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君+楊瑞瑞+楊芳
摘 要 在新媒體環境下,智能設備越來越普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相互融合所產生的移動新聞客戶端發展地較為迅速。傳統媒體為了搶占更多的用戶,增強用戶粘性,積極融入“互聯網+”思維,發展移動新聞客戶端。通過對移動客戶端的興起以及對其目前所遭遇的挑戰進行分析,著力尋求移動客戶端的轉型路徑。
關鍵詞 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媒介融合;垂直型信息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7-0052-02
當今社會的“第一媒介”不是傳統的報紙和雜志,也不是傳統的廣播電視,而是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越來越多的用戶青睞于通過手機進行新聞閱讀,新聞客戶端應運而生。在移動終端高度發展的時代下,探討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轉型發展垂直型信息服務模式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1 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的興起
新聞客戶端加快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使得受眾能夠在第一時間讀取信息。根據拉斯韋爾提出“5W”模式,傳播過程主要包括傳播者、訊息、媒介、受傳者和效果五要素,時代在變化,這五要素尤其是媒介要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移動網路已經迅速地從1G進入4G時代,用戶能夠通過手機進行文字、圖片、視頻的閱讀與觀看,為現代的終端App閱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電信運營商的競爭,上網費用不斷下降,新聞客戶端進一步發展;美國百年老報《華盛頓郵報》,上海《新聞晚報》的陸續停刊,敲醒傳統媒體審時度勢,重構自己的終端渠道;2015年李克強總理將“互聯網+”加入到政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融合。傳統媒體在移動終端發展新聞客戶端,不是盲目跟從,是當今傳播時代轉型發展的一個新途徑。
2 社交媒體發展構成的挑戰
社交媒體的發展改變著整個傳媒產業,新聞業態和社會生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改變,使新聞傳播完全脫離行業業態,變為一個元素融入了各行業領域。傳統媒體行業一方面遭遇著科技的挑戰;另一方面面臨著網絡所帶來的公眾文化的變遷。可以說無社交,不新聞,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平臺獲取新聞。社交媒體突破傳統大眾傳播范疇,進入各類社群。實際上社群用戶獲取信息的需求高于交友,社群媒介化就是打通新聞到達用戶的最后一公里。
按照傳統慣例,人們往往傾向于從影響力較大的報紙以及聲望較高的電視頻道上獲取信息的方式。然而,今天,由于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受眾時常從與自己構成或強或弱的人際交往中獲取主要信息。近年來,可以發現,越來越多重大新聞事件信息的“第一落點”來自于用戶的社交媒體,而不是權威的傳統媒體機構。經過研究調查表明,朋友圈、同事圈、興趣圈等越來越多地成為受眾構建信息的新渠道。社交媒體成為構成信息傳播渠道的“最后一公里”。
3 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的未來發展路徑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促使傳媒行業進行全面的變革。傳統媒介在轉型的過程中都熱衷于選擇做新聞客戶端,做入口級平臺。但是與天天快報、扎克新聞、百度新聞等網絡媒體App相比,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很難在用戶、技術等方面與之抗衡,因此為了更好地發展新聞客戶端,必須實施轉型,從拉斯韋爾的“5W”要素方面著手發展,打造垂直型信息服務。
3.1 訊息:打造垂直型信息服務
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目前的局勢往往是橫向發展,習慣性追求大而全,往往忽略了其落地性特征。垂直型信息服務指的是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利用它的“在地性”的資源優勢,通過信息服務去匹配和連接各類“在地”資源,形成更多的價值鏈的對接,換句話說,與發展狀況較好的網絡媒體客戶端相比較而言,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擁有“在地性”的資源優勢,而缺乏流量優勢。在未來的轉型過程中,應對接入口級平臺的流量資源,將用戶變現。例如,重慶商報的“掌上車市”客戶端,作為一種垂直型信息服務的傳統媒體客戶端,將汽車廠商、經銷商和4S店進行整合,打造汽車生活圈層以開展推廣服務。
3.2 受傳者:增強用戶黏性,變讀者為客戶
在現代傳播社會中,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媒體行業不斷改革創新,目的就是為了抓住傳播對象—用戶。“誰擁有用戶,誰就擁有市場”的原則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中,因此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必須要形成“新聞+服務”的個性化客戶端,即擺脫“大而全”思路,立足本地新聞,服務本地用戶,與它的“在地性”資源優勢相連接,增加客戶端的服務功能,從而增強用戶的粘合度。
3.3 媒介:完善技術手段,緊跟科技趨勢
由于新媒體技術的高度發展,信息呈現的方式更加豐富。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獲得突破發展必須要引入“大數據”和“無人機”等智能設備,今日頭條App擁有3.3億累積下載用戶,每次為用戶定制個性化的頭條內容。這種服務主要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進行個性化定制。這種“社交數據挖掘+個性化推薦”的新聞生產和推送模式,使得新聞生產過程更加智能化和用戶化。2015年8月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發生后,多家媒體都利用了無人機航拍技術進行信息采集從而迅速地將爆炸后的現場直觀展現,也許將來受眾所看到的新聞畫面都會是智能化設備的士兵突擊所提供的。
3.4 傳播者:培育專業的智能服務型運營者
在現代傳播社會中,傳播對象對傳播內容的品質關注度在不斷提升,不再是以往所認為的快餐式內容的簡單接受,傳播對象也希望能接受到更高品質的傳播內容。在這種時代變化的背景下,在移動網路迅速發展的浪潮中快速成長起來的產物,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的運營者必須要真正思考新媒體和市場的關系,要敢于拋棄傳統媒體固有的運營模式,在未來,新聞從業人員除了記者和編輯,還包括數據分析師等其他人才。我們進入“眾媒時代”,內容提供者不再只是傳統媒體,網民和自媒體成為信源的補充,“無組織的組織力量”隨處可見。
3.5 效果:打造智能化互動平臺型媒體
在傳播的完整鏈條里,傳播效果是極其重要的環節。隨著傳播對象日益年輕化和知識化,他們不再滿足于被動式的接受,而更多地是希望參與到新聞事件的傳播中來,從“受者”到“傳者”的真正轉變。因此,互動性較強的智能化客戶端才會更易得到傳播對象的青睞,其傳播效果才能大大提高。平臺型媒體是開放式的平臺,向所有的服務提供者和內容提供者開放,使其信息價值充分激發作用。平臺通過可靠的用戶洞察技術,準確地分析用戶需求,從而將針對性強的內容直接投放到目前最活躍的傳播網絡中去,充分實現共享和互動。因此,平臺型媒體通過協調平臺上的各種力量,構建新型傳播生態,成為社會資源的整合節點。
傳統媒體為了更好地發展新聞客戶端,必須遵循“拉斯韋爾的5W”模式規律,注重垂直化內容建設,利用大數據等相關技術進行細分化經營,打造智能化的平臺型媒體。
參考文獻
[1]喻國明.未來之路:“入口級信息平臺+垂直型信息服務”——關于未來媒介融合發展主流模式的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5(8).
[2]張蕓.地方媒體新聞客戶端的發展路徑——以河北主流媒體客戶端為例[J].傳媒,2014(23).
[3]肖堅堯.淺析紙媒新聞客戶端的差異化發展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