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心
7月24日,在中國成都舉辦的G20外長峰會上,剛剛上任的英國財政大臣Philip Hammond稱,英國正著手與中國討論達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事宜,規模或達數十億英鎊。
英國剛剛完成退歐公投,就向中國伸出橄欖枝,要傍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人們意料之中的事。
首先,英國退歐,雖說對本國負面影響較大。但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強國,雖然英國的綜合國力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有所衰落,“日不落帝國”的風光不再。但英國始終處于世界政治和經濟秩序舞臺的中央,有一定的話語權,英國在全球輿論、教育水平、科技和金融創新等方面的影響力僅次于美國。英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英鎊在人民幣加入SDR之后仍然是五大籃子貨幣之一,與人民幣和日元的地位相當。倫敦享有全球唯一能與紐約相抗衡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全球每天一半的外匯交易在倫敦進行。打一個比方,英國雖是半老徐娘,但風韻猶存。英國對全球其他經濟的影響力還存在。對中國來說,英國是不可多得的西方世界的朋友,中英自貿協定談判,英國能主動傳遞積極的信號,也是其大國的定力和自信所在。
其次,退歐是中英自貿協定談判的良機。此前,英國在歐盟內,受歐盟一體化的制約,不能自作主張與中國接觸自貿方面極其敏感的問題。退出歐盟后,掙脫了捆綁在英國身上的規制繩索,英國可以獨立自主地與中國進行自貿協定談判。而中國與歐盟自貿協定談判的主要障礙是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評估,歐盟方面拒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最近雖然改口稱有條件地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橫亙在中歐自貿協定談判的障礙還很多,暗礁重重,前景依然并不明朗,中歐自貿在短時間內不可能達成。而英國早在2008年4月首次中英財金對話時,英國首相布朗的特別代表、財政大臣達林就表示,英方支持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反對限制中國商品的措施,將在歐盟內部繼續做出積極努力。2010年11月,英國商務部貿易與投資部門負責人安德魯克漢組織40多名英國企業代表隨卡梅倫訪華時表示,英國聯合政府希望和中國密切商貿合作關系的決心非常強烈,英國一貫承認并支持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英國要趕在歐盟前面,與中國率先達成自貿協定,這是富有戰略眼光的舉措,既開拓了中國市場,又是在打歐盟的臉。
再次,選擇自貿協定是中英雙方各自的戰略需求。中國由積貧積弱正走向強盛,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英國要想在世界上重拾工業革命的輝煌,必須借助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貿易市場,繼續保持對中國的外資吸引超過競爭對手法國和德國。而中國也需要加強中英關系夯實在歐洲的戰略平臺,強化與英國的合作,將中英關系推進到自貿協定層面,既符合中國的“一帶一路”大戰略,又防止目前與美日在某些問題上的沖突被轉化為與整個西方的摩擦。盡管歷史上中英之間有過摩擦。但如今,中國日漸崛起,世界繁榮和平是大趨勢,兩國都需要抓住合作的機遇。事實上,中國是英國在歐盟外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英國是歐盟內第二大對華投資國和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投資目的國。中英經濟互補性強,將為雙邊經貿合作提供廣闊空間。英國作為服務業大國,服務業產出占經濟總產出75%以上,在金融、創意產業、節能環保、高端制造等領域具有突出優勢。英國退出歐盟后,亟需在歐盟之外尋求新的合作伙伴,開辟新的市場,以填補損失的空間,中國是西方國家之外最優的目標。
此外,中英達成自貿協定在政治上的阻力最小。歷史的積淀有時候是一種催化劑,歷經交鋒,保守的英國和古老的中國有了默契。英國把香港歸還給中國,卸掉了一個殖民包袱。中國收復香港,也與英國“盡釋前嫌”。而當前,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日益被邊緣化,美國主導的 TPP 將中國排除在外的情況下,中國致力于中英自貿無疑是另辟蹊徑的戰略選擇。從英國的角度看,它幾百年來一直高舉自由貿易大旗,以1846年廢除重商主義的《谷物法》為標志,甚至實行單邊開放。在歐盟德法英三大軸心國中,也數英國對華經濟政策最為開放寬松,較少政治化色彩。英國雖保守,但在自由貿易問題上,比美國開放。英國敢于違背美國老大的意愿,在西方國家中首先公開支持和加入亞投行。英國從來沒有對華為等中國企業在英國市場上附加政治限制,中國企業在英國市場基本是暢通無阻。而相比之下,華為等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上卻因美國政府的投資審查制度舉步維艱。
對于中英自貿協定,中方態度積極。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本月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中英關系正進入全面發展的黃金時代,“英國退歐對于中國而言并非全是負面影響。作為一個主張自由貿易的國家,英國脫歐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推動中英啟動自貿協定談判。”沈丹陽當時稱:“要知道,在中國與歐盟談投資保護協定的時候,英國就發聲支持早日啟動中歐自貿協定談判,比布魯塞爾的態度更為明確。”
中英一旦達成自貿協定,歐盟勢必坐不住了,從長遠來看,中英自貿不失為中國發展與歐洲國家經貿關系的重要突破口,是打破現有經濟秩序的一塊石子。
因此,中英自貿協定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