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
日前,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浙江法院公開網上公布一起特大集資詐騙案判決結果。被告人蔡錦聰非法集資2億余元,造成1200余名被害人損失8800余萬元,被該院一審以集資詐騙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據悉,集資詐騙罪以前的最高刑罰為死刑,不過在刑法修訂后,集資詐騙的死刑已經取消,這意味著“無期徒刑”已經是對集資詐騙罪的頂格判罰。
據相關統計,整個2016年上半年,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515家,其中良性退出(停業、轉型)的共有247家,惡性退出(跑路、提現困難、經偵介入)的共有268家。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非法集資風險也隨之提高。較之傳統的非法集資犯罪,其涉眾更多,地域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為迅速,影響力更大,手段更為隱蔽,因此盡快加強行業規范,強化社會管理和防范已經迫在眉睫。
【案件】
為償還巨債,他開了家P2P公司
新華社報道顯示,2013年10月前,被告人蔡錦聰背負巨額債務。2013年10月11日,蔡錦聰為吸收資金、償還債務,伙同黃某某(另案處理)等人注冊成立浙江銀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據杭州市人民檢察院指控,2013年11月7日,蔡錦聰以銀坊公司名義在網上開設“銀坊金融”P2P網貸平臺,虛構投資項目并通過“網貸之家”、“網貸天眼”、“融途網”等網站以及銀坊金融網站平臺進行宣傳,以年化21.6%的投資利息外加投資獎勵(利息、獎勵合計最高年化約50.4%)的高額回報為誘餌,以投資資金由瑞安市金通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浙江瑞洋實業有限公司等全額本息擔保、組織部分被害人參觀擔保公司等手段騙取被害人的信任,吸引被害人投資。2014年10月27日,銀坊公司財務負責人徐某甲因聯系不到蔡錦聰,無法兌付投資人本息,遂到公安機關報案。
經審計,2013年11月至案發,蔡錦聰以銀坊公司名義共向1900余人非法集資2億余元,造成1200余名被害人實際損失8800余萬元。非法集資款絕大部分用于支付高額利息、歸還債務、支付運營費用等。
2015年1月20日,被告人蔡錦聰向公安機關投案。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蔡錦聰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設投資項目,以高息為誘餌,并虛構擔保,利用互聯網進行宣傳,向不特定社會公眾非法集資,之后將集資款用于歸還債務、個人揮霍、支付本息和運營成本等,造成1200余名被害人數額特別巨大的損失,其行為已構成集資詐騙罪。公訴機關指控罪名成立。
法院同時認為,被告人蔡錦聰具有自首情節,但其將集資款均用于還債、揮霍等滅失性處置,且歸案后對大部分資金去向作不實供述,導致追贓不能,造成特別嚴重的社會危害后果,故不足以對其從輕處罰。
法院一審以集資詐騙罪判處被告人蔡錦聰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責令被告人蔡錦聰退賠違法所得8800余萬元,按損失比例發還被害人。
蔡錦聰可查明財產僅200多萬元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浙江中州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關于核實浙江銀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資額、集資款歸還額及債務余額情況的專項審計報告,證明截至2014年10月27日,共有1963人參與銀坊公司涉嫌非法集資的投資活動,銀坊公司涉嫌非法集資2億余元,造成1200余名被害人實際損失8800余萬元。
盡管還欠投資人這么多錢,但法院能查明的被告人財產僅包括:蔡錦聰、薛某名下位于瑞安市莘塍鎮一中教工宿舍南幢1單元401室的房產(建筑面積106.43平方米);凍結的蔡錦聰在瑞安市金通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的股權,招商銀行杭州之江支行賬戶存款余額人民幣299064.2元及孳息,農業銀行杭州新杭支行賬戶存款余額人民幣264881.6元及孳息;扣押轎車及蘋果牌電腦一臺,以及瑞安市聯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繳至法院代管的退贓款5萬元。北京青年報記者粗略算算,這些財產加在一起最多也只有200多萬元,相當于總欠款的3%。
北京市東易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北京市金融局法律顧問許桂林表示,具體來說,每位受害人現在能得到的退賠,就是他被欠的本金除以總欠款,再乘以現在凍結扣押的資產。就此案來說,每位受害人能得到的賠償比例也就是3%左右,之前投資100萬的,差不多可拿回3萬。如果今后有證據證明被告還有其他財產的,也可以要求法院恢復執行,然后按比例退賠。
這些受害人的巨額損失有可能由國家賠償嗎?答案是否定的。許桂林介紹稱,國務院曾發布《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其中明文規定,因參與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非法金融業務活動所形成的債務和風險,不得轉嫁給未參與非法金融業務活動的國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以及其他任何單位。債權債務清理清退后,有剩余非法財物的,予以沒收,就地上繳中央金庫。因清理清退發生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通過司法程序解決。
【現象】
2016年上半年13家跑路P2P受審
非法集資犯罪活動,是指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規,非法向社會公眾(包括單位和個人)吸收資金的犯罪行為。近年來,非法集資犯罪日益猖獗,嚴重擾亂了我國的金融管理秩序,影響了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秩序,損害了群眾利益。
網貸之家發布的《P2P網貸行業2016年上半年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5年底全國正常運營網貸平臺數量有2595家,而截至2016年6月底,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已經下降至2349家,半年時間減少了246家,預計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仍將進一步下降。《報告》同時顯示,2016年上半年,問題平臺數量占停業及問題平臺的比例不斷出現下降,2015年底該項數值約為60.38%,2016年6月已經下降至44.68%,這也意味著良性退出的平臺數量占比明顯上升。
據北青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浙江銀坊在內,有13家跑路P2P網貸平臺有審判結果。其中有6家平臺實際控制人被判集資詐騙罪;一家平臺實際控制人被判合同詐騙罪;還有6家平臺實際控制人被判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所受刑罰從3年到無期徒刑不等,投資人收回的損失也各有不同。
2016年1月至6月新增問題P2P平臺共695家,環比2015年同期增長32.4%。這些問題平臺中,失聯、跑路、警方介入等惡性問題平臺合計占比高達62.9%。
非法集資花樣翻新“變種多”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近日發布了《2010-2015年非法集資犯罪審判白皮書》,分析指出近幾年,在非法集資犯罪中,被告人群體成分復雜,有很強的逐利性。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一些小額貸款、投資擔保、投資咨詢等中介機構的從業人員將非法集資和放貸作為自身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為了從事非法集資犯罪活動而成立專門的理財咨詢、私募股權、資產管理等公司。個別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或者商業銀行從業人員利用金融機構或商業銀行的名義從事非法集資活動。這些人員往往具備專業的金融、財會和稅務知識,實施的非法集資活動更具隱蔽性,社會影響也更為惡劣。
為逃避查處與打擊,迷惑投資群眾,作案手法上可謂百變多樣。他們披上合法的外衣或利用名人效應,編織讓群眾眼花繚亂的新名詞,利用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綠色產業、養老產業等重視,以合作開發、種植名貴藥材、原始股權分讓、投資理財等名義,承諾高額回報等方式騙取群眾信任進行非法集資。部分公司或人員采取在豪華寫字樓租賃辦公地點、聘請名人做廣告、偽造各種虛假榮譽證書與授權委托書,不定期組織集資群眾考察投資項目、聚餐等手段贏得受害人的信任。
傳統金融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表現出了傳播速度快、宣傳范圍廣、投資門檻低、投資程序簡便、投資回報高、資金使用靈活等眾多優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非法集資風險也隨之提高。較之傳統的非法集資犯罪,其具有涉眾更多,地域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為迅速,影響力更大,手段更為隱蔽等特點。標榜“互聯網+”與“金融創新”,已成為新時期非法集資的“新偽裝”。
【建議】
加強社會管理和防范迫在眉睫
分析指出,當前非法集資犯罪多發,主要原因在于融資、投資渠道單一,民眾盲目趨利,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加上現有監管尚不完善,使非法斂財行為有游刃空間。更為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為非法集資披上了“迷惑”的外衣。近期P2P網絡借貸、眾籌等新型網絡金融騙局層出不窮,暴露出非法集資已借助互聯網進行了“技術升級”,而監管部門卻還未有充分準備,這也為非法集資規模的急劇膨脹留出了滋生蔓延的“盲區”。非法集資犯罪從注冊公司、吸收公眾資金到卷款逃匿,不法活動環節多、過程長,且往往與正當的經濟活動交織,涉及工商、稅務、金融等諸多管理部門。但是當前對于違法經濟活動,經濟管理部門的行政執法工作和司法機關的刑事司法工作的協作互動機制還不夠完善,未能形成緊密協作聯動的關系,導致追贓數額往往較少。
非法集資犯罪誘因諸多,案情復雜,需要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加強社會管理和防范,才能有效預防和遏制非法集資犯罪的高發勢頭。專家指出,在金融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政府一方面應為社會剩余資金拓展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渠道,提供多元化投資選擇;另一方面也要加強金融安全的法制建設和對社會公眾的投資風險教育,建立嚴格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防止風險事件演化為大范圍群體事件。
在加強管理和防范的同時,打擊和預防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的任務。各行業主管、監管部門要將防控本行業、本領域非法集資作為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重要內容,加強日常監督。對于互聯網金融中涌現出來的非法集資風險,進一步加強中央與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的信息溝通,搭建共享的數據庫,詳細記錄備案各類創新產品的模式、特征等,實時監督各地互聯網金融活動。進一步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銜接聯動機制,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強執法司法過程中的信息交流,既要加大偵辦破案力度,又要盡可能地防止涉案財產被轉移、流失,確保將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納入法治軌道,依法依規,積極穩妥化解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