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
紅酥,讀起來就有點性感。很多古詩詞講過“紅酥”,對此古代的男性詩人們樂此不疲。唐代元稹有詩道:“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朶紅蘇旋欲融?!泵鞒煳假澾^“宮髻一鬟堆燕雛,胭脂兩朵暈紅酥?!弊顬槿耸熘?,莫過于陸游的《釵頭鳳》詞:”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标憚沼^的千古名句。

而紅酥手為何?查查古籍便知。酥也作蘇,即酥油,“是從牛、羊、馬、駱駝乳汁中提煉出的精華”。酥本為瑩白色,通常叫白酥,用白酥制成的“酥山”是在唐宋時頗流行的一道奶油甜食。而染上紅色之后稱為紅酥,亦可制成酥山。點酥是制酥山的一種閨中技藝,技巧性頗強。巧手的女子把酥加工松軟,近乎融化,然后握在手中,讓酥不斷從手心里漏下,酥在滴落過程中,纖纖素手不斷揉捏,漸成逼真的造型。因此,點酥也稱為“滴酥”或“瀝酥”。這樣的制品是可食用的。
至后世,點酥技藝逐步演化,更為老到、精妙,酥山由食品漸漸演變成手工藝品,大量用于美化日常生活。只不過官宦之家制的更復雜更繁多,普通人家常擺擺也聊增一點生趣。到了宋代,因宋人喜梅,就把冬至這一天的應景節物,也變成了酥點而成的梅花。酥制的紅梅花冷艷嬌嫩,又玲瓏精致,其意境自然特別,乃至后來宋代文人常以“紅酥”代指紅梅,把梅開擬作大自然的“點酥”,既生動又有趣。想來,寒天里枯枝上紅梅怒放,一枯一榮對比之下,那梅花不更顯出一股不平凡的生命力么?因此,今人常以為宋人喜愛白雪紅梅冷清世界的“脫俗氣質”,但另一層意味其實也不能忽視,天寒地凍里綻吐點點濃艷,提前報春,在枯與冷的世界中,迸放出熱烈與嫵媚,是另一種趣味了。
回來再說紅酥手,其實倒與點酥種種技藝不大相干,強調的是“酥”的顏色。陸游《老學庵續筆記》曾記錄,“唐有一種色,謂之退紅。……蓋退紅若今之粉紅”,也曾有詩描寫到“憶得雙文衫子薄,鈿頭云映褪紅酥”,大約就是這種粉紅色吧。古稀的陸游還不能忘卻當年唐婉那雙白中透粉的玉手,這該是怎樣的追憶和留戀呢?夢回中,那雙手略帶溫暖,那不僅僅是“性感”,更是詩人不能自拔的沉醉?!坝葢洰斈昙t酥手,卻把殘夢當舊時。”仔細讀懂了“紅酥”的意味,這首詞便愈發的令人傷感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味起源于清乾隆年間的紅酥,叫安縣紅酥,倒是一道有點實在、頗為鄉土的美食。安縣紅酥,取了 “酥”的本意,“酉”指“酒”,“禾”指“五谷”?!坝稀迸c“禾”合起來,意即面粉加酒、糖等制成的松脆點心。這道點心因其肉餡呈紅色,外邊呈黃色,黃中透紅故稱“紅酥”。清末民初,大戶人家逢年過節,逢酒遇席都要擺上這道特色。此紅酥非彼紅酥。意趣大不相同。卻能看出古時人們的生活細節與時尚風情,頗可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