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口號。確實,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結晶,也是各種資源和先進文化、理念及技術的集聚和交流之地,這些便利條件使得城市擁有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強大資本。
不過,中國大陸近年來包括交通擁堵、空氣和噪音污染以及居住過于密集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等各種城市病的集中爆發,給這個美好的愿景蒙上了一層陰影。而每年夏天,全國各地不少大中城市各種內澇災害的頻頻發生及其引發的生命財產損失,更是讓城市生活變得“危險”起來。
每逢大雨或暴雨,人們不得不習慣于在城市里“看海”的事實,讓人們倍感無奈與沮喪,而相關部門動輒“百年一遇”的說辭越來越難以服眾。坦率地說,城市地下管網老化,難以跟上城市快速發展的形勢,是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根源。這其中有投入不足的問題,因為地下管網的地下性,決定了它不如地上的地標性建筑那么顯眼,可以成為政績工程,也有投入不透明的問題,比如長江中游某大城市號稱投入數百億建設地下管網而效果不彰,便引發民間廣泛質疑。
不過平心而論,怎么才算投入到位,以及地下管網規模及處理能力怎么才算符合標準,這本身就是一個可爭議的問題,因為相對于城市范圍的短期大規??焖贁U張,無論怎么強調規劃的提前量,相關市政設施建設肯定難以做到同步與時俱進,可能始終會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
因此僅僅靠加大地下管網建設力度和規模是不夠的,這很可能會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人們需要從根本上分析內澇形成的多重原因,將其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來加以應對。
人們首先要思考為何近年來城市極端天氣頻發,以及為何從暴雨到內澇只有一步之遙。排水能力不足只是諸多問題之一,更多還是因為城市廁身其中的局部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以至于無法發揮應有的調節和緩沖功能。
一個有著充足的植被覆蓋率和濕地、天然河道湖泊等水體面積的城市,必然能通過植被的涵納所發揮的滯留作用以及各種水體形成的分流泄洪能力,減緩暴雨的沖擊力,降低內澇形成的可能性。據媒體報道,在有著“千湖之城”的武漢,那些內澇多發的地區多是以前湖泊所在地,只不過后來填平而難以發揮分流作用。
嚴酷的現實表明,人們對城市自然環境的改造應有一定的限度,其底線在于不應將一個城市的自然脈絡破壞殆盡,使得城市難以發揮自我平衡和修復功能。比如說,人們喜歡將過去的天然河道改造成地下水道,表面上看既增加了城市建筑和居住面積,又沒有破壞城市的排水系統。然而天然河道及濱河地區所擁有的濕地和植被所發揮的功能是地下水道所不可代替的,除了涵納阻滯雨水及泄洪的功能外,其對城市小生態環境乃至局部地區氣候的影響和地下水道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日本科學家近年來經研究測試發現,東京地區此前將市內運河填埋或改為地下水道的做法,加劇了都市區的熱島效應,因為天然河道憑借其通道效應,在城市內外空氣流通和冷熱循環方面發揮著此前不為人們所關注的重要作用。
大量的事實表明,近年來都市地區極端天氣狀況的多發,與天然植被和水體被破壞,鋼筋水泥建筑過于密集有很大關系,而一些城市熱衷于推出的超大廣場和超寬馬路,則令情形更加惡化。相比之下,韓國首都首爾前些年拆除高速公路恢復河道的做法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人們借鑒。
近年來人們往往熱衷于“發掘”一些城市傳統的排水管網系統如何有效,來反襯當下管網系統的低效無能。由于面對的城市負荷不同,這樣的比較對當下的城市管理者而言顯然很不公平。但如果換個角度看,這至少表明古代的城市管理者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畢竟能夠相對有效地處理相關問題,至少在探索和確定城市的承載力邊界方面比我們做得要好很多。
擁有著比古人優越得多的科技手段和物質能力的我們,理應更好地應對氣候對城市生活提出的挑戰。這其中改變城市建設、居住和治理的理念,重塑城市和人與自然三者的和諧關系尤為重要。
確定合理的城市承載力邊界,與自然友好相處,更多通過借助而非改造自然來提升城市的運行效率應成為決策者的重要參考。市民也應本著環境友好型理念來改變生活方式,讓渡出更多的空間來恢復自然生態。如此上下力同心,敬畏自然,愛護城市,方能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