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
人生其實就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通往森林的路。在平原上,人們可以結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追打嬉戲;一旦進入森林,因為草叢和荊棘擋路,所以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感情,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伴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時期有。離開這個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可能越走越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
有些青年人追求時尚,不談政治,實際上就是只關心自己的事情。社會就像一輛巨大的開動著的車,總有人在里面自顧自地行樂。所幸的是,總有人探出頭來看看這輛車究竟往哪里跑。
思想需要經驗的積累,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使音樂家無法譜曲,使畫家無法作畫,使學者無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丑。閑暇、逗留,才是創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
我其實也在誠實地問自己,思考了之后我覺得:天啊,如果我的孩子能夠平安而且快樂,不管杰出不杰出,我都已經很感激了。所謂的“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事實上,這種情形已經發生了。我的很多臺北、香港的朋友,他們的孩子在哈佛、劍橋讀書,都很優秀,而我的兒子還在尋找人生的意義和方向,且并不以“杰出”作為人生志向。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邏輯來說,他已經差了一大截。但是那一次的“陽臺夜話”后,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緒。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們能在自己的人生里找到意義。
(選自《親愛的安德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