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明
“巧刀妙勺賽廚藝,中華美食占鰲頭”,這是中、日、韓、泰、印、越、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近百位廚藝高手比賽后的結論。2015年夏,美國紐約時代廣場隆重舉辦“亞洲美食節”,亞洲各國著名餐廳主廚強將紛紛登臺獻藝,現場表演各自絕活,展示了亞洲美食的無窮魅力與獨特的人文情懷。主持人當場公布比賽結果:冠、亞、季軍以及第四名均由中國餐館奪得,而第五名及其后獲獎者分別為泰、韓、日、印度等國餐館。
我對美食向來情有獨鐘,又與美食有不解良緣。我和兄妹們自組旅美團,抵達紐約的次日,正值“亞洲美食節”開幕,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大飽眼福,使這次赴美“探親游”無意中增添了項目——味蕾之旅。
時代廣場坐落于美國曼哈頓中心地帶,最能反映美國典型的現代生活,每天有幾十萬各國人進進出出,故而號稱“世界十字路口”。
我們一行剛進入百老匯的附近,已瞧見成排的潔白帳篷,中央用竹門,帳頂嵌有一個橙黃色風車,正隨風悠悠旋轉著。最吸引眼球的是典雅高貴、古色古香的中國展示廳,使人感覺似乎已穿越到盛唐時代,顯現了唐朝古都的神韻與風采。盡管泰、日、韓、印度等國“美食展示窗口”設計花俏,五光十色,十分引人食欲,然而中華美食無論是色、香、味,還是形、式、器都更勝一籌。中國隊的廚藝參賽者個個身懷絕技,精通“十八般武藝”。不管“展臺”如何繽紛多姿,最實在的還是味道。
比賽當天,最引人注目和感興趣的是中、泰廚藝賽手的個人擂臺賽。首輪是泰國名廚皮·提彭(譯音)當場制作泰國皇家名點“花包”。他動作簡捷、快速、清新,只見他用炸花生米、嫩雞脯肉及腌蘿卜塊,飛快而輕捷地或磨碎,或剁切,將三種食材配制成餡,又輕快地揉成紫色面皮,手指巧妙地轉動幾下,一朵漂亮的蝴蝶花瞬時“綻放”。當他雙手舉托展示給臺下觀者時,頓時掌聲一片。
緊接著,一位中國帥哥、某餐廳鮑姓大廚躍上擂臺,他“打”出的是“中華肉餅王”。瞧他手持锃亮的批刀,取出一大塊北京某老字號的秘制醬牛肉,手起刀落,牛肉嗖嗖地被切削成紙樣薄片。隨即他將若干醬牛肉片放入墨西哥脆皮餅內,包裹即成。品評師評論:外脆爽、里鮮嫩,入口醇香,回味悠長。雖說外形不如泰國皇家名點“花包”,但肉味溢四方,香飄臺內外。買者擁擠,人頭攢動,不少食客邊吃邊稱“贊”,或豎起大拇指叫“OK”。鮑大廚的“中華肉餅王”頓時風靡亞洲美食節。現場有記者采訪鮑大廚,問:“為啥這么多人愛吃你做的餅?”大廚笑答:“因為我采用西方風格,加上中國元素老北京特色的經典熟菜‘秘制醬牛肉,原則是中西合璧,實質是洋為中用,西式的墨西哥脆餅僅是外表,內在精華卻是縈繞喉間久久不散、色味俱佳的中國菜肴醬汁牛肉的真味。”的確如此,借鑒食材不拘國界,混搭創意又適應當下都市的快生活節奏,新的理念是他成功的關鍵。
此語一出,我腦海中立即回放起剛抵美國洛杉磯,在波士頓品味龍蝦的情景。
抵美當晚受朋友之邀,赴唐人街一家酒樓,品嘗波士頓龍蝦、太平洋深海大花鱈魚以及當地時鮮蔬果等。我原以為美國廚師制龍(明)蝦調料不外乎黃油、紅(白)葡萄酒,黑(白)胡椒粉、精鹽和白糖,將龍(明)蝦先腌片刻,然后整只串在烤針上明火燒烤至殼脆肉熟后去殼,再在蝦身上撒香料粉,淋些橙汁等。待服務生將一盤龍蝦送到我面前,一看大驚,這哪是西式餐肴,分明是中式“紅燒大明蝦”啊!盤內去除蝦頭的大蝦被分切成數段,龍蝦頭已經去熬煮泡飯了。只見蝦段略帶鹵汁,且溢出一陣黃酒香。記得中式“紅燒大明蝦”即是將明蝦先洗凈,剪去須、腳,切成段,剪之前還需在脊背中心順長剖蝦殼,挑除黑色蝦腸,還需在蝦腦中心劃開一個梭形洞,挑出腦中泥沙;烹煮時炒鍋加油爆香姜片、蔥結,再推入明蝦段,用勺輕壓,略煎,烹入黃酒,加少許生抽、鹽、糖,大火燒沸;待明蝦上色,翻身再煎至上色,然后加入白湯,大火燒沸后,文火燜燒3分鐘左右,見蝦殼紅亮、胖發、稍硬,改用大火燒沸收干;用濕淀粉勾芡,顛翻至鹵汁緊包蝦段,淋少許熟豬油,推勻起鍋裝盤。
我叉起一段蝦肉品味,覺得肉質極嫩,且有彈性,口感活色生香,那艷紅鹵汁還透出一股鮮活龍蝦的清新感,其風味與美國的截然不同,而這種中式的波士頓龍蝦更能顯現食材的原汁原味,可以講這才是美國本土中華美食的真諦。
實踐證明,美國本土的中華美食(文化)之所以能在“群英會”獨占鰲頭,是有其歷史淵源的。中華飲食文化早在160多年前就在美國本土埋下種子,深深植根于美國多元化飲食文化沃野之中,萌芽、成長、發展。如果我們穿越塵封回憶,1872年9月(即143年前),中國清政府在慈禧太后圣旨批準下,正式派出首批公費“幼童出洋”赴美留學深造,其中包括當年只有12歲的詹天佑等,他們在美國本土吃著中國味道的飯菜,讀著洋文長大。由于赴美華人內心抱著旅居心態,待短暫讀書工作后便回祖國,故對中華餐飲原生態堅守鄉愁眷戀。“每逢佳節倍思親”,他們對春節年夜飯、湯圓、清明冷食、端午粽子、中秋月餅、重陽糕點等,像母親與子女臍帶相連,血脈相通,這就是美國本土中華美食(文化)草創階段的特點。隨著歲月的流逝,不少華人定居下來,生兒育女,成了華裔,在飲食方面,與西方文化、習慣、風俗產生微妙的交流、互補、碰撞、融匯、不斷變革,從而促使中華美食融入多樣化西方元素,在形式上是現代西方風格,內容上依然“中國味道家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