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LG G5之后,
MOTO Z系列也引入了“模塊化”的概念,
讓智能手機獲得了變形擴展能力。
那么,
距離智能手機能開始DIY還有多遠?
2013年10月,摩托羅拉首次提出了Project Ara模塊化手機概念(如今該項目已被納入谷歌門下)(圖1),有消息稱這種新形態(tài)的模塊化手機有望于今年秋季面向開發(fā)者推出測試機。不過,大家不要對所謂的“模塊化”抱有太大期望。為什么?咱們一起往下看。
模塊化的從前與現(xiàn)在
早在LG G5個MOTO Z之前,諾基亞就已經(jīng)進行了“模塊化”嘗鮮。
還記得Lumia 1020嗎?這款配備了卡爾蔡司認證的4100萬像素PureView攝像頭的手機,哪怕放到現(xiàn)在都是拍照手機陣營中的翹楚。為了彰顯其“拍照手機”的定位,諾基亞為Lumia 1020準備了名為PD-95G的相機手柄(圖2)。
這款手柄不僅提供了兩段式快門按鈕,還內(nèi)置1020mAh電池,在與Lumia 1020結(jié)合后可以帶來猶如DC的把持手感、快門手感和更持久的續(xù)航能力,哪怕其售價高達699元,依舊受到了很多攝影愛好者的追捧。
沒錯,Lumia 1020的相機手柄其實就是模塊化的雛形,LG為G5準備的“Cam Plus”也只能算是前者的“模仿者”(圖3)。簡單來說,Cam Plus同樣內(nèi)置鋰電池(1200mAh),除了兩段式快門按鈕以外還提供了變焦轉(zhuǎn)盤和錄像快捷鍵,我們可以將其視為Lumia 1020相機手柄的“進階版”。

當然,作為后來者,Cam Plus比Lumia 1020的相機手柄更具技術(shù)含量,而這種所謂的“黑科技”就主要體現(xiàn)在手機與相機手柄的組合方式上。其中,Lumia 1020的相機手柄屬于類似保護套的外設(shè),它通過標準的Micro USB接口與手機相連(圖4),以手機“附庸”的形式存在;而Cam Plus則屬于LG G5“身體的一部分”,它以可更換功能模塊配件的形態(tài)示人(圖5),通過隱藏在手機內(nèi)的接口相連,與手機結(jié)合后可以組成一個毫不突兀的整體。
誰是最佳的識別接口
沒錯,用于連接和識別相機手柄的接口,就是Lumia 1020和LG G5這兩個時代手機的最大差異。LG G5將識別接口藏在了體內(nèi),因此可以和功能模塊配件完美結(jié)合,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結(jié)合方式都有股“高大上”的科技感。但是,也正是因為LG G5的模塊化結(jié)構(gòu)太過復雜,所以迄今為止只有Cam Plus和HiFi Plus(B&O揚聲器)模塊(圖6),雖然LG也表示正在鼓勵開發(fā)者開發(fā)更多功能的G5模塊,但其前景卻并不樂觀。
![]()
那么,有沒有比LG G5更好的識別接口呢?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索尼Xperia Z系列手機。在Xperia Z3及早期型號的機身一側(cè)都配備了磁吸接口,上面的2個金屬觸點就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對Xperia Z系列手機而言,索尼為其準備磁吸接口的目的很單純:為了保證Xperia Z手機防水的氣密性問題(避免讓用戶頻繁打開Micro USB接口的防水塞),所以可以讓用戶借用磁吸接口用來充電,而那2個金屬觸點就是用于識別充電器和傳輸充電電流的存在(圖7)。由于索尼從Xperia Z3+開始采用了裸露的防水Micro USB接口設(shè)計,所以后期的新品取消了這種磁吸式接口。

總之,索尼Xperia Z系列手機的磁吸式接口,或者說那2個裸露在外的金屬觸點,就是解決手機模塊化時各個配件的連接識別的最佳方案。可惜,Xperia Z磁吸接口的觸點太少,無法識別充電之外的其他信號。而MOTO Z,則將這種識別接口發(fā)揚光大,并搶走了LG G5的“模塊化”風頭。
構(gòu)架模塊化生態(tài)系統(tǒng)
MOTO Z有一個中文名字“魔磁手機”,其中“磁”字就已透露了主機與模塊化配件之間的連接方式。
無論是MOTO Z還是MOTO Z Force,它們都在手機的背面提供了16個裸露的金屬觸點(圖8)。我們可以將這些觸點理解為USB接口里的引腳,觸點越多所能識別的電信號越多,就越能實現(xiàn)更為復雜的功能。而MOTO Z系列手機就是通過這16個金屬觸點,以磁吸的方式去接駁特定功能的模塊(圖9),而聯(lián)想則將這種模塊化設(shè)計稱之為“MOTO Mods計劃”。和LG G5相比,MOTO Z的模塊設(shè)計支持“熱插拔”,無需像G5需要關(guān)機,更換模塊后才能重新開機使用。
簡單來說,聯(lián)想希望將MOTO Mods來無限擴展手機的硬件能力,構(gòu)架一個類似于App Store那樣的硬件開放平臺,或者說是一套生態(tài)系統(tǒng)。在Techworld大會上,聯(lián)想宣布將設(shè)立100萬美元的獎勵基金,鼓勵MOTO Mods模塊開發(fā)者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目前Mods相關(guān)的代碼已經(jīng)在GitHub上開源,Mods Developer Kit(MDK)也即將開放(圖10)。

MOTO Mods已經(jīng)獲得了一些配件廠商的支持,比如Incipio、Kate Spade和TUMI等品牌就推出了支持Mods的磁吸電池背蓋(其中還有支持無線充電的型號),以提升MOTO Z系列手機的續(xù)航時間。此外,音響品JBL也給Mods開發(fā)了揚聲器模塊,商務(wù)用戶還能選擇Insta-Share的幻燈機模塊,讓Mods變身“移動投影機”來演示PPT或欣賞影片。總之,從電子墨水屏、游戲手柄、樹莓派擴展板、專業(yè)相機、打印機甚至到血壓儀,可開發(fā)的Mods模塊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圖11)。
不過,以聯(lián)想的能力能否成功構(gòu)架起圍繞著MOTO Mods的生態(tài)圈還是未知數(shù),畢竟MOTO Z系列手機的高價注定它們僅是小眾產(chǎn)品,沒有足夠的用戶基數(shù),這種新形態(tài)的生態(tài)圈能否吸引足夠多的開發(fā)者(企業(yè))將成為擺在聯(lián)想面前的最大難題。

看谷歌如何“收尾”
實際上,如果大家關(guān)注過谷歌的Google ARA項目(原摩托羅拉Project Ara),就會發(fā)現(xiàn)MOTO Mods與Google ARA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它們用于識別連接不同模塊的接口都是磁吸式的金屬觸點(圖12),只是MOTO Z的整個機身只有一個模塊接口,而Google ARA則配備了更多模塊接口,可以同時更換多組模塊獲得更強或更多的功能(圖13)。
如果說聯(lián)想的號召力有限,當谷歌也加入到推廣模塊化手機的標準中來,相信這種概念的手機“錢景”將更為明朗。可惜,現(xiàn)在的Google ARA和MOTO Z一樣,它的模組化程度并不高,類似CPU、內(nèi)存、存儲芯片、天線、傳感器等核心部件都集成在Google ARA的基本結(jié)構(gòu)(主機)中,可供用戶熱插拔更換的模塊只是用來實現(xiàn)更多功能的附加零件(圖14)。當手機性能不夠用或核心配件損壞時,依舊需要更換整部手機,距離真正意義的DIY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即便如此,我們也希望手機的模塊化時代可以早日來臨,畢竟如今“千人一面”的手機市場同質(zhì)化現(xiàn)象實在是太嚴重了,而每個玩家心中也都隱藏著一個DIY的夢想。當手機被賦予模塊化“改造”能力之后,真正的“隨(意)(個)性”時代才算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