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泰山
魏征的作用
◎文/陳泰山
不能簡單地說,一個人能夠決定一個王朝的興衰,但在某個歷史條件下,一個人對王朝的意義有時非同尋常。魏征對于唐代貞觀一朝,作用巨大,功不可沒。
魏征作為歷史名臣,以諫臣而名世。他的諫諍規避了朝政失誤。如他規諫太宗與民休養生息,力戒奢靡之風,反對營造宮室臺榭和對外窮兵黷武;他規諫太宗廢除隋的嚴刑峻法,代之以寬平的刑律;他規諫太宗用人要“才德俱兼”。在刑賞問題上,他認為刑賞之本在于勸善懲惡,在王法面前,“貴賤親疏”一律對待。在君主的思想作風上,他規諫太宗兼聽廣納,“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以防止下情不能上達。他還規諫太宗要以“亡隋為戒”,接受教訓,居安思危,力戒驕奢淫逸。凡是有關國家治亂、社稷存亡的問題,魏征上諫時都堅持原則,據理力爭。
貞觀六年,群臣請太宗去封禪,魏征表示反對。唐太宗有些不高興,問魏征道:“你不主張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國內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豐嗎?”魏征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人口并未恢復,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來賀。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欲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什么要做呢?”封禪一事只好作罷。
魏征向太宗面諫五十余次,前后兩百余事,數十萬言。最為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簡”,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貞觀初期謹慎,太宗親筆書于屏風之上,時刻提醒自己。
魏征向唐太宗面諫
魏征的作用,還表現在無私無畏,敢于擔當上。魏征不僅敢說,而且敢做,面對矛盾和問題能夠將個人得失、進退、安危置之度外,一心為公,忠心輔國。貞觀元年,河北一帶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舊屬因玄武門事件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征前往河北進行安撫。路上,魏征遇見太子和齊王的舊屬李志安、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征下令將二人釋放。魏征這樣做,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因為玄武門事變前,他曾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任職。魏征當然清楚,在這敏感時刻,以自己特殊身份,如果下令繼續將他們押送至長安,可以表明與李建成余黨劃清界線,顯示對李世民的忠誠。但這樣做,將損害國家政令的威信及社會人心的安定。因為朝廷已經下令,對李建成、李元吉余黨不予追捕。下令將他們釋放,會讓人懷疑,自己仍與李建成舊部藕斷絲連,政治生命乃至身家性命極有可能受到影響。一邊是國家公義,一邊是個人命運,他最終選擇了為國為公而不是為己為私,義無反顧,慨然下令,當場釋放李志安、李思行二人。消息傳到長安,李世民不但沒有心生嫌隙,相反十分高興,贊賞了魏征的做法。
魏征身上體現的正是人們常說的無私無畏,敢于擔當的精神。魏征不僅是雕琢“美玉”的良工、矯正君過的“人鏡”,更重要的作用體現在對貞觀初期國家政策的制定上。
魏征鑒于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太宗偃革興文,布德施惠,實行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太宗采納了魏征的建議,制定了經國治世的基本國策,開創了大唐盛世。唐太宗曾頗有感慨地說:“朕即位之初,有上書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須威權獨運,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威懾四夷,遠人自服。唯有魏征勸朕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朕從其語,天下安寧。”
唐太宗對魏征“敬之重之,同與師傅,不以人臣處之”。魏征的確發揮了“帝師”“帝王之心”的作用。“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這是唐太宗對魏征的評價,也是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魏征作為歷史人物,不論當世還是后世,都是一面“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