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霞
趣話六月六
◎文/王霞
我國古代的許多節令都在 “重日”,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盛夏中的六月六也是一個 “重日”節。
“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民謠。在這一天,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習俗儀式,最常見的就是曝衣、曬書、接閨女。
我國把六月六當作節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后來,不少朝代把六月六和治水功臣大禹聯系了起來。
春秋時,晉國人認為六月六這天是大禹的生日。唐皇甫謐 《帝王世紀》云:“練納有羊氏,臆胸拆而生禹于石紐。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裸饗,歲以為常。”所謂 “熏修”,就是道士修潔養性;所謂 “裸饗”,是指用酒及供物來祭神。
祭禹儀式直到宋朝還在舉行。蘇軾在 《濠州七絕·涂山》一詩自注云:“淮南人傳禹以六月六日生日,是日數萬人會于山上。”可見盛況不減。
在宋朝,朝廷又定此日為 “天貺節”。天貺節起源于宋真宗趙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這天為天貺節,還特意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在佛寺,六月六成了 “翻經節”。《真州竹枝詞引》記載:“六月初六日,曬經,第叢林故事耳。”叢林,是指寺院。那么,寺院曬經有何故事呢?傳說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經,不慎將所取的佛經掉落大海,師徒們急忙撈起曬干,才得以帶回東土。古人認定唐僧曬經這天是農歷的六月六日,據此又把這一天命名為 “天賜節”,意思是這一天“天賜佛經度眾生”,所以,寺院都在六月初六把所藏的經書翻撿出來曝曬,以利長期庫藏。在清末董玉書所著的 《蕪城懷舊錄》卷一中便有相關記述:“石塔寺,即古木蘭院,舊存藏經,寺僧每于夏季展晾。”
有趣的是,“天賜節”后來卻發展成了 “曬書曝衣節”。明沈德符 《野獲編》載:“六月六日,內府皇史成曝列圣實御制文集大函,為每歲故事。”六月六是一年中很熱的時候,皇宮內府趁時晾曬各類書籍文件,年年如此,久而影響民間,民眾效仿,便在這天 “日曝曬書衣裘”,形成習俗。此習俗在古時甚重,連廟宇的城隍塑像,也要在這天重塑面身改換 “新袍”,謂之 “曬袍”。
這種習俗,想來和季節氣候有關系。六月初六,雨季剛過,日烈天晴,正是曝衣曬書的好時節。由于這一習俗有科學道理,所以,聰明的人們自會自覺去做。
六月六最有意味的習俗無疑是 “接閨女”。在很多地方,每逢農歷六月初六,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出嫁的閨女,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這習俗起源于春秋時期。傳說晉國國卿狐偃功高倨傲,氣死了親家趙衰。次年晉國遭災,狐偃奉命放糧。女婿決定趁其六月六回城的機會殺死狐偃,以報父仇。女兒得知后,趕回娘家報信。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敗露,每天惶惶不可終日。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請來女兒、女婿坐了上席,然后對眾人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錯。今天女婿設計殺我,雖過于狠毒,但他為民除害,為父報仇,我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難,盡了大孝,禮當受我一拜。希賢婿看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一席話,說得滿座賓客又驚又喜,女兒、女婿叩頭謝罪,前嫌盡釋。
從此,狐偃真心改過。為了記住這個教訓,他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翁婿關系比以前更加親近。此事傳揚出去,百姓們個個仿效,也在這天接回閨女,圖個消災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
在民間,還有個 “六六大順”的講究,這也是最常見的酒令,其實也和 “接閨女”有關。原來,六月初六正處于氣候多變時節,每當這天,有女兒嫁出的人家就會祈盼天氣晴好,好讓女兒能順利回家。
是不是立刻感覺這個酒令好溫情?
□本欄編輯/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