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豫寧
(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歌曲的藝術處理
張豫寧
(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歌唱的真正意義是對作品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詮釋與表達。因此,聲樂教學不能只注重發聲方法和技能的訓練,還應向學生傳授歌曲藝術處理的方法和技巧。如此,才能生動而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以達到感動聽眾并使之產生共鳴的目的。
藝術處理;節奏韻律;休止符;行腔韻味
在我們的聲樂教學中,往往存在著一些注重發聲方法和歌唱技能訓練,而忽略歌曲藝術處理的現象。其實,歌唱的真正內涵是對聲樂作品思想內容的詮釋和表達。歌唱者應以自己優美動聽的歌喉、嫻熟的發聲技巧、恰如其分的藝術處理,生動而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以達到感染聽眾并使之產生共鳴的目的。因此,我們在聲樂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歌唱技巧的傳授,還應重視歌曲的藝術表現,進而幫助學生掌握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的方法。
節拍與節奏是音樂構成中兩個極其重要的元素。節拍規定音樂中音的長短、強弱的基本規律,賦予音樂以滾滾向前的律動感;節奏則在節拍的制約下,把長短、強弱不同的音有機的組織起來,賦予音樂以鮮明的性格,獨特的形象。正因為有了節拍、節奏的巧妙結合,才為歌曲的音樂表現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幫助學生對歌曲的節拍、節奏進行藝術處理時,應著重強調以下三點:
(一)把握節拍的基本韻律
當我們拿到一首歌曲時,首先要認清它的拍號,明確歌曲的基本韻律,把握歌曲節拍的準確性。而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學生習慣于“一強一弱”的韻律,不論什么節拍一律照此辦理。如把原本3/4拍的《北風吹》唱成了2/4拍:


這樣唱,歌曲的音高、音值、歌詞并沒有錯,但卻失去了3/4拍的律動的韻味,致使歌劇主人公喜兒天真無邪的性格、喜悅期盼的心情蕩然無存。
再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原為2/2拍,但有的學生以為2/2拍與4/4拍的實值比例相同,就照4/4拍唱,結果使原來柔美連綿、氣息寬廣的旋律變得生硬僵直,毫無美感。
更有甚者沒有節拍觀念,歌唱中節拍重音不突出,歌聲自然毫無生氣;與此相反,有的人歌唱時生怕忽略哪個音,對每個音都著力強調,結果是拍拍都重,音音皆強,節拍重音根本顯現不出來,同樣沒有韻律感。
(二)掌握抑揚格樂句的唱法
歌唱時不僅要注意節拍的強弱規律,還要掌握抑揚格樂句的唱法。
一般說來,揚抑格(即從強拍開始)的樂句節奏較為鮮明、直露,通常表達敘述、肯定的情緒;而抑揚格(即從弱拍或強拍的弱位亦或弱拍的弱位開始)的樂句則富于內在的動力,通常表達感懷、贊嘆及詢問、思考的意趣。
學生唱揚抑格的樂句大多沒有什么問題,但對抑揚格的樂句,有的人則顯得力不從心。其實唱好弱起樂句,不僅在于起唱的及時、時值的準確,更重要的是掌握好律動的分寸。有的學生生怕唱不準弱起的拍子,便用氣息打拍子;特別強調弱拍,結果把弱拍起的音唱得如強拍一樣,甚至比強拍還強,以致失去了抑揚格的意義,破壞了音樂的韻律。如:

上例表達了感懷贊嘆的意境,音樂是流動的,所以弱拍起時應唱得非常輕柔、富于流動感,而不宜唱得過重。
(三)“唱”好休止符
對歌曲作藝術處理時,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即應注意“唱”好休止符。有的人也許會問,既是休止符,就不用出聲,何談“唱好休止符”?殊不知休止符與音符一樣,是音樂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音樂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音符一起構成了完美的音樂,只不過它不是用嗓音而是用心聲唱罷了。
休止符除因結構、句法等需要外,更重要的是為表達某種特定情緒而設計的。如:

上例“但我決不怕死”幾個字中間的八分休止符,都是為刻畫伊凡·蘇薩寧寧死不屈的性格而刻意安排的。在歌唱中,要求演唱者不要拘泥于八分休止符的時值,更不要利用休止的時間換氣,而要用心揣摩人物在規定情景中的心情,以剛毅堅定的語氣,保持音的唱法,把每個字都唱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又如:

上例的休止符,不僅把并列的詞語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具有很強的造型意義。這種帶有休止符的節奏重復,仿佛使人們親眼目睹了“笨重的麻袋、鋼條、木頭箱……”不斷疊壓在碼頭工人背上的情景,憤懣的情緒不斷積累,最終在“都”字上如火山爆發一般迸發出來。在歌唱中,要求歌者為每個字都要加上重音記號,每個名詞前都要吸氣,而且一次比一次急切,力度不斷加強(甚至速度也可稍稍加快),直至用f的力度唱出“都往我們身上壓吧”。再如:

上例這個帶延長記號的八分休止符與伴奏中的減七和弦,大大增強了音樂的張力,似乎造成了一種懸念:那“懷里的孩子已經”怎樣了呢?休止后才由“講故事的人”揭開謎底,從而突出了歌曲的悲劇性結局。在歌唱中,要求學生用自由的速度、朗誦般的語氣唱出“懷里的孩子已經”幾個字,休止后,以沉重、悲愴的歌聲宣告孩子“死去”,還應要求歌者待伴奏的最后兩個和弦彈完后,才能從規定情景中解脫出來。
由以上三例可見,歌曲的休止符也是充滿感情的,有時甚至比音符更強烈。因此,在“唱”休止符時,應該是“聲停情不斷,無聲勝有聲”。
歌曲與樂曲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有歌詞,將歌詞表達清楚是歌曲演唱的重要一環。那么,如何運用歌唱語言來傳情達意,做到“字里傳情”、“字里含形”呢?這就要求學生在語言的處理上下功夫。這里,我們僅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論述:
(一)語調
語調泛指說話的腔調,即一句話中語音高低輕重的配置。就語音的高低配置而言,漢語有“陰、陽、上、去”四聲之分。一般說陰平字要高唱,陽平字要上揚,上聲字要低回,去聲字要下落。歌曲中詞曲結合得好,歌詞容易聽得清,結合得不好(甚至“倒”字),就讓人很難聽懂,甚至還會出現歧義。優秀的作曲家能夠十分精致地處理好詞曲關系,既使旋律優美動聽,又使歌詞清晰易懂,二者珠聯壁合,相得益彰。如:


然而歌曲的旋律畢竟有著自己的表情職能,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歌詞聲調的附庸,因而詞曲結合不完全吻合的情況,在歌曲中是難免的。這就需要歌唱者在藝術處理時,審慎而恰如其分地加以潤飾。即使是上面兩個范例中也有可以加工的余地:
上例《黃河怨》可處理成:

上例《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咱永向前》可處理成:

這樣唱就比呆板地照原譜唱要自然、優美得多。不過這些倚音一般都要唱得很輕很短,過則就猶如不及,效果反而不好。必須指出,這種加工潤飾,僅對樂句中一些重要的字詞是必要的,并非字字都須如此,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亂加裝飾。如:

其中的“家”和“江”都是陰平字,音調本應高平,均不應由低向上滑動,

其中的“萬”、“故”是去聲字,音調本應下降,有的學生誤以為加上倚音可使高音好唱些,或使歌聲更“優美抒情”,豈不知這樣不當的裝飾,不僅破壞了原作的旋律美和語言美,還會給人以油滑、俗氣的感覺。
此外,由于外國語跟漢語不同,只有升降兩種聲調,在演唱翻譯歌曲時不能照漢語的四聲任意裝飾,以免破壞原作的韻味。
(二)語氣
語氣是指說話時的口氣,比如說:“我唱歌。”重音在“我”,強調唱歌的是“我”,而不是別人;“我唱歌。”重音在“唱”,強調的是唱,而不是干其它事;“我唱歌。”重音在“歌”,強調所唱的是歌,而不是戲。突出強調的字不同,重音落在不同的字上,語氣就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就不同了。在歌唱中也如此,必須注意語氣的處理。在演唱過程中,根據歌曲感情表達的需要,要安排好詞句中的層次。有時強調突出某一個重點的字,能增強藝術感染力,收到特殊的藝術效果。如:《鐵蹄下的歌女》中開頭兩句:

一下子便點出了歌曲的主人公是舞女,在演唱時抓住這一點,就要突出“我們——賣唱——獻舞”幾個核心詞,從而將舞女不愿做奴隸,但又無可奈何的心情,以及作者對舞女的同情之心充分地傳遞給聽眾。
其實有時在演唱中適當的對一些字詞作輕聲處理,同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將某一字緊緊咬住,先不吐出,不出聲,也不換氣,將字懸在當中,這種咬字方法叫做“重咬輕懸”。如:

上例的“瘩”字按上述方法處理,效果非常明顯、突出。然后在唱“十里里溝”時突然地把音量全部放出,在音色、音量上形成強烈對比,效果同樣令人叫絕。
由此可知,咬字吐字方法不同,表達的感情也不同。正確咬字、吐字的方法能將歌曲的內容準確無誤表達給聽眾。我們在歌唱練習的過程中可以關注以下幾點:
(1)在唱雄壯的、感情比較強烈、情緒較激動的歌曲時,字咬得較緊,咬字的噴彈力較強,字在口腔里的感覺較結實、較硬朗、較集中,咬字發音過程較快。
(2)在唱情緒歡快的歌曲時,口腔動作小而輕快、干脆利索,口腔前面部位用得較多,咬字發音的全過程較快,字點子要清楚。
(3)在唱情感內在、含蓄、深情、速度較慢的抒情歌曲時,咬字發音的全過程比較慢,口咽腔咬字動作較圓滑、柔和,比較強調字腹部分,歸韻也較慢。
(4)在唱音樂節奏緊湊、情緒激烈的歌曲時,字要咬得稍緊,咬字吐字的過程較快,口咽腔各部位的感覺要集中。
總之,歌曲風格的不同,要求咬字吐字的方法也不同。而風格的關鍵則在于歌唱語言的處理。
如果說節奏是旋律的骨骼,行腔便是旋律的肌膚。歌唱時要求行腔圓潤、細膩、流暢。教學中應引導歌者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連貫
行腔的目的在于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每一首歌都有特定的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又是由每一樂句的思想連貫而成的,只有思想連貫才能行腔流暢。也就是說,只有把每一樂句都交代清楚,才能把歌曲的內容完整地表達出來。所以,行腔時應以樂句為單位,一句一句地唱,而且每一句都要一氣呵成。如果一拍一拍地或一字一字地唱,歌聲必然是一頓一頓地,既缺乏美感又不能完整地表達歌曲的感情。
(二)拖腔細膩
這里的拖腔是指一字多音的唱腔。歌曲中經常是一個字占二、三個音符,甚至更多的音符。如《草原之夜》中的“琴”字就用了十一個音符,跨越兩個小節。“琴”字上第一個音符之后的其余十個音符都是拖腔。在拖腔部分應只保留“琴”字的字腹,以很輕柔、連貫的聲音帶過去,切勿用跟唱字同等的音量,更不宜在拖腔時有棱角,這樣才唱得優美、深情、動人。如:

(三)裝飾得當
為了使歌詞更清楚、曲調更優美、更富于韻味,在對歌曲作藝術處理時,常可在某些音上加上適當的裝飾音。下例中用了一些倚音、上下波音,聽起來更顯委婉、動聽:

再如,下例中用了一些下滑音,使民歌的韻味更加濃郁:

上例(1)中所有裝飾音和(2)中的下滑音,都是筆者在對歌曲作藝術處理時所加,并非原作,但如果去掉這些裝飾音,歌唱定會顯得有些呆板而缺乏韻味。
應該指出,裝飾音的運用也和其它藝術表現手法一樣,一定要審慎而有節制,否則,就會破壞歌曲的美感,變成畫蛇添足了。
有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才可能發出優美、動聽的聲音,反過來說,要想得到動聽感人的歌聲,必須正確地處理換氣。
(一)根據感情表達的需要換氣
人們講話時的氣息狀態、換氣情況是與人們的情緒相吻合的。激動時,氣息很有彈力,換氣急促、強烈;憂傷時,氣息平緩,換氣就深沉、緩慢。同樣都是換氣,但情緒不同,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歌唱必須根據歌曲的情感要求來換氣,使換氣成為表達歌曲內容的一種藝術手段,絕不可因換氣而破壞歌聲的連貫與完整。
(二)選擇恰當的換氣點
歌唱中,通常是一個樂句換一口氣,遇到較長的樂句,也可在樂節處換氣。由于初學者缺乏氣息訓練,樂句實在太長時,偶爾也可在樂節中間緩一下氣(即“偷氣”)。緩氣應選擇在意群或詞組中間,絕不能將詞組破開,否則意思不清,更無從表達感情。
(三)減少不必要的換氣
初學唱歌的人常會出現“換氣多”、“換氣亂”的現象。其實,為了使旋律連貫,歌唱時應盡量少換氣,能按樂句換氣就不要按樂節換氣,并盡可能不要在中間“偷氣”,力求樂句連貫完整,感情表達充分。另外,學生中還有一種值得特別注意的通病,他們為了顯示自己聲音的高亢、輝煌,氣息的“充沛”,不顧詞意的完整,總是在歌曲的最后一個音前換氣。如:黃自的《點絳唇》中的最后一句:

為保持“歸去”二字的完整,本應在“歸”字前換氣,唱作“不放春——歸去”,可經常有學生在“歸”字后換氣,在“去”字上延長,完全破壞了意群的完整。這種犧牲內容片面追求聲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俄國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亞賓說:“你知道什么是歌唱嗎?你腦子里怎么想,心里怎么感覺,你用感情唱出來,這就是歌唱。”這就要求歌唱者將自己的全身心及靈魂都投入到歌唱中,準確表達作者賦予作品特定的情感,把握好作者的感情線索以及歌唱者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和再創作。用歌聲把自己最真摯的感情傳達給聽眾。這樣的歌唱才能聲情并茂、動人心弦。
然而歌唱中感情表達的分寸是非常微妙的。同一首歌曲,不同年齡、性別、聲部的人來唱,都會有不同的感情處理。所以歌唱者應根據自身的條件仔細推敲,多加研究和比較,尋求感情表達的最佳方式。
(1) 分節歌的旋律一樣、歌詞不同,歌唱時應根據不同的歌詞作不同的處理。如:《嘎達梅林》,雖然三段歌詞的內容大致是并列的,我們仍可作不同的表情設計:第一段可設計為對英雄故事的敘述,情緒較平穩;第二段是對英雄的追憶和懷念,音量減小,情緒含蓄;第三段是對英雄的謳歌和贊頌,速度加快,音量放大,情緒激昂。像這樣有對比、有層次的演唱,才能完整表達詞曲的內容。
(2)歌詞相同、旋律不同的樂句,應根據旋律的提示唱出不同的感情。如:意大利歌曲《我親愛的》是一首ABA結構的歌曲,首尾兩段共四次出現“我親愛的,請你相信,如沒有你,我心中憂郁”的歌詞,作曲家非常精心地安排了不同的旋律。我們在演唱時,必須注意到它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將歌曲的內涵充分地表達出來。感情的內涵與深度是有區別,需要歌唱者細心地體會與表達。
(3)歌曲中重復句歌詞旋律都相同,但不論重復多少遍都應有不同的處理和表達,否則重復就沒有意義了。如:

這四個“您可聽見”,由全曲的最高點逐漸回落,速度放慢,力度變輕,情緒由熱情、激動過渡到深情、向往而又略帶惆悵,意境也隨之伸向遙遠的九天……。
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時,要注意各種表現手法之間的辯證關系。不同表現手法是互相滲透、互相制約、互為依存的。比如:快是相對慢而言,快慢應有度,而且要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其它如強與弱、彈跳與連貫、高亢與低回等,其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辯證關系。
(一)快與慢
在歌唱中,準確把握好速度非常重要,對快與慢的處理要得體、有度,如果處理不當,便不能很好地表達歌曲內容,甚至還會歪曲作品的形象。試想,如果把一首雄壯、莊嚴、氣勢宏大的頌歌唱得很快,那么就會顯得輕飄、膚淺;反之,把一首輕快、活潑的曲子唱得很慢,則會顯得拖沓無力、暗淡失色。
在傳統民族聲樂中素有“快板要穩,慢板要緊,散板要準”的說法。這三句話非常精辟地道出了歌曲中快與慢的辨證關系。唱快的曲子,內心應有穩定感,仍要強調旋律的流暢、連貫,不能一拍緊逼一拍地往前趕,否則就顯得急躁慌亂,快得失去章法。唱慢的曲子,應強調流動感,要始終保持向前推進的感覺。每一個音都有明顯的走向,但也不能一拍一拍的唱,更不能一拍一頓,否則顯得呆板、沉重、無表現力。慢曲子中的長音不能呆滯地唱夠時值完事,而應在延長音上作流動變化,體現情緒上的發展。唱速度自由的曲子時,要找出其內在規律和需要強調的部分,反復揣摩和尋找其中的感情線索,把握旋律進行中的長短比例、輕重分布,這樣才不會唱得拖拖拉拉,松散無力。如:散板的引子或尾聲以及歌劇詠嘆調中的緊拉慢唱等等。

這一段速度可處理得較自由(Rubato),小節中各音有松有緊,如泣如訴,一層一層地將情緒推向高潮。唱的時候不可拖沓,要有緊拉慢唱的感覺,著力將一個失去丈夫和孩子,備受鬼子蹂躪的婦人悲慘、無助的心境充分展露出來。
(二)強與弱
歌唱的力度是在對比中顯現的。有強才能有弱,沒有弱也就無所謂強了。歌者必須學會運用力度手段,使歌唱抑揚頓挫、層次鮮明,將每個音符的內在生命力全部挖掘出來。
要使歌者明白,強音不是使蠻勁,強要恰到好處,有節制,否則就是喊叫。強音應以興奮、盡情、使聲音很松地全部放出來為度, 這樣的強才輕松、從容,才能很好地表達感情。強音也不是從頭到尾都一樣的強,必須根據歌曲的內容有所變化。比如唱一個延長的強音,將字頭彈出后,音量應略收小些,再逐漸以感情的發展為動力讓聲音向前運動,直至該強音結束之前才將氣息與聲音全部放出。這種由弱到強逐漸變化的強音很有威力,可以表達很大的氣勢。
強音,不僅有音量上的強音,還有感情強音、語氣強音,這就不是僅用大音量所能表達的。有時用輕聲表達激動的語氣、強烈的感情反而能收到比用大音量表達更好的效果。這就是強的得法,強中有弱。弱聲,當然聲音是小的,但聲音小不等于縮著唱,更不能懈氣唱。相反,唱弱聲應和強音一樣用氣,情緒一樣飽滿,聲音一樣富于共鳴,感情一樣豐富,一句話,除了音量小以外,其它一切都和唱強音一樣。這就是弱中有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強音放松唱,弱音放開唱”。
(三)動與靜
歌曲中的“動”,主要靠旋律線的跳進和節奏的活躍來實現,常伴之以快速(或中速)和較強的力度,用以表現激動、興奮、歡樂、憤怒的情緒。歌曲中的靜,主要靠旋律的平滑、級進和節奏的寬疏來實現,常伴之以中速(或慢速)和適中的力度,用以抒發內心的各種情感。聲樂教師應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分析歌曲中動與靜的因素,并用相應的聲音來表現。一般說來,動的旋律適宜用非連音(non legato)、跳音(staccato)或清晰的強音(marcato)來歌唱;靜的旋律適宜用連音(legato)來歌唱,如《大江東去》的第一段就應用非連音(甚至是marato)唱法,以飽滿的聲音唱出氣勢,這里的音樂是“動”的,歌者卻是沉穩的。

第二段就應用連音、流動的聲音緬懷昔日英雄,抒發萬千感慨,此處音樂是“靜”的,歌聲卻是流動的。

(四)高亢與低回
通常高亢用來表現較明亮,激昂、有力、大氣、雄壯、歌頌一類的歌曲或段落,如《黃河頌》、《祖國頌》等等。而低回則一般用來表現深沉、暗淡、敘述一類的歌曲,如《老人河》、《伏爾加船夫曲》等等。
唱高亢的聲音,跟唱中聲區一樣,氣息更應下沉,力量要放下來,心胸要更坦蕩。唱上行旋律時要有往下唱的感覺,唱低的旋律應將聲音送到頭腔而不能壓,唱下行旋律要有往上唱的感覺,也就是“高音低唱,低音高唱”。這種唱法高低聲區統一,表現力強。
綜上所述,要唱好一首歌,僅有一副好嗓子是遠遠不夠的,還須掌握科學的發聲技能,運用各種表現手段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加工,才能以優美動聽的歌聲感染聽眾。只有做到了以情帶聲,聲中有情,聲情并茂,才算真正完成了聲樂教學中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