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連日來,東北特鋼債券違約事件已發酵為一個公共事件,一些投資者試圖通過“鬧”的方式來實現剛性兌付,其實是缺乏市場眼光。
首先,東北特鋼債券違約是因連續投資,導致債務負擔一直較重,償債指標較差。中債資信分析報告顯示,從2008年起,東北特鋼大連基地搬遷改造,導致公司債務負擔大幅上升,資產負債率從2007年的65.85%持續加重至2010年的87.35%。其后,東北特鋼又新增大型材廠的投資,積累債務較重。債券違約之外,近年來,因為拖欠貸款,東北特鋼先后九次被最高人民法院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在雙重打壓之下,東北特鋼背負沉重的違約負面包袱。這讓投資人心生后顧之憂,實屬情有可原。但是,也應看到東北特鋼旗下上市公司撫順特鋼的業績風采,在鋼鐵行業整體形勢不佳的情勢下,撫順特鋼卻保持了良好業績。根據上市公司年報,2015年撫順特鋼利潤總額達到2.13億,較2014年增長30%。這證明東北特鋼的市場前景還是可觀的。
其次,剛性兌付只治“標”不治“本”,且有一定的負作用。在債券違約時,剛性兌付雖然能夠暫時保護投資人的利益,也能夠緩解一時的社會矛盾和維穩壓力,但是,對一個市場前景十分可觀的負債企業采取極端的逼債手段,釜底抽薪,其實是被眼前的剛性兌付利益蒙蔽了長遠的理性投資眼光,急功近利,喪失了對真正市場風險的判斷能力。在目前投資渠道比較狹窄的資本市場中,像東北特鋼這樣能為火箭和潛艇提供優質鋼材的有潛質的企業需要投資者把目光放遠一點,不能一違約就感覺天要塌下來了。只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都能寬容一點,給債券違約企業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其贏利前景還是很樂觀的。這需要投資者三思而為。
再次,剛性兌付并沒有徹底根除矛盾和壓力,而是將這種矛盾和壓力轉移、蓄積到別處。剛性兌付掩蓋了市場有效的風險區分,使合理的風險溢價被株連,抬高了無風險收益率的水平,制造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后果,使評級低但收益率高的債券大行其道,使評級高但收益率低的債券舉步維艱,進而積累更大的市場風險。投資者若錯過對東北特鋼的長遠收益,按照當下這種勢利短視的眼光,剛性兌付收回的投資總有一天還會在其他地方賠進去。
也許有人會說,“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既然是搞投資,就要有長遠眼光,要鐘愛自己投資的產品。既然是投資,就要耐得住寂寞。就像買股票一樣,有時候被套牢了,但只要沉住氣,待到市場放晴再出手,就能守得云開日出,賺個盆滿缽盈。
事實上,近兩年,雖然中國債券市場違約風險頻繁發生,但債券持有人的實際損失率仍然相對較低。據統計,自2014年超日債開始,我國公募債領域發生的違約事件,多數通過展期、債務重組、承銷商兜底等方式完成兌付,債券持有人的實際損失率并不高。
即便是實際收益損失一點,但因為債券的利率比較高,扣除損失部分,實際上還是比將錢投放到其他金融機構要多賺一點。
目前國際上對違約債券采取的處置無非是這樣幾種:一是適度延期,爭取最小的處置成本而獲得最大的回收率將是首選;二有風險緩釋措施的,通過處置抵押物或者由第三方代償也是較好的選擇;三是債務重組,通過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可以降低損失,但可能耗費較高的時間成本;四是破產清算,這樣做簡單易行,在國外債券違約處置中使用的比例也較高,但破產清算對投資來說,損失比較大。
處置違約債券,恐慌心理比起違約本身來說更可怕。作為虛擬經濟,資本市場的隱匿性決定其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恐慌源,一不小心就會踩響恐慌的地雷,爆炸聲和火藥味迅速蔓延,市場傾刻間留下一地雞毛。
恐慌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恐慌心理會讓情緒極端化,人為地制造緊張空氣,放大市場負面效應,堵塞了本可救助的市場通道,從而墮落為市場的無形殺手。
其實,有多少恐慌實際上是自己嚇自己,就像在黑夜中走過一片墳場一樣,心中有鬼。在恐慌心理作用下,人們的思維違反常識和常規,思路被“綁架”,大腦一片空白,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跟風走,隨大流。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時候,跟隨別人的行為成為一種自我強制性行為。
對于債券市場而言,違約事件不僅有利于推動信用債投資回歸風險定價本源,實現風險收益的匹配,而且在中長期內有利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
因此,退一步海闊天空,倘若投資者放寬眼量,對東北特鋼這樣仍有市場潛力的企業“放一馬”,不去火上澆油逼債,讓其喘一口氣,緩一下神,也許要不了多長時間,隨著東北特鋼盈利能力的增強,投資人的利益一定會得到更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