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潔 孫姚同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育發展中心 山東青島 266580)
“互聯網+”視域下繼續教育創新發展模式管窺與思考
——基于“淘寶同學”運營模式的分析
李玉潔 孫姚同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育發展中心 山東青島 266580)
在線教育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同時也是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新業務增長點。本文以“互聯網+”新業態推動繼續教育創新發展為著力點,分析了“互聯網+”及其對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啟示,并結合對“淘寶同學”運營模式的分析,探討了“互聯網+”視域下繼續教育創新發展思路,以期對高校繼續教育綜合改革提供參考。
“互聯網+”;“淘寶同學”;運營模式;創新發展
在2015年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在答記者問時表示:“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一時之間,“互聯網+”成了最熱的詞匯之一。
國家自1998開始實施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即是對“ICT+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的系統化探索與實踐,而ICT的核心即為互聯網。試點以來,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雖然在質量和服務等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但在教學模式、平臺建設、教學管理與學習支持、課程開發、資源建設與共享、質量管理等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在線教育經驗。在以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為核心內容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互聯網+教育”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因此,藉“互聯網+”的風口,抓住新的機遇,創新業務模式和服務機制,在互聯網教育生態環境中搶占發展先機,是各試點高校繼續教育機構必須積極應對并順勢而為的迫切命題。
據艾媒咨詢統計,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超過1600億元,未來幾年內還將迎來一輪市場大爆發。對于此番饕餮盛宴,互聯網公司自然不會缺席。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基于自身產業生態系統積極布局在線教育。“淘寶同學”即是阿里巴巴搶占“互聯網+教育”先機,進行“在線教育”圈地而建立的教育服務系統。據統計,僅2013年,教育類目支付寶交易額達到了10.53億人民幣,其中,用戶購買的品類中在線課程占43.1%、教材資料占33.3%、線下課程占23.5%。“互聯網+”新業態下,分析“淘寶同學”的運營模式及經驗,對高校繼續教育機構進行定位和發展在線教育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2.1 運營模式
“淘寶同學”構建了電商平臺+社交社區+直播互動課程的運行體系,如圖1。淘寶在線教育平臺將自己定位為教學需求匹配平臺,不只是簡單的將線下教育課程模式復制粘貼至線上,而是融合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諸多元素,意味著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將碎片化的教育需求整合起來,將同類需求的用戶組建成小班,實現按需施教。“淘寶同學”以打造“‘搜索+導購+交易’的教育大市場”為目的,不生產內容,專注于做好平臺服務。通過自有生態系統、互聯網金融體系等整合在線教育資源,把優質平臺商、機構、課程等資源聚攏起來,形成了基于互聯網平臺及設施服務的教育培訓新分工網絡,推動了傳統教育培訓體系融的結構性變革。

圖1 “淘寶同學”內容體系
2.2 優勢及贏利模式
“淘寶同學”構建一個生態系統,搭建了以視頻平臺授課模式為主,以“客戶端、移動端的流量+視頻直播授課的技術支撐+支付體系”的行業生態圈。其優勢和贏利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①憑借著淘寶平臺的影響力上線。淘寶平臺的巨大交易量帶來了自然的生源渠道;②提供了用戶自行開課、直播課堂等服務。經過認證審核后的開課及直播服務直連教、學兩端,為用戶提供施教與受教服務的同時,也給自身增加了可觀的用戶群,聯動了其他業務的增值;③基于全方位的大數據分析追蹤學習熱點,有針對性推送熱門直播及熱門課程版塊,主動引導和培育消費市場,建立良性循環發展體系;④全面聚合在線教育涉及的多類型課程,包括公務員、營銷管理、電腦IT、生活百科和文體藝術等等,形成了面向寬領域、滿足泛在學習需求的學習資源體系。
綜上所述,“淘寶同學”的運營幾乎融合了所有“互聯網+”元素,包括用戶思維、互聯網平臺、大數據分析、新分工網絡、寬領域自適應服務等。緊緊抓住“淘寶”已有的用戶群體,以快速、科學、準確的大數據分析為支撐,進行縱深布局和寬領域滲透,從生活、學習、社會化交往、互聯網金融等各個方面牢牢地把用戶吸引在淘寶平臺上,進而產生巨大的聯動效應和增值效益,為“淘寶”帝國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當前,高校繼續教育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融入在線教育是繼續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互聯網+”新業態下,高等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機構應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和新分工網絡進行全面的SWOT分析,對自身優勢和關鍵資源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重構組織體系和業務系統,建立商業化盈利模式,才能夠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運營體系,踏入在線教育“藍海”領域,在激烈的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
3.1 改革教學結構,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
移動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給學習者帶來了全新的用戶體驗,同時也促使了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變革。“互聯網+”超越了傳統教育模式的信息化改革,對教學過程、知識表達與傳遞方式、交互方式、設施服務、資源配置、學習支持等各方面產生了全方位影響,形成了以互聯網平臺及相關設施為基礎的多元化在線教育模式。
3.2 優化用戶體驗,增加用戶粘性
應用大數據,深耕大數據,為互聯網教育的個性化和定制化創造了條件。在社會化“互聯網+”戰略下,以獲取學歷、培訓證書及相關資質為目的的高等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服務體系必然會發生轉變,基于特定用戶群的大數據分析,在培養能力、提供資訊的同時,提供增值服務、拓展服務,甚至建立新業務模型,才能滿足新常態環境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需求。具體到繼續教育領域,原有的培訓網絡及平臺積累了數萬培訓學員用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持措施和滲透方式,往往隨著學生畢業或者結業就跟培訓機構失去了聯系。立足用戶思維進行真實準確的大數據分析,針對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并整合互聯網生態圈里面的其他產品、設施等,提供增值服務,才有可能將用戶粘性長期維持在較高的層次。
3.3 拓展生態環境,培育核心競爭力
“互聯網+”超越了傳統教育模式的信息化改革,對教學過程、知識表達與傳遞方式、交互方式、設施服務、資源配置、學習支持等各方面產生了全方位影響,形成了以互聯網平臺及相關設施為基礎的多元化在線教育模式。遠程教育試點高校開展遠程與繼續教育的基本模式是依托本校學科資源優勢,基于獨立教學平臺,實施混合式教學及支持服務,師資、設施、資源等各要素基本依靠自給自建,造成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壟斷思維下的低質量服務。多媒體、自媒體、移動互聯等技術的發展,極大促進了信息的流通共享,豐富了學習渠道。在移動互聯生態環境下,設施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是在線教育運營體系的決定要素,如果沒有關鍵資源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將會很快在競爭中敗北。因此,關鍵資源能力是機構能否可持續發展運行的根本保障。高校繼續教育機構轉型發展在線教育,準確定位自身關鍵資源能力是基本前提。圍繞適應互聯網模式的優勢資源培育核心競爭力,并充分借力成熟渠道、技術和服務,形成獨具特色發展模式,從提供單一教育服務,延展到形成以品牌產品為驅動力的創新發展體系,才會真正融入在線教育的發展大潮。
3.4 眾籌協同發展,搶占新分工網絡節點
“互聯網+”模式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提升,加速了信息(數據)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中的滲透。以企業為中心的產消格局,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以客戶為導向、以需求為核心的經營策略形成了新型的分工協同形式,并且促進了產品生產、交易成本的顯著降低。在這種背景下,各類企業圍繞互聯網的垂直與水平維度進行融合,低效、冗余的價值鏈環節逐漸消亡。如2014年,傳課網及時依傍了百度,百度以估值3000萬美元全資收購了傳課網。傳課網依托百度投資C2C在線教育平臺,將海量課程和百度的云服務以及大數據平臺進行結合,而百度則為傳課網帶來流量優勢,以及線下教育機構資源。高校繼續教育的運營發展應基于戰略高度和眾籌思維,或校校、校企聯合,專注于教育資源提供;或經營優化已有教育培訓網絡,橫向拓展發展空間、或引入“風投”加強產業鏈縱深,從而在大規模社會化協同分工體系中占據有利節點,逐步做大做強,形成品牌。
[1]胡祥寶.騰訊科技企鵝智酷.誰掌握在線教育的金鑰匙:傳統資源PK互聯網思維[EB/OL].2014,05.
G434
A
1004-7344(2016)10-0289-02
20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