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
陡嶺村扶貧記
◎文/王瑞
作為省財政廳駐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陡嶺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以來,我傾盡全力為村民辦實事、解難事,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陡嶺村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莊園”,年齡大且身體多病的村民比較多,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收入很低。村民希望駐村工作隊能夠帶領大家種植比玉米更掙錢的經濟作物。為了使村民早日脫貧,去年8月,我和工作隊隊員帶領有種植食用菌和中草藥材經驗的村民到周邊成熟的合作社學習,回來后成立了食用菌、中草藥材、山野菜合作社,組織村民自愿參加,量力投入,引導他們改變傳統的玉米種植習慣。
2015年11月11日是村民與紅升鄉食用菌種植大戶聞玉成簽訂協議的日子。親友怕我擔風險,特意囑咐我不要去參加協議簽訂儀式,給村民牽線搭橋就可以了。可是村民希望我參加,我也覺得我必須到場,那天下午下著小雨,我冒雨趕到聞玉成的食用菌基地。村民張艷華帶著孫子,劉寶軍代表兩個弟弟都早早地等候在現場,看我來到現場,有著20多年食用菌栽培經驗的聞玉成感動地說:“有王隊長這樣的帶頭人給我們指導,我愿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大家致富,把風險降到最低程度,將技術、管理、市場與大家共享,讓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在我的見證下,雙方在合作協議上鄭重地簽了字……
陡嶺村和陡嶺林場同處一個地區,好山好水,好陽光好空氣,也有好吃的,就是留不住城里人,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就是農村的廁所令人難以容忍,工作隊駐村后,協調衛生部門爭取扶持資金,組織改建擴建廁所工程,向村民耐心講解改廁好處,計劃第一期改造100戶,到目前已經改造36戶。村民王大爺老兩口腿腳都不利索,冬天如廁難,今年春節原計劃是到城里兒子家去,村里改造后有了室內廁所,有了坐便,還能洗澡,老兩口就決定不去了,還讓兒女們回來過年。村民張丕智的兒子在大連工作,每年攜妻帶子回來過個除夕團圓節,大年初一就回大連,這次回來一看家里的變化,就舒心地過到初六才回去。愛清潔的老馮頭兒,過去總是用大鍋燒水洗澡,如今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他說:“這和城里比還差啥呀!”
王瑞為前去考察調研的財政廳領導講解陡嶺村發展規劃
陡嶺村和陡嶺林場、腰堡村、李家溝臺村三村一場合辦一所村小學,目前有62名小學生、12名教職員工,因經費緊張,教室門窗簡陋、墻皮脫落、操場一遇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教師的辦公室既是廚房又是倉庫,冬天燒爐子,每間教室后面堆滿了取暖用的木柴,學生的小手凍得通紅。了解到這些情況,我急在心上,經過與沈陽好友協商聯絡,天津尚赫保健品公司擬捐贈20萬元,用于校舍維修、更換教學設備等。今年5月26日,公司領導和500多名志愿者來到永興小學,現場又捐贈現金5.2萬元和價值6萬元的教學用品,捐贈總額達到30余萬元,使得永興小學校舍得到極大改善。修建了鍋爐房,學生和老師取暖、做飯再不用生爐子了,電子教學設備也安裝上了。志愿者還與學生結成幫扶對子,為孩子們送去溫暖。
截至目前,工作隊已經組織協調投入資金525萬元,主要用于村部建設、高標準農田改造、小學基礎維護、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開發等,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村民比生產、比文明、比孝道之風越發濃厚。
我們駐村以來,始終堅持“包容、引領、典型”的原則,盡全力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創造出最大效益,初步探索出了“五位一體”的幫扶措施。一是加強政治方向引領,提高村“兩委”班子成員化解群眾矛盾、組織群眾生產的能力。二是因地制宜調整結構,挖掘資源,發展經濟作物生產、美化凈化庭院、開發鄉村旅游。三是強化農業技術培訓,對農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四是致力民生,做好村民的養老、就醫、住房、就業等工作,使村民充分享受到政策和改革帶來的紅利。五是堅定不移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斷滿足村民生產生活需求,同全省人民一道如期進入小康社會。
(作者系遼寧省財政廳駐新賓縣永陵鎮陡嶺村工作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