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
?
西瓜文化品趣
文/張文
“赤日炎炎似火燒,狂啖西瓜仙欲飄?!毖紫目酂幔诟缮嘣?,狂啖幾口西瓜,頓覺“下咽頓消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倘若再了解一點西瓜文化,則更添韻味。
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啖食西瓜之時,總是觸景生情,用西瓜猜一謎語,對西瓜贊之以詩,頌之以聯,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西瓜文化。
西瓜原產非洲赤道附近,繼而傳至西亞地區,后傳入我國中原,故稱西瓜。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p>
歷代詩人也多在詩中點明西瓜的由來,如元代趙善慶的《西洋瓜》:“竟傳異種遠難詳,且剖寒漿自在嘗。因產西方皆白色,為來中土盡黃瓤。”明代李東陽的詠瓜詩:“漢使西還道路賒,至今中國有靈瓜。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鸞刀巧更斜。”前兩句也點出了西瓜的來歷。
西瓜又名寒瓜,南梁沈約的《行國》詩云:“寒瓜方臥壟,秋落已滿坡。紫茄紛爛漫,綠芳郁參差。”寫出了西瓜豐收時的景象。
西瓜有消暑解渴的功效。南宋賀方回在《秋熱詩》中寫道:“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币粋€足字,道出了西瓜的汁多味甜。而南宋文天祥的《西瓜詩》更是聲色俱佳:“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下咽頓消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有形,有聲,有色,有味,新穎別致,意趣盎然。
從宋代開始,西瓜已在我國大面積種植。范成大寫過不少西瓜詩:“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吃西瓜?!薄皶兂龈镆箍兟?,村莊女兒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笨梢娝稳朔N瓜吃瓜是生活中的常事。
歷代文人在品嘗西瓜之余,也留下了很多廣為傳誦的詩篇。如明代瞿佑的《紅瓢瓜》:“采得青門綠玉房,巧將猩血沁中央。結成曦日三危露,瀉出流霞九釀漿。溪女洗花新染色,山翁練藥舊傳方。賓筵滿把瑛盤飫,雪藕調冰信有光?!弊x之令人垂涎欲滴。金人王予可的《詠西瓜》:“一片冷裁潭底月,六灣斜卷隴頭云?!币陨钐?、冷月、青云,來映襯西瓜切開之形質,匠心獨運。“縷縷花衫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膚紅。香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吃著甘甜的西瓜,讀著優美的詩句,唇齒間立生涼意,暑熱頓消。
人們在吃西瓜的同時,還寫下了許多頗有情趣的對聯。比如:堂中擺滿翡翠玉,彎刀劈成月牙天。這是古時一家西瓜店的對聯,類似今天的廣告,西瓜的鮮活水靈呼之欲出。
明代一位巡撫微服私訪,路過一座寺廟,廟里的老和尚摘來幾個西瓜讓他解渴。巡撫觸景生情,脫口吟誦:“東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禮物?!崩虾蜕锌嗨剂季?,對不出下聯,張居正恰好路過,隨口應對:“南極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在場之人無不驚嘆。
據說唐伯虎幼時陪父親會客,席上有一盤炒豆,客人即興說聯:“炒豆捻開,拋下一雙金龜甲?!碧撇⒈阌米郎系奈鞴舷鄬Γ骸拔鞴锨衅?,分成兩片玉玻璃。”玉玻璃對金龜甲,無論顏色還是形狀,都十分貼切,客人大為贊賞。
一次,明代文學家蔣燾用西瓜待客,客人出聯:“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這是一副折字聯,蔣燾順口應對:“切瓜分客,橫七刀,直八刀?!鄙下撝械臇|兩點,西三點,分別是凍和灑的折字。下聯中的橫七刀,直八刀,分別是切和分的折字,對得精巧工整。
清代紀曉嵐一次與同僚吃西瓜,其中一人漫不經心地吟聯:“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東放。”紀曉嵐脫口而出:“自上而下看左傳,書向右翻。”以上下左右,對東南西北,恰到妙處。

第一,顏色最好挑青綠色,不要霧霧白白的。
第二,選西瓜表面光滑、花紋清晰、紋路明顯的;花紋雜亂的,瓜內筋很多。
第三,西瓜蒂頭,若是直直的一條線,就不要;若是卷曲圈起來的,就很甜。
第四,就是用手拍、聽聲音。聲音“咚咚咚”的就沒熟;“噗噗噗”的太悶就過熟;“嘭嘭嘭”的正好。不過也有特殊情況,有的西瓜瓜皮太厚,拍起來也是悶聲,這就需要靈活挑選了。
第五,成熟的西瓜,瓜皮上的胎毛已退,只留下瓜蒂上的一圈絨毛,瓜體已長成,皮色油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