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恒
網絡和信息化的發展,把人類從傳統的陸海空天的物理世界,帶入了網絡信息社會及網絡新空間。
尤其是近兩年來,比特幣、以太坊,正在挑戰傳統經濟和社會生活模式。
因此,各個國家不得不對貨幣進行了反思。
時空基本概念發生了巨大跨越的時代,是否需要新形式貨幣——數字貨幣的支撐?學界、產業界乃至金融界關注的區塊鏈,能支撐網絡空間和信息化社會的新型貨幣嗎?真正意義的數字貨幣應是法定認可的,如何保障數字貨幣的防偽、可控匿名等安全特征?
現有已出現的各種數字貨幣,業界一般也稱這些數字貨幣為密碼學貨幣,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這些數字貨幣在技術上依賴于密碼技術。
以比特幣為例,雖然分布式賬本是比特幣的一個核心技術,實現了去中心化,但去中心化并不一定是數字貨幣的本質(有的學者將比特幣定義為一種數字資產)。分布式賬本采用的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利用密碼算法形成的一環扣一環的鏈條,密碼算法保證了鏈條的抗篡改特性,實現了區塊鏈的安全可用。
發行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比特幣采用了證明工作量的挖礦方式保證發行量的可控性。而在交易環節,則需保證交易的不可抵賴,這恰好利用了非對稱密碼算法的簽名機制實現。
那么,區塊鏈所形成的分布式賬本如何能保證不被篡改?除了交易數據本身使用了非對稱密碼算法的簽名機制,挖礦環節使用摘要密鑰算法形成的特定摘要信息也是保證賬本不可篡改的關鍵。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證明某人持有比特幣,依靠的是其是否擁有一個非對稱密碼算法的私有密鑰,只要私有密鑰在(不被盜取),比特幣就在,因此保護好私有密鑰是保護好比特幣的關鍵。
密碼是保障數字信息機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認性、防篡改的核心基礎技術,數字貨幣的發行和交易環節需要使用密碼技術保證,數字貨幣的創新本質上是密碼應用的創新,不充分運用密碼技術的數字貨幣幾乎是行不通的。
作為國家的法定數字貨幣,其發行、應用和監管應是一個系統工程。而數字貨幣作為一個全新的事物,尚無太多經驗可以借鑒,還很不成熟。
各國政府與主流金融機構對民間數字貨幣持謹慎態度。比特幣及其他數字貨幣存在一些天然缺陷,如單位時間交易量、監管、總量與經濟發展的匹配等,其創新也僅僅抓住了作為貨幣的幾個關鍵特性和需求,離法定數字貨幣的體系性要求尚有較大距離,更無法承擔法定數字貨幣的使命。
法定數字貨幣需要具有符合宏觀的特性和要求,包括可監管、可匿名交易、發行可控、足夠的安全性,以及可兌換性、較低的成本、較高的便利性、足夠的單位時間交易量、與現有貨幣發行體系的協調性、與國際的可接軌性等。
數字貨幣需實現具體的要求,包括貨幣的不可偽造、交易的抗抵賴、交易的防篡改、數字貨幣的防盜等,還需要考慮諸如密碼算法是否要可更換、如何應對未來量子計算攻擊等,這些都需要圍繞密碼技術深入研究,同時需要綜合多種信息技術方可實現。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應在國家統一的法定數字貨幣體系下,明確各個層面的特征,合理平衡功能性能、安全性便利性,設計出合乎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促進國家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法定數字貨幣。
目前,圍繞數字貨幣的創新呈現井噴局面。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600多種民間數字貨幣在互聯網上發行,但這些數字貨幣一般定位于某細分領域或細分需求,獲得官方認可或官方發行的數字貨幣尚未真正出現。
數字貨幣所展現的藍圖引起了世界各國、各大銀行組織的興趣,各國紛紛加快了數字貨幣研究的步伐。
比如2015年成立的R3區塊鏈技術聯盟,目前已有40多家銀行或金融機構加入;2016年1月,中國央行明確表態,積極推進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與落地;接下來的6月,英國央行也表示準備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成立數字貨幣加速器,建立基于區塊鏈的監管框架。
然而,數字貨幣這種需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新型貨幣,將由誰來主導?
目前,中國已經在加緊對數字貨幣的研究,以搶占制高點。
不久前,專注商用密碼領域的興唐公司在密碼行業管理機構的委托下,作為牽頭單位組織了法定數字貨幣的安全技術研討,希望通過與相關單位的密切合作與交流,共同促進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和落地。
如何發行中國自己的法定數字貨幣也受到了央行和各金融領域專家的高度關注,堅持自主創新,是必然選擇。
國產密碼經過多年的發展,基礎研究趨于扎實,產業力量穩步提升,國際影響力逐年加大。在算法研制、密碼芯片設計、密碼產品研制等方面均有長足進步,在多個方面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保障二代證、稅控發票、金融國產化等眾多領域的安全上,國產密碼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國自主創新的中堅力量之一。
隨著中國網絡強國戰略的逐步實施,作為網絡與信息安全的核心技術,國產密碼也將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法定數字貨幣一旦發行,必將成為國家最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其安全可控至關重要,同時又由于數字貨幣高度依賴密碼技術,因此依靠自主的國產密碼是必然選擇。
(作者單位系大唐電信集團興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