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安
苦味讀盡方覺甜
·學習成才·
☉李岳安
大學畢業以前,我從未完整閱讀過一本課外書,大學畢業之后,因為工作中常常挨批評,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開始逼迫自己讀書。當時的動機只想告訴領導,工作中我也盡心盡力了,仍不能讓您滿意,那是因為自己能力素質不夠,但我在抓緊點滴時間學習提高,我這么用心地工作和學習,領導就不要老批評我了。從此以后,我就以一種“苦行僧”般的讀書方式,開啟了我“笨鳥后飛”的追趕旅程。
古人講:“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毛主席則講一日不讀書,便覺三餐無味。其實,這都是在養成讀書習慣、嘗到讀書甜頭后才能體悟得到的,否則很難體會個中滋味。讀書一般要經歷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經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茫然和忍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孤寂;第二重境界是具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和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第三重境界是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徹悟和具備“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豁達。第一重境界最茫然、最孤寂、最痛苦,讀書若是跳出了這一境界,也就成功了一半。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一開始滿懷信心,買了一大堆書,下定決心發奮學習,結果三分鐘熱度,終究沒能跳出這一境界。
回想當初逼迫自己讀書時的味道,真像打翻的五味瓶,個中滋味至今記憶猶新。一開始讀書,總是走神,讀著讀著就找不著地方。很容易犯困,讀著讀著就像雞啄米一樣,直到書本掉到身上才突然驚醒。時常健忘,讀到后面不記得前面講了什么,一本書讀完后就像沒讀過一樣,一點印象也沒有。經常看不懂,讀完一遍不知其所以然。剛讀書時,聽別人介紹說《毛澤東選集》很有思想,于是就買來閱讀,4本書硬是逼著自己讀完了,卻發現索然無味、一無所獲,沒見半點思想。今年我又重新通讀了一遍,我被毛主席精煉概括經驗、準確預判形勢、恰當處置問題的能力深深折服,或許這就是毛澤東思想的精華。經常茫然,不知道要讀什么書,總希望能讀一兩本有用的書,能讓自己能力素質瞬間提高,結果在一些所謂的“心靈雞湯”“教你幾招”等速成書上浪費了不少時間。不見效果,堅持讀了一年半載的書,總感覺讀與不讀一個樣,竟找不到半點成就感,加之工作上仍然沒能打開局面,身邊難免出現“天天呆在房間讀書,也不見有什么長進,只知道讀死書,都快成了書呆子”等議論。那時的我,對讀書毫無信心和興趣,真想放棄。后來,我無意中讀到這么一句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萬雄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深受感動。我將其摘抄下來,貼在房間的玻璃上,一旦有打退堂鼓的念頭,就對著鏡子默念這句話。后來我把這句話摘抄在讀書筆記上,目前我有6個讀書筆記本,每次更換新本,我都會在第一時間把這句話工工整整地抄上去。正是這句話,一路陪伴我走出苦悶、枯燥、茫然的第一境界。

如今,讀書已成了我最大的興趣和愛好,周末假日一個人躲在房間里讀書亦不覺寂寞,看到他人呼朋喚友、交際應酬時亦不覺羨慕,聽到別人再說我“書呆子”亦不覺得生氣。8年多的讀書生涯里,我已經完成人生價值觀的重塑、品行心性的打磨和知識的初步原始積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讀書,我把朋友圈壓縮到最小,基本上不參加交際應酬和娛樂活動,每天除了花點時間運動,我把能利用的時間都花在了讀書學習上。在領導和同事那里,我的“書呆子”外號隨之變成了“異人”。后來,我開始寫讀書體會,寫政研文章,陸續在各類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文章,于是別人又給我起了個“純理論家”的稱呼。
不管別人叫我“書呆子”也好,“異人”也好,“純理論家”也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但我堅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我這個“異人”還不被大家接受,在我這個“純理論家”還無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踐的時候,我要不斷地積蓄自己。
【作者系海軍南海艦隊紀檢處干事】