴設備已經從眼鏡、手表這種裝飾性的簡易智能穿戴向鞋子、衣服等難度更高的必需品發展。從2012年前后阿迪達斯、耐克把智能鞋的概念帶進國內市場后,智能鞋就逐漸成為國內企業追逐的新方向。智能鞋市場也在慢慢形成,尤其是在2015年后,智能鞋迎來了快速的發展,智能產商數量與智能鞋出貨量都有較大的增長。
智能鞋在國內最早由耐克、阿迪達斯于2012年前后推出,最初主要應用在運動鞋上,但市場反應并不好。
2013年,智能穿戴概念開始成為風口,智能鞋也由此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國內鞋企也開始跟進,雙馳企業成立智能鞋孵化平臺開始研發智能鞋,李寧與小米宣布要聯合推出智能跑鞋……幾家知名鞋企相繼開始投入精力到智能鞋領域中。
2014年,互聯網產商成為了智能鞋領域的主導者,這些互聯網產商以智能童鞋為切入點,讓國內市場上首次出現了國產智能鞋。
2015年,智能鞋市場百花齊放,傳統鞋企、互聯網企業都在發力,市場上出現了數十個智能鞋品牌。其中,傳統鞋企如雙馳企業,憑借智能鞋孵化平臺,與創業團隊合作,連續推出多款智能鞋。而李寧、361°等鞋企則與小米、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合作,共同生產推廣智能鞋。2014年表現搶眼的互聯網企業由于缺乏對制鞋業供應鏈的把控,無法控制風險,開始出現疲態。
到目前為止,進軍智能鞋領域的公司已超過20家,不單單是創業公司,互聯網巨頭、傳統鞋企、甚至大型跨國企業也不斷地在智能鞋領域試水。百度、騰訊、完美、李寧、361°、雙馳、云朵、幻橙、Nike、Adidas、Google……國內外各種知名不知名的企業都在嘗試做智能鞋,希望能在這個最貼合人體的產品中發現另一片商機。
按照生產模式和運作方式的不同,這些智能鞋產商可分為三類:一是鞋類制造業龍頭企業。這類企業大多是較為成熟的鞋企,有完整的產銷體系且在行業內屬于領先地位。代表企業有來自中國鞋都莆田、當地鞋業協會會長單位的雙馳企業,它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打造智能鞋孵化平臺,開放供應鏈資源吸引創業團隊。現已經研發出多款自主品牌的定位智能鞋、戶外智跑鞋,目前已售出數萬雙智能鞋。
還有就是與互聯網巨頭深入合作的上市鞋企。這一類產商的產品主要有兩款,一款是百度與361°推出的兒童智能防丟鞋,另一款是李寧小米合作的智能跑鞋。這種強強聯合的方式綜合了傳統鞋企與互聯網公司的雙重優勢,理論上應該是最好的方式。但361°的兒童智能防丟鞋在2015年的表現卻無太多亮點。
再就是互聯網創業公司。觸覺敏銳的互聯網公司最早把智能鞋產品帶進市場內,但無論是云朵智能定位鞋還是步丟智能定位童鞋,最終都沒有在市場上引起大的反響。有分析認為,互聯網公司缺失傳統鞋企對供應鏈的把控,也沒有傳統鞋企的多年積淀的渠道,在生產銷售過程容易出現問題。
雖然智能鞋還處于初步開發階段,但可以看到智能鞋已經形成一個產業,并在不斷擴大中。鞋企積極參與互聯網的跨領域互動成為一個很好的開端,制鞋業普遍對智能穿戴技術在鞋子上的應用抱樂觀的態度,認為這將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點之一。

智能鞋產業鏈涉及環節較多,從產業分工維度看大致有芯片及零件生產商、移動開發者、鞋子、工業設計四個環節。
根據品類的不同,芯片及其他零件生產商也不同,主流的供應廠商有intel、高通、MTK等品牌。隨著產業鏈的逐漸成熟,基于可穿戴芯片的一體化平臺解決方案也陸續出現。目前高通和MTK的芯片方案比較常見。
傳感器是智能鞋設備感知外部環境的窗口,也是產品功能差異化的重要硬件,傳感器的敏銳程度往往決定了產品的準確性。智能鞋使用的傳感器主要有3類,包括交互感知類、生理參數檢測類及環境感知類。因微型化、低成本、高精度等優勢,目前的智能鞋基本上都采用了MEMS傳感器。
智能鞋的電池分為兩類。一類是紐扣電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一般應用在藍牙和低功耗的傳感器元件上。另一類是可充電鋰電池,可以進行反復充電,成本較高,且要定期充電,一般應用在較高功耗的GPS定位智能鞋中。
鞋子作為智能鞋的核心組成部分,同時還是智能元件的載體。但從鞋子本身來說,其品牌、質量、性價比、外觀等影響消費者購買的因素并沒有改變,智能功能是鞋子的附加分,而非決定因素。
智能鞋功能的可視化離不開移動應用,移動開發者是智能鞋產品研發中重要的一環。
智能鞋內部需放置智能元件,這就涉及到工業設計。如何在不影響鞋子的美觀與舒適度的情況下,讓內置的智能元件處于最佳工作狀態,中國工業設計紅星獎或許給出了答案,2015年12月紅星獎評出了迄今為止第一雙獲獎智能鞋。
智能鞋的銷售渠道主要有官網、官方旗艦店、授權代理、眾籌渠道等,其中官方旗艦店和眾籌兩個渠道的銷量占全部渠道80%以上。而傳統鞋企像李寧、雙馳這樣還擁有自己的線下實體店可以銷售智能鞋產品,也帶來了一定的銷量。
在淘寶指數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李寧智能跑鞋的搜索指數最高,最高點達到636,而其他智能鞋的搜索指數普遍較低。
數據顯示,李寧的天貓旗艦店發布智能跑鞋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售出兩款跑鞋合計超過5萬雙,銷售金額超過1 100萬元,接下來數月的每月銷量也都超過1萬。另外,在京東旗艦店上,赤兔智能鞋的評價數也已超過7 000。
2015年,智能鞋在天貓、京東等官方旗艦店渠道上,李寧一家獨大。
眾籌是近幾年興起的大眾籌資方式,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展示自身的產品,爭取公眾的關注和支持,以“團購+預購”的形式,向公眾籌集項目資金。這種籌款方式不僅可以讓企業籌集到項目所需的資金,而且還能減輕營銷壓力,讓產品得以迅速走紅,最關鍵的還能為產品奠定用戶基礎,提前讓市場檢驗產品的可行性。
正因為此,不少企業選擇在眾籌平臺上發布自己的產品。在2015年淘寶眾籌的智能鞋專場中,有十款智能鞋產品參與眾籌,最后有6款產品眾籌成功。而在這之中,莆田鞋業協會會長單位雙馳企業通過智能鞋孵化平臺推出的三款智能鞋全部眾籌成功,成為此次智能鞋專場最大的亮點。
總體而言,李寧雖然憑借本身較高的知名度,在當前的智能鞋市場表現出色,但其他智能鞋品牌也占據了不小的份額。隨著智能鞋市場進一步擴大,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到這片嶄新的藍海中,每一家公司都有機會在這塊新領域中獲得成功。

在智能鞋的用戶群體的分布上,主要分布地區在廣東、福建、江蘇等省份。城市用戶來看,廣州、深圳、泉州占據了排名的前三,沿海等較為發達的地區更愿意嘗試使用智能鞋產品。
從智能鞋購買用戶的性別比例來看:男性用戶占到了近7成,女性用戶為3成。早期的智能鞋嘗鮮者更多的是男性為主,且本科學歷占到了85%以上。在智能鞋的開發中,初期可以著重于針對男性高學歷用戶人群。
從智能鞋用戶的年齡來看:18~24歲占21.4%、25~29歲占28% 、30~34歲 占18.8% 、35~39歲占10.7%、40~49歲占14.5%,50歲以上占3.1%,可以看出18~35歲年齡的用戶群體占據了產品的70%,產品人群趨向于年輕化。
在淘寶指數中,對智能鞋感興趣的消費者與數碼產品、戶外產品及運動產品的消費者有很高的重合度,這類消費者追求產品品質,經濟基礎較好,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鞋主要可以分成計步鞋和定位鞋兩類。計步鞋主要的銷售對象是運動愛好者。在2015年,計步鞋是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智能鞋。
另外一種產品種類是定位鞋,這種產品主要針對兒童。兒童智能定位鞋能夠監測定位兒童位置,可防止兒童意外走失,保障兒童安全。近兩年陸續有百度、騰訊、李寧、361°、達芙妮等巨頭投身兒童智能鞋領域,業內對兒童智能鞋前景普遍看好。
除此之外,市場還有針對老人、孕婦的產品,但也沒有脫離計步鞋與定位鞋的范疇,給老人的產品主要采用定位功能產品,給孕婦設計的鞋子則考慮運動健康的場景,主要應用有健康管理功能的計步鞋。

1、智能鞋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智能鞋的市場規模在2015年增長迅速,而2016年國內的大環境仍有利于智能鞋發展。在政策層面,國家發布的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相關文件都支持傳統鞋企朝智能制造轉型。在資本層面,投資者普遍看好智能鞋領域,有多個智能鞋產商在今年獲得融資。在媒體層面,智能穿戴產品是2015年媒體追逐的最大熱點之一。因此,預計2016年智能鞋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2、傳統鞋企將成為智能鞋主力軍
鞋服的智能化并不是有核心硬件技術就可以實現,在生產和銷售上還有許多決定成敗的關鍵點,而與傳統鞋企合作可有效控制風險。傳統鞋企可引入熟悉互聯網運作模式的團隊,把傳統鞋企在供應鏈及線下渠道方面的優勢與互聯網模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智能鞋的研發生產銷售方面將事半功倍。
3、智能鞋功能將更加豐富
除了計步、定位功能外,智能鞋還具備一定的游戲功能。根據雙馳智能鞋孵化平臺在體博會、Chinajoy等展會上推出來的智能鞋概念產品來看,智能鞋目前已經可以一定程度上扮演游戲操控設備的角色,通過與手機、平板、電腦連接,動動腳就可以玩游戲。除此之外,智能鞋還能與目前炙手可熱的VR眼鏡相連,在虛擬現實世界中走遍全世界的風景,提前感受VR旅游帶來的便利。
4、智能鞋將拓展物聯網入口
隨著計算機技術、傳感器技術的提升,萬物互聯已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智能鞋將成為物聯網的一個重要入口。正因為此,無論是像小米這樣已經在智能手環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智能硬件產商,還是像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不忘在智能鞋領域分一杯羹,在該領域布局,試圖搶占這個新的物聯網入口。
總而言之,目前智能鞋行業仍處于探索期,產業環境、消費者習慣在逐步形成中,產業鏈逐步成熟,智能鞋將朝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該階段以挖掘用戶需求,嘗試產品形態,構建軟件生態系統,改善用戶體驗為主要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