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九如
“世界讀書日”剛過,“書香中國”閱讀季開啟,經典分享、詩歌誦讀、名家談國學和少兒講故事等各類讀書活動此起彼伏,全民閱讀再掀高潮。這對于構建書香社會、繁榮出版事業具有深遠意義。然而,在這樣一種濃厚的閱讀氛圍中,我們應更加重視和促進科技閱讀。
2016年,“兩會”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普及科學知識,推動全民閱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超過10%”。所謂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是要求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維,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公民科學素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了解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方法、理解科技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中國科協2015年9月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還只有6.20%,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未來5年,這個比例要超過10%,仍屬不易。
科學素質決定公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進一步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不斷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對于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注入發展新動能,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小康社會的建成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需要科技界、教育界采取更多行動,付出更多努力,也需要文化出版界積極參與。相關部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閱讀活動,普及科技新知,是提升公民科技素質的有效途徑。正在各地開展的全民閱讀活動,要避免一些泛泛的應景形式,更具針對性地進行分層分類,更多地組織讀科普、玩科技和講科學家成長故事等閱讀活動。
出版社深入挖掘各行各業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推出更多科技精品圖書,不僅是記錄科技創新歷程,介紹最新科技應用,宣傳我國科技實力的需要;也是公民分享科技成果,應用科技知識,提升科技素質的需要。國家每年6000多億元的科研經費投入,推出了眾多影響世界的科技創新成果,卻沒能出版更多影響世界的科技專著,這是出版界的遺憾。努力推動科技經典出版,改變被動局面,滿足社會大眾需求,是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外,出版社要更多地推出公民喜聞樂見的科普作品,這是促進公民素質提升的關鍵;一部集科學性、大眾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科普圖書,可以激發公眾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近期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明確要求,要“盡快推廣發布一批優秀科普作品,大力傳播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大力推動科普圖書出版,既是國家要求,也是市場需求。當前,市場普遍缺乏經典的科普圖書,尤其是兒童科普類、大眾科普類和生活科普類圖書等。各出版機構若能較好地將科普需求轉化為較為強勁的市場需求,自身也必將贏得較好發展。
總之,要培養公民的科技素質,推動科技閱讀是一劑靈丹妙藥。社會大眾如能長期有意識地選讀科技創新、科普知識和科學家的故事等方面的書籍,持之以恒,含英咀華,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握最新的科技方法,提升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由此,出版界應把握機遇,積極行動,堅持不懈推出更多科技精品圖書,不遺余力組織開展各類科技閱讀活動,用實際行動為提升公民科技素質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