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英國詩人肖恩在他的一首詩中寫道:“我在風鈴草的樹林里尋你,卻不見你的蹤跡。你無影無痕,但我能感覺到你與我同在……”肖恩的詩在說,生活中有很多人一生都在苦苦尋覓著屬于自己的“風鈴草”,以致蹉跎了歲月,直到韶華不再,也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然而,不經意間,卻發現“風鈴草”就在自己生活的各個角落,相伴著人生前行。想想確實如此,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呢?其實,只要你想要,你的身邊處處都是“風鈴草”。
還記得,五柳先生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了這樣一片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桃花夭夭,嫩草如茵,落英繽紛,純凈美好。桃花源內的人們不問世事,過得無憂無慮。自在的生活引得無數文人志士欣然前往,卻都沒有結果。其實,這樣的世外桃源本就是不存在的,它只不過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寄托罷了。哪有毫無世俗紛擾的生活?真正的“世外桃源”只能來源于人的內心,正如林徽因所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寂靜安然。”只有打開了禁錮心靈的那扇門,才能找到你心之所向的地方,找到你的“風鈴草樹林”。
其實,每個人都在追求著自己的理想境界,找尋著自己美麗的“風鈴草樹林”。然而,這種境界卻不是人人都能夠達到的。多少人在追尋的過程中被困難所阻礙,迷失了自我,變得哀怨彷徨,抑郁悵惘。但是,當你身陷苦痛與黑暗時,請不必悲傷、不必哀怨,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時候,只要胸懷開闊坦然,黑夜的孤寂寒冷便不足恐懼,待到時機成熟,你一定會發現身邊的“風鈴草”。
理想的境界,夢中的國度,看似并不存在,實則就隱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它處處存在,散發著美的光亮。就像肖恩在詩的最后所說的:“突然間,我知道了,在栗色的樹干間,目力所及之處,那齊膝的風鈴草就是你。何處?無處?某處?處處”。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美麗的風鈴草就在你我身旁……
這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文章很好地做到了“引”“議”“聯”“結”。引素材得出觀點“只要你想要,你的身邊處處都是‘風鈴草”;選擇《桃花源記》與林徽因的事例展開論證,事例文學氣息濃郁,典型,有說服力;在文末聯系現實談自己的看法,娓娓道來,說理透徹。另外,在語言的運用上,沒有議論文的簡單說教,洋溢著清新的氣息。
【作者系陜西省商南縣高級中學高三(20)班學生,指導并置評:殷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