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松
適應改革浪潮領導干部要立起『四新』樣子
☉楊宏松


·思想修養·
欄目編輯:趙正國

·修身養性·
在改革的大潮中,要想抓住新機遇取得新發展,克服新問題、接受新挑戰,就要立起新標準、樹起新樣子。
一、適應改革要求,要有新的精神狀態。大格局當有大氣魄,新改革當有新精神。精氣神反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外在面貌,更是反映一個人對工作、對生活的態度。態度決定高度,只有在改革大潮中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才能在改革中有所作為。一是要敢于擔當。改革期間工作千頭萬緒,既有基本使命的責任擔當,又有新任務的工作部署,既要落實日常戰備訓練,又要梳理人員思想波動。作為領導干部,此刻要敢于叫響“跟我來”,喊出“看我的”,拿出比以往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來引導官兵、感染官兵、教育官兵,把官兵的思想統一到使命任務中來,統一到改革方向上來。二是要激情有為。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充實是最大的幸福,空虛是最大的痛苦,苦與不苦實際上只是自己心里的體驗而已。要知道人總是要做事的,不干工作,就要干其他事。面對改革,我們身上的擔子更重、工作更多,與其看著“如山”的工作量而望洋興嘆,消磨浪費自己的時間,不如充滿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快樂的“老黃牛”。三是要嚴格標準。特殊時期要有特殊措施,改革工作事無大小,來不得半點馬虎,面對改革這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時刻,黨員干部更要以趕大考的心態、標準來對待。日常工作中要多問問:辦文辦事的標準能不能再高點?人員思想的掌控能不能再深入些?抓建基層措施能不能再實際點?因為高標準展示的不僅僅是綜合素質,更是政治上的風向標、思想上的正能量,只有把標準定得更高,才能把措施落得更實。
二、適應改革要求,要有新的能力提高。大浪淘沙,優勝劣汰。改革,改的是遲滯不前,革的是尸位素餐,黃金和沙礫只有經歷大浪的淘洗才能分出優劣。一是要深入調查研究。越是在特殊時期,越要深入基層一線搞好調查研究,樂于做“三多”干部,即豎起耳朵多聽,把官兵對改革意見聽清楚、厘明白;張開嘴巴多問,把謠言的來源問仔細、解釋好;躬下身子多做,把支持改革的行動做出來、引領好。二是要加強協調配合。要想把官兵支持改革的工作做好,協調配合必不可少。“協”字由“十”“力”加兩點組成,“調”字由“言”“周”組成,說明協調是件不容易的事,要有很強的大局觀,以全局利益為重,要付出辛勤汗水,做到言語周到。三是要提升信息素養。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當前,面對改革的各種傳言漫天飛,網絡謠傳層出不窮,作為領導干部要時刻盯緊網絡、掌控信息,把掌控網絡輿情當成提升信息素養的一項基本功,守好網絡輿論陣地。
三、適應改革要求,要有新的作風轉變。作風正才能把向準,作風好才能務實事。面對改革,庸懶作風不行、官僚作風不行、虛假作風更不行。只有持續抓好作風建設、轉變老舊工作作風,才能在改革大潮中永立不敗之地。一是要轉在服務戰斗力上。改革始終是以戰斗力的生成為根本遵循,要始終盯著戰斗力建設這個目標用力,在糾治浮躁上用韌勁,處理好顯性與隱性、個人與集體、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自覺抵制急功近利、好高騖遠的假績效,堅持一切向戰斗力看齊。二是要轉在服務基層上。深入一線聽兵聲,想官兵之所想,急官兵之所急,身入基層,心憂官兵。要力所能及地幫助基層和官兵解決工作、生活和家庭中遇到的困難,在潤物細無聲中凝聚起投身改革實踐的強大正能量。三是要轉在狠抓落實上。說一千道一萬,改革最終是要落實到具體的每項工作中、每個官兵身上。要有“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的實干精神,要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工作作風,把每件事落細落小。
四、適應改革要求,要有新的良好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領導干部是單位的風向標,落實改革的帶頭人,只有把自身形象樹好,才能挺直腰板講改革,鼓足底氣抓落實。一是要固化正直定力。堅持學好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真正掌握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的科學豐富內涵,堅定政治立場,敏銳對待意識形態領域復雜斗爭形勢,冷眼靜思,遠離“吶喊式”狂熱、“跟風式”迷茫,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二是要保持恬淡心態。面對改革的進退去留要始終保持寧靜之態、淡泊之心,多想自己得到了什么、少想還要得到什么,讓心態更陽光、做人更簡單、身心更放松。要知道做事一陣子,做人一輩子,不能因為“走”而撂挑子、甩臉子,為單位留下病根,給戰友留下壞印象;不能因為“留”而沾沾自喜趾高氣揚、目空一切,把功攬在自己身上,把過推給別人,要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官一時工作不止的態度。三是要恪守團結主線。重團結是大智慧,會團結是大本事,真團結是大境界。在團結問題上能看出一個人的黨性,也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越是在關鍵時刻,領導干部就越要少些私心、多些公心,少些小團體、多些大集體,真正把班子團結好、把部隊團結好,以積極工作、卓越政績等待黨和人民的挑選。
【作者系91604部隊政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