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榮發
(貴州省興仁縣國土資源局 貴州興仁 562300)
土地開發整理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探討
曾榮發
(貴州省興仁縣國土資源局 貴州興仁 562300)
社會現代化建設要求開發與利用土地資源,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對農村土地資源造成諸多破壞作用。鑒于土地開發建設意義,本文總結了土地開發中常見的生態問題,從生態保護角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
土地開發;環境問題;生態保護;對策
我國步入現代化建設以來,對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工程更加重視,尤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提出了諸多要求。政府要結合國家政策指標,既要落實好土地開發與利用制度,又要維持開發區域的生態環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土地開發是指因人類生產建設和生活不斷發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經濟手段,擴大對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圍或提高對土地的利用深度所進行的活動。包括對尚未利用的土地進行開墾和利用,以擴大土地利用范圍,也包括對已利用的土地進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約經營程度。我國重視土地開發與利用對農業經濟建設意義重大,關系到各個行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帶動區域經濟體制快速優化調整。未來,國土資源開發走向信息化建設,如圖1,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土地勘查與分配,實現了資源利用機制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土地戰略調整,世界各國在原有資源利用模式基礎上,實現了土地開發與生態建設的同步進行。環保戰略轉型是國家可持續發展之根本,以科技創新為中心構建新格局,體現了經濟行業改革的新風向。
(1)地址破壞。礦產資源集中開發,農業生產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由于人們不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導致了土地破壞和環境惡化。①地表塌陷,地下開采形成的采空區,破壞了地層的自然構造,發生崩塌、滑坡、裂縫和塌陷;②土地損毀。對地形地貌、人文景觀造成嚴重損毀。

圖1 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
(2)水土流失。土壤侵蝕是一種自然演變,直接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但人為因素也不可忽視。人類的生產活動,尤其是對土地資源的不科學利用,極易加劇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進程。人類長期對土地資源過渡墾殖和破壞,如毀林開荒、過度砍伐、盲目采礦等導致土地破壞,水土流失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甚至使原有的水土流失問題雪上加霜,加劇了土地沙化現象發生。
(3)土地沙化。全國荒漠化面積262萬km2,占國土陸地面積的27.3%。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土地沙化,風蝕導致土地沙化,草地面積減少,草場退化,草場產草量減少,草場載畜量下降,形成“沙進人退”的局面。土地沙化的其中一個嚴重后果是侵蝕綠洲,使位于下風向得地段風沙、浮塵天氣增多,綠洲的生態環境必然逐步惡化。
(4)生產減弱。城市化的發展占用大量沃土,而新開墾耕作的土地營養肥力欠佳。破壞性的農用地耕作使土地肥力逐年下降,造成土壤板結、有機物結構差、耕作層流失、蓄水保肥能力減弱,隨之的引發的病蟲害發生頻繁,使得畝產量難以提高。
從長遠角度考慮,我國必須加快資源與環保戰略的統籌性發展,才能實現整體社會改革建設的最終目標。人類社會正積極開發自然資源,以滿足不同階段內資源戰略執行要求。開發與利用生態資源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中心之一,但開發過程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土地流失問題,對一個國家長遠發展又是不利的。如何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這是國家未來戰略轉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3.1 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數據成果
隨著遙感數據獲取技術的快速發展,如圖2,遙感數據處理技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特別是在遙感信息處理的全數字化、可視化、智能化和網絡化、識別分類等方面有了不少進步和創新。廣大科技人員積極將這些科研成果及時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在本次會上有專家匯報其研究結果,具體指出了針對quickbird影像,從光譜質量和空間信息角度分別對brovey、HIS、PCA、小波變換以及合成比值變量變換五種融合方法進行了比較,認為合成比值變量變換最適合于quickbird影像多光譜數據和全色數據的融合。遙感影像自動分類是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專家把基于遺傳算法的BP神經網絡應用于基于TM影像的土地利用監督分類中,取得了較高的分類精度。

圖2 基于遙感監測的地籍數據庫
3.2 在土地利用規劃、評價和開發整理
有專家研究了MAPGIS在縣級土地利用規劃成果圖編制中的若干應用問題,認為MAPGIS的引入,對提高規劃編制工作效率,保證成果圖的質量等具有重要實際意義。有專家運用CAD軟件分析移民安置區土地利用規劃和基于CAD平臺上的高程、坡度、土壤適宜性評價的關系,認為結果比較符合實際情況。有專家分析了MapInfo和AutoCAD相結合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方法,認為效果比較明顯,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有專家認為云理論和粗糙集理論相結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決土地適宜性評價問題,并建立了一個以云理論和粗糙集理論相結合為基礎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模型。
3.3 土地管理系統建設研發新軟件
有專家認為,集成式數據庫、網絡技術、WEBGIS、電子政務與業務型GIS等信息技術在土地管理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如圖3。認為應用集成式數據庫管理土地、房屋數據,能對各種用戶實現多種服務,從而使一站式電子服務真正服務于社會大眾;網格技術在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信息共享、處理海量數據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實現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基礎;WebGIS則以蘊含海量分類信息的電子地圖為載體,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資源、數據和應用的共享,基于地圖的瀏覽、查詢、分析應用等功能,能夠構建智能化、個性化、交互式的土地信息管理和服務平臺。

圖3 基于信息化地基數據處理
從狹義的角度理解,土地開發主要是對未利用土地的開發利用,要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未利用土地開發是補充耕地的一種有效途徑。“生態發展”是一種發展概念,也是經濟戰略中的新思維,實現生態經濟模式才能贏得可持續發展利益。
(1)倡導綠色改造。經濟全球化改革局勢下,世界各國之間經濟戰略競爭力度加大,“土地”是國際競爭的焦點之一。面對傳統經濟行業遭遇“瓶頸期”的困境,我國必須提高土地戰略地位,以土地科技轉型為支撐實現可持續發展。積極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實施綠色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
(2)土地開發轉型。由于土地開發與生態建設之間的矛盾,導致地區資源戰略決策難以達到預定目標,且部分資源被浪費使用,不利于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任何產業發展必須依賴于科技創新成果,才能構建符合經濟產業的新體系。基于土地緊缺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各個國家均在尋找可行性的科技戰略模式,帶動傳統土地行業轉型與發展。我國必須貫徹科技戰略主導思想,為土地規劃與發展提供綜合指導。
(3)推廣生態經濟。伴隨著“十二五”計劃的全面推廣,我國傳統經濟格局實現了優化轉型,技術經濟體系得到了充分的推廣。但是,由于技術條件落后,我國生態經濟依舊面臨著技術壁壘,如何擺脫科技制約,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是進出口貿易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國家倡導各地區生態項目開發活動,不僅創建了環境保護機制,也帶動了地方生態經濟快速發展。通過土地環境保護機制建設,可以對貴州地區生態化建設提供指導意見,幫助地區實現最優化的生態建設體系,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土地資源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科學開發與利用土地資源有助于提高經濟發展水平,解決傳統土地資源利用模式存在的不足。既要優化土地開發與建設方案,為地區現代化建設提供土地資源保障,更好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從多個方面解決土地開發造成的生態問題,構建符合地區戰略需求的可持續發展體系。
[1]丁恩俊,周維祿,謝德體.國外土地整理實踐對我國土地整理的啟示[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2]王璦玲,趙庚星,史娟.我國土地整理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3]郭 強.天然林區在建設綠色山西中的地位和作用[J].綠色中國,2004(12).
[4]余振國,吳次芳.我國土地整理權屬調整的機制建設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3(02).
[5]李亮,張雪梅,董坤,趙永杰,張增水.石家莊市城市化進程與生態環境耦合效應·機理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05).
F301.24
A
1004-7344(2016)13-0186-02
2016-4-20
曾榮發(1974-),男,漢族,貴州興仁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土地規劃,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